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初,郑维山收到了一份来自家乡的信。还没来得及拆开看,郑维山就接到了杨得志有事相商的电话。
郑维山放下电话匆匆离去,那封信被搁置在办公桌上。
从杨得志那里回来后,郑维山在妻子的提醒下,才想起了那封信。打开一看,原来是家乡人询问当年郑维山当年带走的70多名赤卫队队员的下落。
看到这里,郑维山脸色突变,神情异常严肃……
郑维山的父亲郑国祺是一名老战士,曾参加过黄麻暴动,还担任过村苏维埃主席。
在父亲的影响下,郑维山13岁的时候就参加了童子军,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
也是在这一年,郑维山带着70多名赤卫队队员,加入红军。
此后,郑维山一步步从排长、连指导员成长为师政委。
担任30军88师政委的那一年,郑维山还不到20岁。足以见得他有多优秀。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郑维山率领这个由全军三个有荣誉称号的老团组成的88师,作为30军的开路先锋,先后进行山地攻坚、攻城拔寨、江河强渡等作战行动中,打了很多漂亮仗。郑维山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也是在这个时候初步显示出来。
1936年底,郑维山率领这支部队参加西路军的西征。
期间,郑维山身先士卒,浴血奋战,带领战士们打了多次血战,一直到部队被打散,郑维山因为头部负伤陷入昏迷。
后来,郑维山与副师长被好心的百姓救下,藏身在一个山洞中,侥幸逃过了马家军的搜捕,最终乞讨回延安。
这段经历,让郑维山印象深刻,一生都难以忘怀。
乞讨回延安的途中,郑维山一边走一边哭,暗暗发誓:
有朝一日,一定要为牺牲的战友们报仇,要清洗这笔血债!
新中国成立前一个多月,郑维山主动请缨,要求率部参加兰州战役。
当时,兰州守军总指挥是马步芳的儿子马继援,仗着易守难攻的地势,马继援非常嚣张,叫嚣着要让彭德怀栽在兰州城下,还吹牛说就算解放军10万人马也攻不下兰州的东南要冲。
彭德怀经过周密部署,将攻击豆家山阵地的重任交给了郑维山。
郑维山虽然非常清楚其中的难度,但他没有一丝退缩,反而斗志满满。
最终,郑维山率部攻占了豆家山阵地,成功打开了兰州的东大门。
战后,郑维山的脸上没有喜悦之情,而是神情肃穆,骑马来到兰州城外的一座小山上,对着河西走廊的方向,摘下军帽,立正鞠了三躬,语气沉重的说道:
“战友们,今天我郑维山带着部队回来了!我们给你们报仇了!”
即便如此,郑维山在此后的几十年中,依旧放不下这件事,西路军战事成为他一生都解不开的心结,每当回想起当年20000多人的部队,跟着他饱受饥寒交迫、血流如注、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郑维山就愧疚不已……
多年来,这件事让郑维山忘不掉,却又不敢想。此次这封信,再次将郑维山的记忆拉回到十多年前。
随后,郑维山马上致电杨得志,请求杨得志给自己买四张去武汉的火车票。
匆匆交接工作后,不明真相的杨得志拦住准备离开的郑维山,询问缘由。
郑维山说出老家来信的事情后,杨得志马上表示:“你快去吧,剩下的事情我来处理!”
来到武汉后,李先念不放心郑维山独自回老家,担心路上有土匪,给他安排了一个排的兵力,还有10多袋大米、面粉,送郑维山回老家。
对此,郑维山非常感激,当即乘车赶回老家河南新县。
县长见到郑维山后激动不已,随后马上向郑维山汇报了当前的情况。
原来,当时新县正在进行土改,这里以前是鄂豫皖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在战争年代,新县一共牺牲50000多人,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10000多人。
对于那些或者,继续在革命队伍里奋斗的战士,他们的家庭按照革命军人家庭对待,而那些已经不在了,有人证明其牺牲的战士,家人按照烈属对待,分田地,给予优抚。
但是,还有很多参加了红军的人,至今下落不明。
对于这些人,有人说他们是逃兵,有人说他们为革命牺牲了应该算烈士。
由于没办法证明,当地政府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办,便写信询问郑维山,当时他带出去的70多名赤卫队队员的下落。
听到这里,郑维山的伤心事再一次被勾起。
他难过的表示,当年他们那些人都被分在红一营,在王树声的手下,后来郑维山先后被调到总部、30军,其他人大部分则留在红10师,之后又编入红25军……
郑维山对县长说:“我可以保证,编入红30军88师的干部战士,没有一个叛变!”
郑维山再清楚不过,当年88师的同志们经历了多么残酷的血战,他们不可能叛变……
郑维山告诉县长,凡是88师的战士,家属全都按照烈属对待,个别负伤后流散回家的同志,没有明确之前,一律按照伤残军人对待!
为了免去当地干部的担忧,郑维山还保证:“出了问题,我一个人负责!”
处理完这件事后,郑维山返回武汉,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李先念与王树声,事情得以圆满解决。
想起了《集结号》里的情节,可能,故事都是来源于生活吧。致敬烈士!!!
失踪无法统计的 都不算,家属待遇没法落实
致敬英雄!致敬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