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西七卫:明朝经营西北的战略支点,为何会沦陷于茫茫胡尘之中?

北斗维斟酌历史 2025-01-15 15:48:42

关西七卫,是明朝在嘉峪关以西册封的7个羁縻卫所,又称“西北七卫”和“蒙古七卫”,分别是安定、阿端、曲先、罕东、沙州、赤斤蒙古、哈密七卫,后沙州卫内迁,在其故地又设罕东左卫。关西七卫,是明朝经营西域的跳板,也是保卫甘肃的重要屏障。然而,终明朝一代,关西七卫始终都是终端,未能成为跳板,并最终被蒙古和吐鲁番攻陷。

一,从撒里畏吾尔诸卫到关西七卫

关西地区,是明朝时期嘉峪关以西,东察合台汗国以东的地带,主要的民族是蒙古、回鹘和藏族。两宋时期,有回鹘西迁到此,形成了西州回鹘和黄头回鹘(龟兹回鹘)。蒙古灭西夏时,曾出兵征服黄头回鹘的一部分,称之为“撒里畏吾儿”。

除了回鹘之外,这里还有多个民族。北宋时期,喀喇汗王朝灭于阗,强行推行伊斯兰教,许多于阗人被迫东迁到龟兹回鹘之地,被称为“阿端”。龟兹回鹘南部历史上是吐蕃地区,因而生活着许多吐蕃人。

元朝初期,海都强盛,控制了察合台汗国,立笃哇为汗。而反对海都的合班、出伯等则选择投靠元朝。元朝将这些察合台的王公们安置在回鹘之地,形成了豳王、肃王、西宁王、威武西宁王、安定王,共六王,这六王就是后来关西七卫的主要来源。

明初,通过北伐战争,将北元势力从河西走廊、东北等地赶出。自此,明朝以河西走廊为据点,对吐蕃、蒙古各部进行招抚。1375年,镇守“撒里畏吾儿”的宁王卜烟帖木儿归顺,朱元璋就在此设置了安定卫(若羌)、阿端卫(且末)、曲先卫(罗布泊以南),合称“撒里畏吾儿三卫”。

洪武年间关西各部分布

1377年,北元将领朵儿只巴进攻河西走廊,“撤里畏兀三卫”遭到了洗劫,印失卫散。1396年,朱元璋下令重设安定卫,但依然难以在若羌立足,部族很快东迁。1392年,朱元璋派遣蓝玉进攻河西走廊的叛军,到达了敦煌,当地罕东等部投降。1397年,其首领锁南吉剌思遣使入贡,设罕东卫。

洪武年间,还和哈密确立宗藩关系。哈密,元朝为威武西宁王,后来改为肃王。1380年,朱元璋派都督濮英西征哈密,以打通到西域的通道。明军获胜,哈密王兀纳失里遣使纳款。1391年,哈密请求在延安、绥德、平凉、宁夏等地进行互市,被朱元璋拒绝,双方断绝来往。随后哈密截杀西域到明朝的使团,朱元璋派遣大军第二次西征,哈密战败。1392年,哈密投降明朝,双方确立宗藩关系。

洪武末期到建文年间,“撒里畏吾儿三卫”败亡,被迫东迁。安定卫迁徙到了苦儿丁之地,位于现在的柴达木盆地西部;曲先卫,东迁到药王滩,也在柴达木盆地西部;阿端卫可能已经东迁到了甘肃南山。历史上没有记载“撒里畏吾儿”东迁的具体因素。我认为,这是因为建文年间爆发“靖难之役”,明朝无暇西顾,而东察合台汗国趁机东扩,吞并了且末、若羌等地,导致撒里畏吾儿不得不东迁。

永乐年间的关西七卫

永乐初期,重设了“撒里畏吾儿三卫”,但地点和洪武年间差距较大。加上洪武年间设的罕东卫,以及永乐新设的哈密卫、沙洲卫、赤斤蒙古卫,明朝在关西地区也就建构了“关西七卫”。

二,关西七卫的地位以及明朝的经营措施

关西七卫,介于明朝、东察合台汗国、蒙古和吐蕃之间,是明朝、瓦剌和东察合台汗国都争夺的过渡地带。将关西地区纳入明朝的疆域,可以打通西域和明朝的联系,隔断蒙古和吐蕃的联系,还可以防止东察合台东扩,所谓“弭西戎东窥之心,断北虏南通之臂”“一以断北狄右臂,二以破西戎交党。外以联络戎夷,察其逆顺而抚驭之,内以蕃屏甘肃,而卫我边郡”。可见,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明朝的甘肃地区

尤其是哈密,是明朝最西的据点,是“西北诸胡往来之衡要路”,因而瓦剌、东察合台汗国和明朝之间的争夺非常激烈。1405年,蒙古大汗鬼力赤毒杀哈密王安克帖木儿,随后又是东察合台汗国宣称讨伐鬼力赤。为了稳定哈密这个据点,朱棣立即护送并扶持脱脱为哈密“忠顺王”。

但脱脱是明朝在和哈密战争过程中俘虏的哈密王族,此后一直在明廷生活,在哈密当地并无根基。1406年,哈密贵族便驱除了脱脱。于是朱棣再次派遣军队护送脱脱到哈密,并在此设哈密卫,以哈密主要贵族为指挥、千百户、镇抚,以明朝军队长官周安为忠顺王长史,刘行为纪善。可第二年,脱脱就“未闻戒谕之命,先以暴疾卒”,朱棣不得不选择“众所推服”的免力帖木儿为忠义王。如此,哈密稳定了一段时间。

可以看出,明初总体上是控制住哈密的,但这并不代表明朝对关西的统治没有问题。由于华夷观念的限制,明廷始终将关西地区视为蛮夷之地,只采取“以夷制夷”的方针进行分化,并未用管理者的心态参与其中。因此,关西各部总是纷争不断,相互攻伐。明廷对这些内乱不仅不制止,反而隔岸观火。明朝认为蛮夷相攻,“可以分其势力杀其力,是不为患”,“外夷相攻,大省中国用兵之费”。

在管理模式上,明朝推行“羁縻政策”,不驻军,不收税,不设官,其部落的王公被册封为官,使其自治。关西七卫和内地的联系基本依靠于朝贡贸易,朝贡贸易的主要形式是“茶马贸易”,也就是关西向明朝“上贡”马匹,明朝“回赐”茶叶等物资,民间贸易则被限制。但这种朝贡贸易会加重明朝的经济负担,因而限制各为朝贡的规模,如哈密“五年一贡,每贡三十人,起送十三人”。

由于管理松散,使得关西七卫对明朝的归属也是若即若离,他们甚至表面恭顺,暗中行叛逆之事。例如1424年,明朝使团经关西到乌斯藏,结果被劫掠,安定、曲先“率众邀劫之,杀朝使,尽夺驼马币物而去”;1425年,西域使团去明朝,经过关西时,“为沙州贼邀劫”;1436年,赤斤蒙古“掠西域阿端贡物,杀使臣二十一人”;1486年,明朝使者出使哈密,结果在罕东“为都督把麻奔等掠去,朝使仅免”。

三,关西七卫的沦陷

由于长期内乱,导致关西七卫对明朝甘肃的拱卫作用很难发挥出来,而瓦剌、东察合台汗国则总是趁虚侵入关西,导致关西残破。上文已经提到,洪武年间爆发的内乱,导致撒里畏吾儿三卫残破,不得不东迁以避东察合台的锋芒。永乐、仁宣年间,由于明朝国力强盛,对关西七卫还能保持控制,但到了正统年间,关西七卫则开始沦陷。

正统年间,瓦剌崛起于西北,不断在哈密等地渗透。1440年,哈密的都督皮刺纳暗中联系东察合台汗国巴里坤猛哥卜花等推翻亲瓦剌的哈密王。1443年,罕东、沙州、赤斤三部趁哈密内乱入侵哈密,瓦剌则趁机席卷关西各部,实现了关西的控制。1444年,瓦剌在关西设置甘肃行省。

正统年间:瓦剌控制了关西

还好瓦剌的强盛并未持续多久,也先被杀后,瓦剌就迅速解体,瓦剌就开始退出了关西地区。而当时东察合台汗国也陷入了内乱,关西地区得以重归明朝。但明朝并未改变之前的经营策略,这给关西的彻底沦陷埋下了隐患。16世纪初期,吐鲁番汗国,漠南蒙古崛起崛起,关西的经营显得越发困难。

吐鲁番汗国,是从东察合台汗国分裂而出的汗国,因首都在吐鲁番而得名。汗国建立后,就立即向东扩张,侵蚀关西地区。1472年,吐鲁番东征哈密,俘虏其掌权的王母,哈密的残余势力被迫东迁寻求明朝的救助,明朝在边界修建苦峪城将之安置,史称“吐鲁番久据哈密 , 朝命边臣筑苦峪城,移哈密卫于其地”。此后的几十年,明朝和吐鲁番反复在哈密争夺,哈密多次沦陷,也多次被收复。最终到1529年,明朝决定放弃哈密,退守嘉峪关。

1472年

吐鲁番攻陷哈密,哈密人逃难于苦峪城

1487年

吐鲁番阿力汗去世,阿黑麻继位。哈密联合赤斤、罕东趁机反攻,吐鲁番军队被迫撤走,哈密实现复国

1488年

吐鲁番第二次攻哈密,哈密王罕慎被杀,其部再次避难于苦峪城。

1488年

哈密卫都指挥阿木郎等赶走吐鲁番人,再次复国,明朝封陕巴卫“忠顺王”。

1493年

吐鲁番第三次攻哈密,陕巴被俘,都指挥阿木郎被杀。

1497年

明朝集结大军准备西征吐鲁番,吐鲁番得知后将陕巴放回,明朝“仍其旧封,令先还哈密,量给修城、筑室之费”。

1513年

哈密贵族拜牙郎逃到吐鲁番,引导吐鲁番第四次攻哈密,大量哈密贵族被迫东迁甘州。吐鲁番军队试图攻嘉峪关,被明军击退。

1520年

吐鲁番再攻甘肃,被御史陈九畴击败,明朝军队趁机反攻,收复哈密。

收复了哈密。

1525年

吐鲁番第五次攻哈密,并袭击甘肃,明军疲于奔命,哈密最终沦陷。

1528年

1528年,吐鲁番再攻甘肃。

1529年

明朝决定彻底放弃哈密,退守嘉峪关。

吐鲁番在进攻哈密的同时,也对关西其他部落进行了侵扰。罕东卫遭到了吐鲁番的功绩,部落残破,被迫东迁,明朝将之安置于甘州南山。罕东左卫是明朝中期从罕东卫分出的,在1516年被吐鲁番进攻,部落溃散,被迫东迁,明朝将之安置在甘州。1513年,吐鲁番攻赤斤蒙古卫,其为溃亡,也东迁,被明朝安置在甘州南山。

明朝后期西北局势

吐鲁番进攻的同时,蒙古人也来了。1512年,漠南蒙古鄂尔多斯部亦不刺为躲避达延汗,便从漠南迁徙到青海,形成了西海蒙古部。亦不刺到达青海后,对安定、曲先、阿端、罕东等卫展开了进攻,导致其部众散亡,卫所自然不知所在。其中安定卫的残余民众散落在八字墩草原,逐渐迁入了明朝甘肃境内;曲先卫民众东迁到了肃州南山一带;而阿端卫则“不知所终”。罕东卫是先遭到了蒙古侵扰,再被吐鲁番进攻。

“正德中,蒙古大酋入青海,罕东亦遭蹂蹦,其众益衰。后土鲁番复据哈密,直犯肃州,罕东复残破,相率求内迁,其城遂弃不守。嘉靖时,总督王琼安辑诸部,移罕东都指挥枝丹部落于甘州。”——《明史·西域二》

关西七卫的沦陷,给蒙古和明朝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此后,各大蒙古势力相继从蒙古高原经关西到达青海和西藏,实现了对青藏高原的第二次征服,而藏传佛教也从青海传播到蒙古高原,成为了蒙古人的信仰。而明朝在西北的边防线则退守到嘉峪关,边疆形势日趋窘迫。而吐鲁番征服哈密,则让伊斯兰教进一步向东传播,逐渐向甘肃渗透,对后来的宗教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0 阅读:1
北斗维斟酌历史

北斗维斟酌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