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传来喜报,十年禁渔计划初显成效。往日里寂静的长江河道,迎来了群鱼竞跃、草长莺飞的欢腾场景。

十年禁渔计划从2020年初就开始实行,直到今日,长江鱼群的数量已经有了显著的提升,大量的野生鲢出现在长江河道。生态的逐步修复,以及人为干扰的减少,使得鳡鱼族群也得到显著的恢复。

听到长江鱼群有了明显的提升之后,很多关心长江禁渔工程的老百姓纷纷表示喜悦。但有人欢喜也有人忧。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长江鱼群数量的恢复是针对性的,鲢鱼和鳡鱼虽然迎来爆炸式的增长,但是其他较为珍稀的品种却没有得到较好的恢复,比如鲥鱼。

鲥鱼虽然不在四大家鱼的行列,但是它们却是一种名贵的鱼种。鲥鱼的好吃与名贵早就在古代的时候就有所流传。直到现在,鲥鱼也是长江的经济鱼类之一。只不过近年来,鲜少有人看到野生鲥鱼的身影。

由于人类早年的过度捕捞,严重挫伤了鲥鱼本就脆弱的根基,使野生鲥鱼族群数量变得岌岌可危。即使2020年初实行了严格的长江十年禁渔计划,但在实地调查中,鲥鱼的族群状态仍旧没有改善,在生态逐步变好的长江,也很少有人能够看到鲥鱼的身影。

那么,鲥鱼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鱼,值得众人为其牵肠挂肚呢?在生物学上,鲥鱼是鲱形目鲱科鲥属的一种鱼类。俗语有言:“黄梅雨季鲥鱼肥美”。鲥鱼既肥美又惹眼,郑板桥称其为“南国绝色之佳”,清人谢墉也把鲥鱼比做美人西施。

在中国名鱼上,鲥鱼更是与松江鲈鱼比肩。也与河豚、刀鱼等名品并称“长江三鲜”。鲥鱼呈现椭圆形,头侧扁,吻圆钝。鲥鱼体背部为绿色,体侧和腹部呈现银白色,而鳍部边缘则为灰黑色,这使得鲥鱼在水中游动的时候呈现出一派波光粼粼的美感。

鲥鱼主要分布在东海、南海沿岸以及长江、钱塘江等水域。鲥鱼栖息于海中,属于洄游性鱼类,主要在水体中上层活动。鲥鱼平日以浮游动物、小鱼、小虾为食。
作为一种名贵的鱼种,鲥鱼在古代通常出现在“满汉全席”的大型宴会中。

到了近现代,鲥鱼资源更为珍贵,中国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早就在1987年发布禁捕令,3年内禁止捕捞。 鲥鱼有春末夏初溯河生殖洄游的习性,它们的幼鱼则在江湖内生长,到了特定时间,幼鱼就会入海,完成发育。

为什么说鳡鱼和鲢鱼的数量上涨,导致鲥鱼处境堪忧、生存环境逼仄呢?这主要由于两方面的原因,一则是鲥鱼的基数本来就小。早年被人类过度捕捞,已经令鲥鱼元气大伤,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
二则是鳡鱼过于“凶猛”,专克鲥鱼。这就形成了鳡鱼数量呈现暴风式增长,而鲥鱼的数量却成倍下跌的滑稽场面。

从历年数据来看,鲥鱼的数量则曾出现一个小高峰。1974年,长江中的鲥鱼就产出了157.5万千克。然后,在工业污水昼夜排放,以及大小水利工程的修建,破坏了鲥鱼的栖息地,进而对鲥鱼的繁衍生息造成影响,产卵孵化率大大下降。
到了1985年,长江的鲥鱼产量仅为3万千克,数量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可谓云泥之别。

此外,从客观的角度来讲,鳡鱼和鲢鱼族群的暴风式恢复,在无形之中“抑制”了鲥鱼的数量。一方面,鳡鱼有着“水老虎”之称,堪称水中的“平头哥”,一言不合直接开干。凭借自身的凶狠与蛮力,大肆捕杀水中鱼类,无论体型大小,鳡鱼都要上前较量一番,鲥鱼自然逃不过毒手。

另一方面,鲢鱼虽然不像鳡鱼那么凶猛,但是它们的生存需求与鲥鱼的生存需求高度相似。也就是说,它们依赖于相同的食物果腹。作为长江“土著”,鲢鱼的数量基数以及恢复能力远胜于鲥鱼,庞大的鲢鱼族群在无形中向“鱼丁稀少”的鲥鱼施压,以种群数量的优势,挤占了鲥鱼的生存资源。

无以为生,又需要长途迁徙进行繁殖产卵的鲥鱼就这样在一次又一次的竞争中败下阵来,造成了如今种群匮乏的尴尬局面。
其实,鲥鱼处境堪忧跟其繁殖方式以及繁殖环境不无关系。众所周知,鲥鱼栖息在长江,为了方便溯洄繁殖,它们通常群聚于长江口。而长江口除了是鱼群的栖息地,还是航运的通道。

长江口经常有大型轮船进出,而这些船只的燃油极易污染水体。此时,进出长江口的鲥鱼就容易被污染。更要命的是,鲥鱼的繁衍方式是以体外受精的形式,水中的污染物极易充当“溶剂”,影响鲥鱼的受精成功率以及鱼卵的质量。
据了解,正是因为这些人为污染物的存在,导致鲥鱼族群出现了“不孕不育”的症状,难以繁育后代,即使繁育成功也很难存活。

在鳡鱼数量和鲢鱼数量呈现暴风式增长的同时,鲥鱼种群却呈现落寞的态势,引来无数专家的担忧。专家认为,鲥鱼基础太过薄弱,且存在繁殖劣势,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其种群。

那么,作为一代名品的鲥鱼又该何去何从呢?专家对此建议,或许应该加大对鲥鱼族群的管控,施加更多的人为干预,让鲥鱼在安全无忧的环境中繁衍生息。

长江既是国人的母亲河,也是众多野生鱼类的母亲河。长江的喜与忧,均不同程度地反应了种群的生存态势。正如鳡鱼和鲢鱼种群恢复的背后,却隐藏了鲥鱼岌岌可危的处境,这也告诫我们需从多方面综合治理、管控,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