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放弃医学转行搞工业,隐姓埋名干了30年,他带领团队把中国的核潜艇技术提升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他的一生,真是值得我们更多人记住。
战乱中的医者梦想在父母的影响下,他打小就想成为像爸妈那样的医生,治病救人。不过,命运跟他开了个大玩笑,在他还年轻的时候,一场战争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1937年,日本全面入侵中国,他家乡那边也打起来了。为了躲战争,他和家人只好到处跑,生活特别不安定。
从医到造舰与航空在逃难的时候,11岁的他看到了世界的残酷,他发现学医只能救几个人,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国家被欺负的命运。于是,他有了新的目标:不学医了,转而去学航空和造船,为国家打造强大的国防武器!
青年时期的求学路1945年,他19岁,成绩特别好,信念也很坚定,最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的造船工程系,学的是船舶制造。从此,他就踏上了追梦的道路。
中国决定研发核潜艇1958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没多久。那时候国际形势特别复杂,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核威胁和技术封锁。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决定自己研发核潜艇。这不仅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措施,也是打破国际核垄断的关键一步。
核潜艇研发的先驱者黄旭华被选中参加那个前所未有的科研项目,成了最早参与核潜艇研发的29个人之一。这不仅是莫大的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他很清楚这个任务的保密性和重要性,一旦加入,就等于和过去的生活说再见了。
隐姓埋名保秘密为了保守国家秘密,他和家里断了联系,过起了隐姓埋名的生活。他向年迈的父母、年幼的孩子和相依为命的妻子道别,一个人踏上了未知的旅程。他的家人只知道他在北京工作,但具体是干什么的,还有他什么时候能回家,他们一点都不知道。
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在那个年代,国外对我们进行技术封锁,国内的相关资料也少得可怜,他们的团队面临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困难。没有计算机,他们就手动计算那些复杂的公式,一遍遍地核对,确保每一个数据都准确无误。没有参考资料,他们就到处搜罗国外的报道,哪怕只有一张模糊的照片,他们也会视若珍宝,反复研究。没有实验设备,他们就自己动手制作简易的模型,不断测试,不断改进。
艰苦岁月里的坚定信念在那个物资短缺、条件艰苦的日子里,他们从没抱怨过什么。饿了就吃几口干馒头,累了就在桌子上趴一会儿休息。连续几天不睡觉,在昏暗的灯光下讨论方案是家常便饭。他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尽快造出我们自己的核潜艇,让祖国不再受核武器的威胁!
投身核潜艇研发1965年,开始全力研发核潜艇。他离开了城市,去了一个小岛,开始了在“荒岛求生”中的艰苦旅程。
恶劣环境下坚持不放弃在那个偏僻的小岛上,一年有两次刮七级大风,每次刮半年。不仅自然环境差劲,他们吃住条件也很简陋。住的营房屋顶漏水,每天三顿都是土豆炖白菜。但是不管条件多艰苦,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
攻克技术难关真正的挑战是那些技术上的难关。他们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计算,终于攻克了各个领域的核心技术难题,用一些土办法解决了很多尖端技术问题。
核潜艇研发与实验为了确定核潜艇的最佳形状,他们做了很多水池拖拽和风洞实验,收集到了大量的实验数据。这个决定大大缩短了核潜艇的研发时间,也让中国在核潜艇的设计上直接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手工计算的严谨没有电脑的时候,为了保证数据准确,每组数字都要两拨人分别手工算,两个结果一样才行。他们经常为了一个数据忙得昏天黑地,反反复复地核对,哪怕小数点位置不对都不行。
下水试验检验成果关键技术搞定后,接下来就是下水试验了。下水试验不仅是对核潜艇性能和安全性的一次大考,也是对黄旭华和他的团队多年辛苦工作的最终检验。
核潜艇深潜试验风险高深潜试验对于核潜艇和参与试验的人员来说,都是一次生死攸关的大考。只要艇体结构出一点问题,或者某个零件扛不住水压,就可能出大事。当时科技领先的美国造了一艘叫做“长尾鲨”的核潜艇,在进行深潜试验时出了事故,船上129名船员全部遇难。
黄旭华主动请缨这时候,黄旭华站了出来。他知道这次深潜试验有多重要,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发展,连外国人都在盯着呢。
亲历深潜试验试验要是成功了,中国在国际上说话就会更有分量。要是失败了,不仅大家心情会不好,连核潜艇的研究也可能停摆。为了这一刻,他做了一个惊人决定:和潜水员一起,亲自参加深潜试验!
那时候他已经62岁了,根本没必要去冒这个生命危险。但他却坚定地说:
首航深海经过多次调试和模拟实验后,终于要下水了。1988年4月29日,黄旭华穿着工作服,和100多位测试人员一起登上了核潜艇。随着一声令下,核潜艇慢慢潜入水中,朝着深海的未知区域前进。
核潜艇深处的异响一切按计划进行着,但随着下潜深度越来越大,潜艇开始发出奇怪的声音。大家都挺紧张的,只有黄旭华例外,因为他对这艘核潜艇很有信心。
极限深潜成功试验在他的带领下,核潜艇下潜到了极限深度。他很镇定地指挥艇员们做各种测试和数据收集。核潜艇顺利完成了极限深潜试验。当潜艇安全浮出水面时,大家都兴奋得欢呼起来,激动地拥抱在一起,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中国终于办到了!
黄旭华:淡泊名利,慷慨捐赠黄旭华这辈子拿了不少奖,可他还是穿得很朴素,住在老房子里,日子过得简单但很充实。他把得了的大约2000万奖金大部分都捐给了国家的教育、科研和科普事业。
黄旭华:中国的脊梁黄旭华的一辈子啊,就是奉献的一辈子。他为国家做的贡献让中国在世界上挺起腰杆,扬眉吐气。他的故事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黄旭华院士逝世现在,这位百岁老人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留下的精神会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而努力。黄旭华院士,一路走好!
#黄旭华为核潜艇隐姓埋名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