一夜之间,美国对华关税从104%飙升至125%,创下历史新高。这一决定由特朗普政府于2025年4月10日宣布,并立即生效。美国财长贝森特将此称为“胜利”,宣称“我们赢了”,并威胁称这只是“前戏”,未来还有更多“后手牌”。然而,这场看似疯狂的关税加码,实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表演。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研究院院长郑永年指出,当关税超过60%-70%,贸易实际上已无法进行,相当于“经济脱钩”。美国将税率推高至125%,更像是一种“数字恐吓”——用夸张的数据制造心理压力,而非实际打击中国经济。正如美媒所言,中国早已通过产业转移至东盟等方式分散风险,美国关税大棒“打不赢”。

特朗普在加码对华关税的同时,宣布对75个国家暂停征收“对等关税”90天,仅保留10%基础税率。这一操作被外界解读为“拉群演孤立中国”。美国试图通过“胡萝卜加大棒”分化国际反制阵营,但欧盟、东盟等主要经济体已明确表态反对单边主义,甚至计划对美实施280亿美元的反制关税。
三、美国财长的“胜利宣言”与国内危机:一场自欺欺人的豪赌美国财长贝森特坚称“市场低估了特朗普的政策效果”,并将美股崩盘归咎于“短期波动”。然而,数据却揭示了截然不同的真相。

1. 美股蒸发5.4万亿美元:政策自残的铁证
2025年4月6日,美国新关税政策引发全球市场巨震,两天内美股市值蒸发5.4万亿美元,标普500指数跌至11个月最低点。前财长萨默斯直言,这是“二战以来最糟糕、最自残的经济政策”。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因关税飙升,普通家庭每年多支出数千美元,中产阶级储蓄缩水问题加剧。

2. 美国内部分裂:从“强硬派”到“投降派”
白宫内部矛盾公开化:贸易主管纳瓦罗声称“贸易赤字失控是国家紧急状态”,而经济顾问哈塞特却承认关税推高物价。更讽刺的是,美国国会听证会上,贸易代表因特朗普突然推迟“对等关税”而陷入尴尬,暴露政策反复与信誉崩塌。
四、中国的底牌:从稀土到市场,硬核反制直击美国命门面对美国的极限施压,中国选择“硬碰硬”。商务部在24小时内连出三记重拳:
1、起诉美方违规加税:向世贸组织提起诉讼,指控美国违反多边贸易规则;
2、精准打击12家美企:将美国光子公司、BRINC无人机等高科技企业列入出口管制名单,切断关键技术供应;
3、制裁6家涉台军售企业:禁止护盾人工智能公司等实体在华投资与进出口活动。

1. 稀土与供应链:中国的“核选项”
中国控制全球90%的稀土加工产能,而美国军工、医药等行业高度依赖中国原材料。例如,美国药企30%的原料药来自中国,关税加征直接威胁其生产线。若中国启动稀土出口管制,美国F-35战机生产线可能被迫停工。
2. 14亿人口市场的“引力波”
2024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50万亿元,成为全球最大单一市场。苹果、特斯拉等美企在华销售额占比均超20%,一旦中国限制消费市场准入,美国企业将遭遇“断崖式衰退”。

贝森特宣称“一切皆可谈判”,并暗示可能将中国股票从美国交易所摘牌。然而,这些“后手牌”的可行性存疑。
1. 金融战的代价: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若美国强制中概股退市,将导致纽交所、纳斯达克失去全球最大IPO市场,美国养老金基金持有的中概股市值也可能暴跌1。此外,中国持有超1万亿美元美债,若抛售将直接冲击美元霸权。
2. 盟友体系崩塌:欧盟反制与东盟中立
欧盟已拟定280亿美元反制清单,涵盖农产品、奢侈品等美国核心出口商品。东盟则因承接中国制造业转移,成为中美贸易战的“缓冲区”。美国《外交政策》承认:“东南亚的‘中国制造2.0’让关税大棒失效”。

贸易战没有赢家,但美国的“自残式”政策已触及临界点。
美国软肋:消费者负担加重、产业链断裂风险、全球信誉破产;
中国底气:全产业链优势、内需市场韧性、多边主义支持。
正如媒体所言:“世界要公道,不要霸道。”这场博弈的结局,或许早已注定——当美国沉迷于“关税数字游戏”时,中国正用改革与开放书写新的全球化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