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达市场之外的经济扩张,能否助力中国突破西方的经济重围?

春迟嫣韵谈军事 2024-03-22 19:04:54

随着中国产业升级的持续,西方国家已经将中国视为主要的竞争对手。跟过去相对更希望从中国进口商品不同,当前西方世界似乎已经达成了统一意见,针对中国中高端制造业进行围堵。

而之所以如此,原因是来自中国的中高端制造,性价比要远远超过欧美的同类产品,这导致中国中高端产品所到之处,欧美国家的产品在竞争中纷纷败下阵来。长此以往的话,中国技术升级的持续,必将在中高端领域形成对欧美制造业的冲击。而中高端制造业,是发达国家赖以维持其高福利社会的命脉。发达国家自然不希望中国在中高端制造业占有一席之地。

由此,基于围堵中国制造业的需要,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未来势必会与中国爆发更多的贸易争端,诸如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这些,将会在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成为被执行的政策,更狠的还有可能通过法令禁止的方式耍无赖,以达到将中国商品挡在门外的目的。这么做,就是保护其国内的制造业,保住了先进制造业,也就保住了他们赖以维持高福利社会的核心。

从趋势上看,无论有没有其他方面的冲突,仅仅中国产商品对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冲击这一条,就会促使更多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关上贸易的大门。过去我们作为制造业大国,所生产的商品也都主要销往了西方发达国家,如果西方发达国家对我们关上了贸易之门,我们岂不是要面临对外贸易锐减的困境?

此外,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出口,消费和投资。这三者存在彼此成就的关系。出口创造的利润,支撑了消费市场的购买力。而过去大规模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则是更利于国际贸易而为。也就是说,投资需要消费来回收成本,而消费需要出口创造的利润。一旦出口下行,我们势必面临严峻的经济环境,如果再结合当下的债务问题,出口下行,很显然对我们当下的经济状况有着极大的伤害。

很显然,面对这一问题,我们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当下中国经济版图在全球,尤其是亚非拉地区的扩张,就是我们寻求外贸突围的路径。那么今天我们就从世界贸易的角度上,来讨论一下,在穷国的经济版图扩张,能够帮助中国,突破发达国家的经济重围吗?

在正题开始之前,首先声明一下,我试图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对这一问题发出自己的看法,不会进行自我安慰的自嗨或自我贬低的描述,还请极左或者极右思潮者口下积德,不要动不动就开喷。

我们知道,中国在对美国出口下降的同时,对东盟,印度和墨西哥的出口事实上是在上升的。这里面的对应关系决定了,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出口增加,只不过是转口贸易,这些国家拿到中国的零部件组装起来,或者直接贴上本土生产的标签,又被出口到美国去了。说到底,市场还是西方国家,从这一方面上看,西方国家并没有摆脱对中国制造业的依赖。由此,大家认为,西方国家依然无法跟中国脱钩,依然被中国制造的锁链捆住。

然而这对中国制造却有两个风险

第一,新兴经济体不会满足于仅仅做转口贸易,他们会利用当前较好的外部环境,尽可能强化自己的产业链。没有哪个国家想做二道贩子,大家都想独自掌握全产业链。前两年曾经对于阿迪和耐克到越南建厂为标志的服装玩具类产业链的搬迁,非常不以为然,认为他们的搬迁最多也就是将组装工厂搬过去,他们生产的东西,不还是需要依赖中国的零部件吗?越南确实可以生产服装鞋袜,但是服装鞋袜上下游产业链不还是依赖中国吗?

这种自嗨到最近,似乎已经看不到了。什么原因呢?是热度下去了吗?实际上,在纺织行业对外依赖上,越南一直在进行产业链补充。现在除了机械重工类他们做不来,大多数轻功类零部件已经不需要从中国进口了。这说明什么?只要有机会,新兴经济体会自发完善自己的产业链,没有了成品输出,中国想要依靠零部件继续掌握产业链的话语权,根本就不现实。就像现在的日本一样,只要本土企业的成品生产没落了,零部件即便是科技含量很高,也不能扭转制造业衰退之势。

纺织品还只是最低级的产业链,像印度,马来西亚在芯片产业上,汽车产业上,电子产品产业上的组装,也是这种摆脱对中国产业链依赖的开始。当我们在嘲笑印度产的咖喱味苹果手机的时候,国内的富士康产业园内,招工基本已经停止了,越来越多的印度产苹果手机向世界输送,意味着越来越少的中国产出。我们的手机产业链怎么起来的?不还是苹果手机带起来的吗?从这个角度上说,难道印度在将来就不会发展出他们的手机产业链吗?

做生意的人有一句最通俗易懂的话:只要是车,无论大小都挡道。印度在手机产业链上的份额增加,意味着我们自己份额的减少。当下确实需要从我们这里进口很多零配件,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也会逐渐生产绝大多数的零部件。这意味着我们企图通过零部件捆绑住苹果手机的产业链,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当然了,产业链的转移和发展或许还需要很长的时间,至少在新兴经济体掌握他们优势领域产业链之前,我们还能够吃到零部件的红利。但是这种红利迟早会消失,这个我们要有清醒的认知。

第二个风险:欧美国家会对中国产零部件进行限制,加快摆脱产业链对中国的依赖。

我们上面说了,假以时日,印度东南亚墨西哥这些国家,都会发展出自己的产业链。他们也会像曾经的中国一样,由低到高逐渐向更高端的产业链迈进。

美国的友岸外包,说到底,就是从根本上抽空我们的制造业。从现状上看,确实如此,我们外贸企业的困难,就是最最直观的表现。可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欧美认识到中国还会享受到产业链的部分红利之后,在我们的优势产业链上,对零部件的限制已经开始了。

比如美国拒绝对采用中国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新能源汽车进行税收减免,欧洲也开始了对中国产新能源汽车的调查。最终大概率也会针对汽车进行加税。从这个角度上说,美国的做法,是期望通过行政手段,加快产业链迁出中国的步伐。因为只要零部件还在中国生产,那么因为国外市场的限制难以获得补贴,销售自然也就不会顺畅,成本销售不畅,反过来,又会导致零部件也卖不出去。

以上两方面的风险,是产业链优势难以长期保持的关键。基于此,我们似乎仅仅依靠控制零部件供应,是无法保障长期获利的。那么接下来怎么办呢?现在正在做的,就是将整个工厂都搬出去,不在中国生产,就不能算作是来自中国的企业,这不就解决问题了吗?

说真的,这个办法确实可以规避欧美的审查,虽然代价是损失掉了国内的就业和税收,但是好歹工厂活下来了,可以继续生产向全球供应商品。当然,对于像汽车行业这些品牌性很强的企业,即便工厂搬到墨西哥,依然会受到西方市场的限制,不过绝大多数企业是没有这个顾虑的。

产业链外迁,确实可以规避掉这些风险。不过中国产业链的外迁,事实上还是会回到我们上面讨论的问题,其他国家的产业升级速度会加快。大家回想一下,改革开放之初,我们能生产什么高端产品吗?当下,东芝电梯,三星手机,三菱汽车等等在我们80后眼中很高大上的企业都离开了中国,说到底不还是在产业竞争中失败了吗?

生产服装玩具,到代加工电子产品,再到生产汽车,航空航天,芯片等中高端产品,也就需要几十年的时间过渡。谁又能保证我们出海的企业在二三十年之后,会不会遭遇到竞争力不及当地企业的情况呢?所以说,无论是零部件在国外组装的转口贸易,还是产业链出海本身,都存在这两个风险,第一是帮助新兴国家升级制造业体系,第二是遭遇到新兴经济体新兴品牌的竞争而失去竞争力。

而这些后果,即便是没有任何地缘政治的催化,长期下去也势必会发生。所以我们必须要清楚的一个问题是,从长久的发展角度看,无论是产业链优势还是产业链出海,只要市场还掌握在欧美发达国家手里,最终的结局都一样。无非是这个不好的结局,来的快,还是慢罢了。

说到这里,很多小伙伴会有疑问,难道我们就没有办法了吗?难道我们在亚非拉的经济版图扩张都是毫无意义的无用功吗?事实上,也不全是,我上面所说,是基于市场导向下的分析,我们在分析这些的时候要同时看到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欧美市场作为传统外贸的核心市场,难道不会出现衰退吗?新兴经济体的成长本身,难道不是新兴市场的成长吗?理解了这一层,才能理解,曲线救国的根本。

所以在我们产能过剩,国内难以消化,同时欧美市场对我们关上大门的背景下,我们在亚非拉的扩张,不能是产业思维,而应该秉持市场优先的思维。我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这些新兴经济体成为发达国家市场的供应主体过程中,我们要将这些新兴经济体,看作是我们外贸企业市场的核心,中国产业链出海的目的,不是通过这些新兴国家做转口贸易,更应该关注这些新兴市场的成长,并通过品牌出海,占领这些新兴市场,同时依靠国外的红利,培养国内的市场,只有我们的大市场彻底启动,我们完成从出口大国向需求大国的转变,才可以扭转经济发展受制于西方国家市场需求的状况。

这个观点,可能跟大家稍有偏差,原因是这从根本上变了,又回到了内循环的问题上了。其实,翻过来覆过去,美国之所以能够主导全球产业链转移,之所以拥有货币霸权,说到根子上,还不是人家的消费需求旺盛吗?谁会拒绝客户的需求呢?富士康搬去印度,难道是富士康的意愿吗?

我们做个假设,如果富士康不愿意跟着苹果去印度,苹果公司分分钟就可以找到其他的代加工企业前往,多的是愿意取代富士康的存在。从这方面上说,我们唯有将自己变成大客户,才可以在经济发展中找到更高的位置,才可以保持经济的韧性。

有很多小伙伴都看过所谓厉害了我的国之类自嗨性的内容,对于中国的需求实际上是非常自信的。比如我们进口了世界上多少的资源,多少的肉类,多少的蔬菜水果,多少的铁矿石之类的。但是大家想过没有,抛开粮食肉类这种人民的口粮需要,我们其他的进口难道不都是制造业的需要吗?去年出口下降的同时,进口也在跟着同步下降了,说明什么?我们还是要正面的去看待进口和出口的关系。

我们进口量虽然多,但是都通过加工贸易做成商品卖出去了。假如我们国内需求旺盛,假如我们消化掉了更多的国内制造业产能,工厂就不会出现这么严重的生产过剩,自然就不需要出海那么积极,自然就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和税收。所以根本问题,还是内需的问题。

我以前有个观点,说的是一个经济体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永远依赖外贸。道理很简单,外贸的竞争优势在于性价比。在技术不断扩散的当下,性价比的取得,根本还是更廉价的人工开支。而人工开支的廉价,意味着更低的工人收入,所以保持产业链的竞争优势,意味着需要更少的国内消费做代价。

我们做个最最极端的局面,我们假设,世界自由贸易在现有框架下没有受到任何干扰。中国以产业链优势和廉价的人工基础,将所有的市场全都占领了。这个时候,西方国家的产业因为竞争不过我们,不得不选择关门倒闭,全世界要购买工业加工品只有找中国。难道这样就算我们成功了吗?

事实上,这样依然很失败,原因是我们通过内卷,将全球的产业都给卷死了。他们的人口就变成了纯粹的农业人口。没有工作,只有土地产出的一些口粮果腹,这个时候你的产品再先进,性价比再高有用吗?全球市场都会因为过度的内卷而失去购买力。就像我们生产的自行车在非洲部分穷国依然是主要的交通出行工具一个道理,他们买不起摩托车,买不起汽车,就算新能源汽车性价比更高,他们没钱,难不成我们白送吗?

看清楚这个问题之后,我们才能明白,只有国内大循环起来,再叠加产业链出海,品牌出海,通过拓展我们的经济版图,才能够给中国经济解围。舍此之外,别无它途。

当然,内循环还会产生另外一个好处,就是人民币的自然国际化。因为别人需要向我们出口商品,自然就愿意接受人民币作为交易货币。这种自然的,心甘情愿地接受人民币,还愁货币无法完成国际化吗?等到人民币完成国际化,我们以世界第一的市场需求,世界最多的人口,试问美国还有实力继续跟我们竞争下去吗?

当然了,国内大循环要起来,又牵扯到更多的问题,诸如分配制度的改革,体制层面的深度改革,以及对待发展的态度,腐败问题对经济的干扰,权力必须被关在笼子里等等。这里我就不展开细说了。说真的,这篇文章我不清楚能不能发的出去,毕竟吹了这么多天的牛13,说点心里话,确实感觉舒服多了,就算发不出去也值了。

0 阅读:0

春迟嫣韵谈军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