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中国制造对世界的冲击,在欧美发达国家看来已经是第二次。既然有第二次,那么自然就有第一次。在欧美经济学界看来,1990年到2010年代,中国制造的低端消费品形成了一场对全球制造业的冲击,廉价的中国商品大规模出口到全世界,帮助世界上绝大多数,尤其是发达经济体保持了较低的通货膨胀率。虽然造成了一部分当地制造业企业的倒闭,但是对西方国家来说,总体上利大于弊。
但是本轮中国制造对全球的制造业冲击,迥异于二十年。因为中国制造的商品已经从传统的服装鞋袜,玩具家具这些低端消费品,向着航空航天,汽车机械以及电子产品迈进。在西方看来,来自中国的中高端产品拥有更高的性价比,已经形成了对西方发达国家所掌握的优势产业,形成了直接冲击。所以华尔街日报才会以“这次不一样了”为标题,描述本轮中国制造在世界新的崛起态势。
众所周知,中国去年的经济恢复不及预期。政府推动的内循环并未对经济增长做出多少贡献,国家开始大力度重新推动出口导向,以重振经济增长。因此,全球可能再次迎来中国中高端制造业的冲击。此外,中国的汽车,机械类,消费电子类产品的产能,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国国内市场的需求,加之当下的中国贷款利息比较廉价,经营类短期贷款的利息只有3%左右,这将帮助中国企业以更低廉的价格,生产出更多的商品,销售到全球市场。
跟本世纪初一样,廉价商品对于抗击全球的高通胀,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与本世纪初不同的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候,中国是处于高速经济增长环境中的。当时中国虽然向世界输出低端制造业商品对世界低端制造业形成了冲击,但是因为中国同时也消化了来自全球的更多的资源型大宗商品。事实上,中国加入WTO后,对全球资源类大宗商品的需求,抵消了中国廉价商品对全球制造业的冲击。
但是当下的中国,无论是经济规模还是制造业占比,早已比20年前大得多。今天的中国经济总量已经排名世界第二,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占比也达到了一个更高的份额。根据世行的统计数据,2022年的中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比重高达31%,出口份额占全球出口份额的比重则超过14%。而在2001年的时候,这一数据还仅有10%和5%。接近三倍的增长,意味着中国大力推动出口,将形成中国商品对全球所有国家的冲击。
目前,世界正在兴起一股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尤其是欧美国家对本土的投资和产业保护。以至于中国企业为了规避这种贸易保护,纷纷出海建设工厂,用以缓和国外对于来自中国商品的抵触。事实上,如果当前依然处于20年前的全球自由贸易状态中,仅仅中国国内的产能,就已经能够生产出世界所需要的绝大多数产品了。也就是说,中国20年前就存在的生产过剩问题,在这么多年来持续不断地供给侧强化中,依然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
从产能角度上看,中国即便完成了部分产业升级,但是国内需求依然无法完全消化国内相关行业的产能。这注定了在未来会导致一种结果,那就是全球将重新迎来中国新一轮的制造业冲击。不过当下中国国内对此也有忧虑,因为在全球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其实全球所有国家的消费市场的购买力是下降的。中国的中高端产品例如汽车等虽然更具有性价比,但是全球购买力下降必然导致消化中国产品的购买力不足。此外,中国产品的大规模出海,势必会导致全球第二轮的物价下跌,区别于20年前,这次物价下跌的商品来源,将由过去的服装鞋袜,向中高端产品过渡。
海外学者表示:中国商品正在影响全球的价格指数,而且更廉价的中国商品,将正向抑制通货膨胀的上涨。目前这种趋势已经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虽然中国出口的中高端产品相对于西方国家本土生产的更廉价,但是来自欧美和日本的对抗依然存在,原因是他们不希望在中高端产业上,中国制造形成对他们的冲击。一旦无法遏制中国中高端商品在全球开疆拓土,欧美日的许多工厂都将在中国商品的冲击下不得不关门倒闭。在欧美日看来,当前韩国在中国商品的竞争下步步败退所遇到的情况,就是欧美日的前车之鉴。
也正是害怕自己的核心产业会在中国制造的冲击下倒闭,欧美日等多数发达经济体开始向他们认为有必要保护的行业提供强大的支持,并对来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当前,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国家主要是美国,关税额度是25%,这导致去年一年中国对美输出商品的金额同比下降了17%。一年来美国国内持续不断地汽车工人罢工,美国对本土新能源汽车进行税收减免以及对相关行业进行每年数十亿美元的高额补贴,则是害怕来自中国新能源汽车,摧垮美国的汽车制造业。
当然,为了找到自我安慰的方法,国外媒体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当前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的当下。或许中国更廉价的商品输入,可以缓解发达国家的这些问题。这种理解只能算作是一种精神胜利法吧,毕竟如果他们认为中国制造可以缓解发达国家的劳动力短缺问题,为什么还要对中国制造设定限制呢?
针对来自中国中高端制造业的冲击,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在2016年发表了一篇论文,描述“这不会是同一种中国冲击”,这被认为是早期讨论当下中国中高端商品对西方发达国家形成冲击的开始。
这篇论文中,描述了中国可能在某些领域形成对发达国家的冲击。不过在八年前看来,诸如汽车,芯片,复杂机械等产业价值比较高的领域,中国相关企业尚不具备与欧美日分庭抗礼的能力。所以这些担忧在当时并未引起更多的重视。不过,当下这些对技术要求较高的行业,已经是中国制造核心竞争力所在,尤其是在被世界认为未来趋势的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已经占据了全球产业链的主导地位。所以当年的研究再次被重视起来,并且有关中国制造业的冲击,在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得到了广泛讨论。
1990年到2010年,中国商品充斥世界,是因为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后,随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廉价的商品向全球输出,不但对发达国家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对全球所有的消费者,都带去了更廉价的商品。当时,世界上主要的消费市场都争着抢着从中国进口性价比更高的商品。以美国为例,来自中国的商品每增加1%的市场份额,美国的消费价格就会降低2%,这对于保持美元购买力,维持美元霸权以及维护美国中低收入者的权益至关重要。这也是为什么,中美之间维持了长达20的蜜月期,美国经济在1990年代到本世纪初,也经历了20年的黄金增长期的原因之一。
至于说到20年前来自中国商品的冲击,导致的发达国家相关产业的衰落问题,则在经济增长的红利中给抵消了。数据显示,美国在1990年到2010年,二十年的时间里,服装,家具和玩具等低端行业在全球竞争中失去竞争力,直接导致两百万人失业。相对于一个三亿国家的人口大国来说,二十年时间因为淘汰低端产业仅有这点失业人口,在失业率上来说根本不值一提。而且中国低端产业冲击美国低端产业的时候,美国的产业事实上是在升级之中的,更高端的人才需求,反而更有利于美国的经济增长。
去年,中国经济实现增长5.2%,按照我们过去四十年来的高增长来看,已经可以算作是比较低的经济成长速度了。较低的经济增长导致长期依赖房地产投资的中国经济,遭遇到了更大的问题,尤其是消费支出在2023年,呈现出明显的疲软态势。国外机构预测,中国经济将在未来保持较长时间的中低增长速度。这意味着,中国想要在房地产危机,债务危机的当下,唯有通过向制造业大规模投资,通过产业升级的方式,尤其是在芯片,航天,汽车以及新能源设备类,产出更高的领域投资,才能扭转经济增长乏力的局面。
西方学者认为,假如中国居民杠杆率不高,民众手里有更多的钱用来消费。那么中国当下遇到的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就不会是出口引领,而是消费引领。但是中国居民早在2015之后,就将更多的资金用在了购买房产上面。这导致中国国内的需求疲软问题严重,产能过剩问题一直不能通过国内需求消化掉。
既然产能过剩,产出品的价格势必下降。中国通胀下行的影响,已经开始在全球传导。今年开始,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同比下降了约3%。而其他经济体比如欧洲,日本,东南亚,韩国,印度以及墨西哥等主要的出口商品,都出现了不同程度价格上涨的情况。
按道理说,能够进口到更廉价的商品,依赖商品进口的国家应该感到高兴才对,毕竟这对本国的消费者是有好处的。然而,欧美日这些发达经济体,已经将中国在经济上的成长,视为其主要的威胁,甚至地缘政治也在经济争端下变得火热。
最近,欧盟正在对来自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展开调查,跟曾经调查来自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套路一样,欧盟认为中国的补贴导致了中国车企在欧洲存在不公平竞争的行为。而实际上,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大规模开始销售,不过才一年的时间。一年的时间就引起了欧盟的重视,可见中国产新能源汽车的性价比,远不是欧洲车企所能够造出来的。
同时,我们要认识到一个问题,欧盟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调查,目的是为了设置贸易壁垒,向中国新能源汽车征收更高的关税,以保护欧盟本土相关行业的生存和成长。但是我们也要意识到,欧盟不是美国,川普还未胜选,就狂言他若胜选,将对来自中国的商品加征60%的高额关税。川普这种政治强人是能够说到做到的。
但是换做是欧洲,欧盟这个由诸多国家形成的经济体,关税的实施则有诸多的限制,相对美国可能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加关税可能性更大,我认为欧洲对中国汽车的调查和随后的征收关税可能面临比较大的阻力。不过,这也同时提醒了中国的新能源车企,切莫在占领世界市场的时候,将竞争对手都给冲垮,这意味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恶劣失败,走出去占领更多的市场,并给欧洲车企业以生存空间,利用手中的优势,始终保持竞争稍微占优即可。做的太过,有可能再次成为光伏那样被欧洲认定为倾销的产品,最终受伤的还不是中国的企业吗?
从华尔街日报对于中国中高端制造业,对西方发达国家新的冲击担忧来看,中国当下在全力展开产业升级的红利收取,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则在尽可能地设置贸易壁垒,以求尽可能对中国商品设置障碍,保护他们赖以维持高福利的优势产业。说到底,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竞争。
如果说二十年前我们融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帮发达国家提供应廉价商品的话,产业层次上根本难以望其项背。当下中国的制造业,则是跟欧美并驾齐驱的基础上,用性价比的优势在逐步蚕食欧美的本土制造。从这方面看的话,中国和西方的贸易摩擦将随着中国产业升级的深化而一直存在,未来可能还会愈演愈烈。道理很简单,西方发达经济体不可能任由中国中高端制造业冲垮他们的本土产业,一旦那样,发达国家赖以维系高福利的社会结构就会解体,西方国家也将因为失去高端制造业而沦为赤贫国家,很显然,这个过程的博弈会越来越激烈。
我们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走出去的企业才能搞清楚。接下来在世界贸易中该怎么办?从产业升级的成果来看,中国产品的竞争力,已经在全球市场对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产品形成了狙击的态势。在发达国家贸易保护政策下,想要在发达国家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短时间内还做不到。
基于此,中国企业应该更关注其他稍贫穷国家的市场探索,原因是这些国家本土产业根本无法与我们竞争,我们可以利用当下的产业优势,将西方发达国家企业从这些地区赶出去。然后集合全世界的市场份额优势,与西方发达国家展开一场堂堂正正的竞争。
此外,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虽然老龄化在加剧,但是我国的劳动人口总规模依然超过欧美日发达国家的总和。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不可能在产业升级的时候,放弃低成本的制造业。这跟欧美日韩放弃低端制造业不同,我们需要为更多的人口提供就业机会。当前,中国的低端制造业虽然在大量外迁,但是依然保持全球低端产业链的主导地位。低端制造业本质上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依靠大量劳动力的产业要想保持竞争力,工人就不可能获得收入上的大幅度提升。一个经济体内出于稳定的需要,只要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存在,就必须考虑贫富差距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即便是完成产业升级,中高端制造业从业者也不会表现为收入大幅度上涨,产出品价格也必将长期白菜化,这是西方发达国家最不愿意面对的结果,同时也是我们最强大竞争力的所在。我在过去曾写过多篇关于产业竞争趋势的文章,从根本上说,建立在全球自由贸易之上的世界秩序,未来肯定会逐渐趋于同化。西方发达国家不可能依靠优势产业保持长久的高高在上的地位。而对世界格局形成冲击的,恰恰是中国这一人口大国。理解了这一层,也就能够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理解为什么西方国家跟中国的矛盾在这几年突然多起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