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北,噶腰子之地的历史起源(三)大战之前的绝望和悲凉

春迟嫣韵谈军事 2024-03-27 03:28:19

1949年5月,缅北又到了一年中最干旱的季节,高温炙烤着大地,就连空气都被炙烤的像着了火一样。复兴部队的士兵和家属纷纷躲在阴凉处纳凉,就连站岗的哨兵也被缅北的高温炙烤的打不起精神。

李国辉带领的国民党孤军已经来到小勐捧两月有余。此时复兴部队立足未稳,各种事情在李国辉面前也是千头万绪:派兵护商,筹集部队经费,盖房安置部队和家属,收拢从中国逃过来的残兵。两月时间,李国辉的部队已经扩充到了三千多人。

小勐捧从地理上,属于孟萨土司刀栋西的领地。国民党残军来此之后,刀栋西就派人询问李国辉他们何时离开。李国辉此时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只好对惴惴不安的刀土司回复:暂借归土养命,等待台湾命令。

大土司对于汉人军队的到来极度警惕,明末清初之时,吴三桂追杀末代小皇帝进入缅北,部队住下就不走了,虽然已经过去了几百年,但是这些汉人部队带给缅北土司的记忆犹如昨天。

大土司明白,汉人军队只要赖在这里不走,作为标准的战争机器,依靠那些大烟枪不离手的土司兵,是肯定打不过的。为了能够将李国辉他们赶走,孟萨大土司选择向仰光政府报告当地的情况。孟萨大土司刀栋西的想法是请来政府军驱逐汉人军队,保护自己的领地。然而这在缅甸尚未将实力触及缅北的时候做出这样的决定,无疑是与虎谋皮。对掸邦高原一直虎视眈眈的缅甸政府军,早就想废除这里的土司制度了,如果能够借助剿灭李国辉的机会,将缅北牢牢地抓在手中,缅甸政府自然是乐意为之的。

如此,缅甸政府想彻底控制孟萨,大土司想借政府军之手保护领地,李国辉前无出路,退无归途,三方勾心斗角的大戏,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大战,这场大战,奠定了国民党残军在缅北的地位,也打出了汉人军队的军威。正是这场依靠三千残军击败缅甸政府军的作战行动,让日后的缅北逐渐异化,并演变成为了后来的毒品王国,军阀割据,乃至就今天大家看到的电诈天堂。

1949年的缅甸,是一个年轻的政府。刚刚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独立国家才两年时间。这样的国家对于外部带来的屈辱,可谓记忆犹新,甚至大多数缅甸人感同身受。对于李国辉的武装进入,缅甸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反应激烈。

年轻的缅甸政府于是开始大张旗鼓地调兵遣将,从舆论上首先形成对李国辉大兵压境的态势。派出军队进驻大其力,切断复兴部队进入逃出缅甸的通道之后,向李国辉的复兴部队,发出了十天内必须退回中国的最后通牒,十天一过,政府军将对李国辉全面围剿。

当炎炎烈日下,一匹快马将这个消息带到复兴部队的驻地之后,巨大的阴影再次笼罩了这支孤军。他们是一支战败的孤军,如果原本还可以通过边境去海南岛的话,在一个月前,海南岛已经被解放,薛岳兵团全军覆没。此刻他们有心交出武器回台湾,也是做不到的,因为台湾已经明确告知这支残军:你部自行解决出路。

离开,又能去哪里呢?李国辉苦思不得结果。对于他们来说,回国就会被当作战犯审判,作为军人,他们不愿意依附新的政权。可是国民政府又抛弃了他们。很显然缅甸不会允许他们作为武装难民长期占据缅北吗?很显然,也是不可能的。不走就要面对一个缅甸政府这一国家机器组织下的武装力量,他们这三千人的部队,岂不是以卵击石?

后来李国辉回忆,在接到缅甸政府最后通牒的时候,是他一生最黯淡和绝望的时候。缅甸政府的最后通牒,等于将这几千人的部队逼上了绝路。即便是后人在记录这一时刻时已经隔了几十年,但这份绝望依然穿透了几十年的时空,深深震撼着后人。巨大的悲凉气息笼罩着刚刚站稳脚跟的复兴部队。怎么办?

军事会议上,对于如何应对的方案吵得不可开交。大多数人主张走,不跟缅甸政府军硬碰硬。三千残军,缺少重武器,弹药,药品,是不可能打得过缅甸政府军的。他们认为既然台湾不要他们了,那么他们就到寮国,也就是老挝去。老挝北部山高林密,人烟稀少,比缅北更适合作为根据地。而且在大多数人眼中,进入老挝打游击,好过在孟萨面对缅甸政府军。

当然,已经厌倦了战争的,也有人主张将部队解散,向缅甸政府军缴枪投降,要么被移送回国,不管结局如何,好歹能够尸骨回乡。要么就各奔前程,大家做鸟兽散。在大家讨论如何抉择的时候,已经有少数听到风声的士兵,感觉大事不妙,偷偷带着武器离开部队......

而促使李国辉下定决心,不走,不投降也不解散的,可能也有其自身的原因。带领部队越过中缅边境的时候,李国辉的太太唐兴凤已经身怀六甲,就在这几天,唐兴凤顺利产子。但因为几个月的逃亡生涯,营养不良加上各种惊吓,孩子生下来就象只老鼠,体重还不到三斤。逃亡路上母子受到了多大的惊吓,可想而知。也许是儿子的出生,坚定了李国辉作为父亲的责任和战斗意志,也许是被逼到绝路上的孤狼只有选择拼命的情怀。李国辉对主张逃跑和解散的人大发雷霆

“你们听着,要是再来一场千里大溃败,我们都将死无葬身之地!”平常很少发火的李国辉,愤怒的像头狮子,犀利的目光像鞭子一样抽打着意志不坚定的军人,继续说道“......告诉你们,如今已经没有退路,我们只有背水一战。你们回头看看,多少军人倒在那条死亡之路上,我们走到今天容易吗?当下之局已成死局,胜则生,败....”

说到这里,李国辉停顿了一下,眼睛柔和的扫视了一下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弟兄。军人的坚毅再次显露:“胜则生,败则亡。这是我们最后的选择,任何动摇,苟且偷生都是在自杀。我们是军人,不是一群失败的流寇。我们过去为荣誉而战,现在我们则是在为我们自己而战,为我们的妻儿而战。你们出来也都带着家眷,你们愿意将妻儿交给老缅,乞求他们对我们的妻儿仁慈吗?....”

说到这里,眼里微含泪水的李国辉声音小了很多:“你们都看错了,从前我们一直打败仗,所以才有了今天身陷绝境。今天已然是绝境,此时我们若再不决一死战,争取哪怕只有微弱希望的胜利,我们的结局会惨到无法想象。所以,只有打败老缅,才有出路!”

一顿慷慨激昂的演说后,军事会议上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此前逃亡,解散的纷乱此刻已经烟消云散。李国辉作为这支部队的指挥官,或者说这支孤军的灵魂。他的决心,就是整个部队的决心。

对于一支部队来说,可怕的不是迎着死亡去前进,而是失去目标去前进。军队作为战争机器,所追求的是一种暴力美学。而这种暴力施展的过程中,一支拥有灵魂和信仰的部队,才会迸发出强大的战斗力。其实此时的李国辉,以及后来部队分散后,在泰国的段希文和李文焕最后的战斗,无非都是这种为了生存而战的状况。哀兵必胜,或许用在李国辉率领的这几千孤军是合适的。

既然决定了要立足,要生存,自然就要做充分的准备。接下来李国辉安排战斗布置,副总指挥谭忠,参谋长钱运州共同制定了战斗方案。

会议结束的时候,新的情报送到了指挥部。缅甸政府军已经派出了一个加强连进入大其力,这里扼守整个金三角的咽喉,是整个复兴部队退往缅甸和老挝的唯一通道。缅甸政府军这是准备关门打狗,要将复兴部队全体剿灭的节奏。

从缅甸政府的角度上,并未将李国辉的部队当回事儿。如果真的意识到有这么大的挫折,缅甸政府将当时的2万国防军全都压上,也不至于遭遇到惨败的结局。缅甸政府的情报机构报告说,李国辉的部队只有不到两千人,而且没有重武器,老弱妇孺皆在部队驻地。可能认为这样一支被打散了的残军,没什么战斗力的原因。缅甸政府只派出了八千人的部队。甚至大其力这样重要的战略要地派驻的兵力也只有一个连。

当时缅甸的国情,是上缅甸和下缅甸的国家认同感并不强。缅族占绝对优势的下缅甸才是缅甸这个国家的核心。而高原部分的上缅甸则是民族众多,各种势力交错,复杂。缅甸政府虽然拥有上缅甸的合法国土,但实际上却没有控制权。这次缅军准备借着解决国民党孤军的机会,一劳永逸将上缅甸的自治结束。当然,因为战败,缅军并未达成目标。但后来缅甸政府军曾短暂的达成目标,从其随即废除土司制度来看,对于缅北的自治,缅甸政府实际上是如鲠在喉的。

李国辉安排老弱转向深山,将三千人的部队分成多股,安插在不同的战略要地上。同时将战斗力最强大的2000人组成一支强大的机动兵团,自己带领,随时准备接应各处的作战。并派出人员前往不愿意归附李国辉的李文焕处,建议李文焕将手里的三百残军和李国辉合兵一处。

李文焕跟李国辉的性质差不多,都是从解放战场逃到缅甸的孤军。只不过相对李国辉的包容,李文焕此刻山头思想还很重,他认为李国辉此举是想吃掉自己的人马,所以拒绝加入李国辉的部队。在李文焕看来,天塌了有大个的顶着。缅甸政府军的进攻也是先打李国辉,自己这三百人算什么目标?

后来的战况发展确实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也正是李文焕的错误判断,导致自己差点战死缅北。后来若非李国辉相救,李文焕估计也不会成为后来这支部队的领袖。这是后话,我们暂且不提。

做好战斗准备之后,李国辉同时还派出人员前往大其力,在云南土司刀栋财的运筹下,花重金跟大其力的缅军指挥官谈判。李国辉并未对谈判抱多大的期望,只是想通过谈判拖延一些时间,让他能够做更多的战争准备。而谈判过程也不出意外,缅军指挥官军阶虽然不高,但是对于李国辉派去的高阶军官很是不屑,收了黄金依然不耐烦的一遍遍重复着最后通牒。到这里,李国辉已经明白,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但是当战斗真的打响的时候,战场的状况依然出乎了李国辉的意料。最让李国辉想不到的是,缅甸政府军的重型装备远比他想的要多。当听到飞机低空来袭的声音后,李国辉明白,艰难作战的时刻,开始了......

0 阅读:0
春迟嫣韵谈军事

春迟嫣韵谈军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