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经济分析人士将我们当前遭遇到的困境,看作是日本失落三十年的翻版。因为两者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是都相差不大。房地产泡沫,股市承压,债务危机以及贷款人消失等等。然而日本经济失落的三十年,却并非必然发生,尤其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时,日本政策应对的犹犹豫豫,政策上不连续,不稳定,不协调,导致最终向着失落的二十年,三十年滑落。那么分析日本应对经济困境时期政策失误,对我们当下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灭,随后日本陷入了一个长达三十年的经济滞胀期。业界将其称之为日本失落的三十年。去年,日本经济在经历三十多年的滞涨之后重新恢复增长,关于日本经济重回增长的各种研究,也开始在全球各地出现。而这些研究无不指向一个新的结论,日本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经济开始陷入停滞的时候,不连续,不一致的错误性政策,才是导致日本陷入长达30年通缩的根本原因。而接下来的几点反思,似乎对我们今天的状况,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反思一:日本政府和央行过高估计了自己应对经济泡沫的能力,选择主动刺破经济泡沫是严重错误的。
日本经济危机始于泡沫破灭,而泡沫的产生,本质上是日本在1985年之后受到各种国际协议的影响过度金融化导致的。为了控制股市和房地产不断膨胀的泡沫,为了给过热的资本市场降温,日本从货币政策上进行了主动出击的策略。15个月里剧烈加息,连续五次加息将利息从3%提高到了6%。
并同时限制金融机构对房地产企业的贷款,要求房地产行业的融资增长速度,不得超过全社会贷款余额的增速。这对于房地产行业的打击是致命的,房地产融资的增速迅速从90年的15%下跌到91年的0.3%,几乎停止增长。
从政策端和货币端两个方向限制房地产的同时,日本还嫌房地产泡沫挤出的速度不够快,于是在1991年开始实施房产税,继续对过热的房地产行业进行打压。
提高利息,收紧信贷,增加税收等多重打压之下。日本的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开始剧烈下跌。1989年日本股市达到最高点之后,开始快速下跌,一年之后,就下跌了三分之一,到1992年,也就是地产税实施一年之后,股市已经下跌到只有1989年最高点时期的50%,土地价格也在地产税政策出台之后,下跌了8%。曾经豪言卖掉东京就能买下美国的日本炒房客们,马上就要面临地产泡沫崩溃的毒打了。
泡沫经济破灭,会诱发债务连锁反应,最终演变成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是非常危险的。但是日本政策制定者们明显低估了经济泡沫破灭的危险。在经济泡沫已经开始快速挤出的1991、1992年,日本的经济制定者认为,泡沫破灭是好事情,经济泡沫破灭意味着人们会认清资产虚高的本质,而将更多的钱拿来消费,企业也会将更多的钱用在实体投资领域,而不是继续炒房炒股。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对于这个认知很熟悉吧?我们当下也有这样的认知,以为只要将房子的泡沫挤出了,人们就不会炒房,自然消费和投资就会起来。日本当年的认知,跟当下我们的认知几乎一模一样。而且日本经济决策者认为,到1993年,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造成的不良债务的负面影响就会消失。然而到了1993年的时候,经济泡沫破灭已经过去三年,对实体经济已经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不但没有消退反而愈演愈烈。而日本高层太过自大,对于泡沫破灭造成的负面影响没有充分的估计,最终导致在危机爆发的前几年里,日本不但没有做任何预案,还在主动帮助刺破经济泡沫。
等到泡沫破灭后,建立在债务之上的经济结构,对日本经济产生了灾难性的影响。企业和居民手里的资产价值与债务相比严重资不抵债,房地产价格相对于高峰时期下跌70%,股票下跌80%,很多日本家庭和企业都是靠债务杠杆驱动的,而日本政府主动刺破泡沫的行为,导致日本全社会财富蒸发了1500万亿日元,这笔财富相当于日本GDP的三倍。当泡沫真正破灭,财富完成蒸发之后,日本政府才发现,主动刺破泡沫,最终结果是仅用了三年的时间,让日本从一个经济过热的国家,变成了一个经济危机沉重的国家。失落的日本,开始成为经济学界的新词。
反思二:政策上不能协同配合,让民众无法对政府救市产生统一的认知。以至于货币政策最终陷入通缩陷阱中
我们过去曾聊过,日本在泡沫经济破灭后,总想着稍微刺激刺激,就将经济给刺激起来。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都显得非常保守。让外人看来,日本怎么回事儿,一会儿说刺激,一会儿又怕刺激导致经济过热,在这种反反复复的试探中,日本最终开始向着更深的深渊滑落。反反复复调整的经济政策,也导致日本民众对于政府到底要做什么,看不懂。其实我们当下的状态,有点类似当年的日本。因为我们从未进行过剧烈刺激的措施,怎么看政府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都是为了尽可能地托底。
当然,日本当年的政策选择或许没有我们今天需要同时应对金融战的需要,所以从这方面看的话,日本的应对手段明显过于保守了。这也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频繁更换首相,经济政策频繁调整,但是对于泡沫导致后果的认知明显不足。
泡沫破灭后,股市,房产大幅度下跌。日本央行连续降息,从1991年最高的6%,五年内九次降息到0.5%,但是依然无法扭转大家不贷款,货币持续减少的情况。日本的广义货币也从1993年之后增速变成0。长期通缩的趋势,就是从93年开始的。
大家不贷款,其实跟资产价格下跌后遗症有关系。一般资产泡沫破灭的时候,银行会出现很多的坏账,这个时候,银行对于贷款比较谨慎,因为害怕新的贷款成为下一笔烂账。跟银行惜贷对应的,是老百姓和企业都预期未来收入会下降,对于借款本身就比较抵触。因为害怕还不上,最终违约的后果更严重。所以民间借贷的热情自然也就不高。这就是泡沫破灭后信贷市场后遗症的直观表现。两端乏力的情况下,通缩也就会慢慢的成为现实。
关键是泡沫已经开始破灭了,日本政府还觉得破灭的速度不够快,房产税无疑是刺破泡沫一根更锋利的针。如此,一边是日本央行拼命降息,希望大家消费和买房,将资产价格下跌的趋势给止住。一面是政府层面房产税还在实施,炒房客恨不能爹妈多生两条腿,尽快跑路。预期一旦形成,低廉的借款价格本身,相对于规避风险来说已经不值一提。
从日本房产税出台的1991年,到七年后的1998年,这七年时间,土地政策一直没有转变,东京的房价已经下跌了一半。即便是随后日本全面调整了土地政策,房价依然在随后又跌了五年,直到2004年最低点的时候,东京的房价只是1991年最高点的40%。
反思三:财政政策端侧重供给侧改革,对国内市场重视程度不够,以至于居民消费持续低迷,国内市场无法成为破解危机的钥匙。
通缩对经济的危害在于持续不断地产生负面效应,所以日本陷入通缩之后,当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尽快将国内市场给拉起来,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刺激内需,用国内循环的方式,取代过去对泡沫经济的依赖。
然而也不知道是历史的巧合,还是路径依赖。即便是当下的我们,依然选择了跟日本当年一样的路径。也就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是这个积极主要在供给端,而不是依靠民众的消费。
日本的财政政策在刚开始并未表现得非常积极,上面我们说了,主要是对于危机认知的不足。1993年危机非常严重的时候才开始加大财政支出,支出的领域主要是以公共设施建设为主。有个传闻说,日本从九十年代到现在,几乎通过发债将整个日本都买下来了。当然,这个说法肯定是不对的,但是日本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还是可见一斑的。
但是重视公共投资,而忽略就业和消费的下滑,在危机爆发之后,日本只是象征性的搞了一次个人所得税的减税,而投资在通缩状态下并不会产生足够的消费回报。在失业严重,消费低迷的九十年代的日本,公共投资本身并未改善日本民众的就业和消费低迷的情况。因为对于就业和消费不够重视,导致1998年之后,日本的消费开始出现负增长的状况。
越是消费起不来,国内的各行各业就越不景气。不景气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商户倒闭,如此,日本政府就需要更多消费税比例来支撑财政收入。财政政策在扩张,而财政收入不关注收入端的改善,收入是在下降的。再叠加日本老龄化的开支。只有加税这一条路可走了。
这就是说,日本花更多的钱搞公共投入,国内的消费下滑和失业反而越来越严重。最终的结果,是财政赤字越来越大。到1997年的时候,日本要求随后的6年时间里,财政赤字的比重,必须降低到GDP的3%以内,并停止为财政赤字发国债,并将消费税从3%提升到5%,终止减税措施,并提高医疗费用中个人承担的比例。
这一系列的措施,我们看来是否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些政策说白了就是日本国家财政钱不够用了,那么就从日本民众手中去抢了。加点消费税,降低点民众福利等等,都是日本开源节流的手段。
这也是为什么日本年轻人看上去平均收入还不错,但实际上,他们的生活却非常苦逼的原因。而这种从民众手中抢钱的行为,会导致国内的经济恢复非常缓慢,而且应对风险的能力接近于没有。日本一系列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跟进,在96让日本经济发展稍有提振,但是随后的亚洲经济危机,再次将日本的发展打回到了0增长的区间。
反思四:对金融风险重视不够,以至于债务和不良资产的规模不断滚雪球。
日本泡沫破灭是金融风险增加的根本。而金融危机中最大的特点就是银行的不良资产上升。日本政府对不良资产的认知存在严重的问题。在政策制定者看来,不良资产的下降,是经济恢复繁荣和资产价格回复上涨带动下实现的。而不是通过干预手段就能够有效扭转局面的。于是对于资产价格下跌,企业经营困难和不良贷款之间的恶性循环,采取了不管不顾,主要去拉资产价格和关注经济恢复上面。结果价格没拉起来,不良资产数量反而越来越多。
随后,资产价格开始恶性下跌,企业破产越来越多。日本连续十年的企业破产高潮,一直贯穿1990年代。企业都破产了,那些个借的债,自然也就成为了不良贷款。这笔钱规模有多大呢?到1998年秋天,公布的不良贷款总额,就相当于日本GDP的20%左右,如果再算上那些被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隐藏的部分,保守估计,九十年代末,日本不良资产的比例,超过GDP的一半。
这也是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日本金融机构和券商,银行接连倒闭的原因。很多银行和券商因为经营不善,被日本国有化。也就是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日本才开始关注金融风险,政府开始向金融机构注入资金。
这个时候,距离日本泡沫破灭已经过去了7年,金融系统积累的坏账已经呈现出了燎原之势。后来政府连续为金融机构提供了60万亿以上的注资,才勉强保住了日本金融机构,银行不至于大面积倒闭。假如在危机爆发之初,日本政府果断向金融机构注入资金,那么处置不良资产就不需要那么多注资,没那么多坏账,也不至于到后来需要动用几十万亿日元的规模去救。
但是日本政府这个玩意儿吧,似乎各部门之间不怎么协调。这不98年刚把快死的金融系统给救活,还挂着氧气呢,日本就迫不及待地进行金融体制改革,搞什么以自有资本为标准的改善和停业整顿措施。
金融机构看到这样的政策风向标,肯定拼命将自己的资金充足率给提上来,要不然人家一纸政令,你就要停业整顿了。于是,金融机构收缩资产负债表,限制贷款的同时,尽可能地将不良资产给冲掉。金融系统的改革,最终引发了实体经济的地震,很多中小企业因为无法获得贷款,只有破产,倒闭。于是,这一波起于消除坏账影响的金融改革,最终引发了更多的坏账。直到4年后的2002年夏天,坏账对日本金融机构的影响才算告一段落。
小结:以上是对日本上世纪九十年代,应对经济泡沫破灭的一些失误的反思。综合来看,日本上世纪之所以陷入失落的三十年,究其根本,是刚开始泡沫破灭时没有足够的认识,刚开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对比较保守,随意,导致危机朝着深化的趋势演进。
等认识到风险,开始大规模搞刺激的时候,又存在政策的协调不善。比如房产税和降息同时存在,两者并未遏制房地产价格的下跌等等。此外,当货币政策用尽,只剩下财政政策的时候,你会发现无论政府怎么刺激,最终的结果都一样,大家手里没钱消费。而日本错误的将更多的支持用在投资上,而不是提振国内市场上,导致日本国内市场消费一直起不来,这是日本几十年来一直走不出通缩的根本原因。
我们当下,也面临需求不足,产能过剩,预期不强,债务风险等等类似于日本当年的经济困境。同时,地方债和房地产企业债务也是个随时会爆炸的大雷。从体量上看,我们比当年日本泡沫破灭的时候,危险更大,应对不好,也可能让我们陷入长达几十年的滞涨中。研究日本曾经的过失,正是为了给当下的我们,做一些有效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