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流河》是一本令人感动的著作,它的作者是齐邦媛,一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
齐邦媛被尊称为“齐先生”,在台湾文学界享有很高的声望,并且对该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曾是台湾大学外文系的教授,在该系任教多年并于退休后荣誉离任。
1999年5月,齐邦媛来到南京,参观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她站在纪念碑前,凝视着上面刻着一个人名字的编号为M的石碑。
石碑上的一个名字名字勾起了她的回忆,她眼中泛起了泪水,悲伤地说道:
“他的一生就像一朵昙花,在最黑暗的夜晚中绽放,然后迅速凋谢,陨落。他的美丽和高贵无法言喻。”
这段话摘自齐邦媛的《巨流河》,是她对他最美好回忆的表达。
这个他是谁?为什么齐邦媛会形容他“如一朵昙花在黑夜中绽放”?其实这一切到要从1936年的南京说起。
改名张大飞齐邦媛先生所提到的他叫做张大飞,或许这个名字大家不是很熟悉,但张大飞的父亲可谓是人尽皆知。
那就是东北抗日英雄张凤岐。
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的那个夜晚,时任沈阳县警察局局长的张凤岐遵循省警务处长黄显声的指示,带领部下与日军交战了两天两夜,最终因为人数不足而撤退到锦州。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形势有所稳定,黄显声做出了一个决定,让张凤岐以警察局长的身份返回沈阳。
他利用合法身份秘密组织了一支爱国警察、公安队和民团,作为抗日力量的储备,并为黄显声提供情报支持,以备合适的时机反攻沈阳。
1932年5月,黄显声认为反攻的时机已经成熟,他通知张凤岐准备在8月攻打沈阳,并让张凤岐在那个时候接应。经过半年多的准备,张凤岐手下的部队已经增加到大约八千人,这是一支相当可观的抗日队伍。
然而,由于内部叛变和叛徒的通风报信,日本的特工组织很快得知了反攻沈阳的计划。于是,日本宪兵秘密地逮捕了张凤岐。
张凤岐在被日本宪兵严刑拷打的情况下,始终保持沉默。随后,发生在1932年7月的某一天,敌人急切地将张凤岐绑在了沈阳故宫大政殿后空场的石柱上,然后将柱子涂满了油并点燃……
在熊熊烈火中,张凤岐的声音变得嘶哑,他愤怒地呼喊着:
“中国四万万同胞你们是杀不完的,他们迟早会醒来的!早晚会为死去的同胞们报仇的!”
张大飞是张凤岐的第四个儿子,原名叫张迺(三声nai)昌,在父亲去世后,趁乱离开沈阳,逃至北平。北平和天津的街头到处都是像张大飞这样逃亡的人,特别是许多东北学生流亡至此的人。
1934年,国党东北领导人齐世英说服行政院的彭学沛拨款五万银元,在北平创建了一所名为“国立东北中山中学”的学校,目的是收留那些因家乡沦陷而被迫流离失所的有志向的东北孩子。
接到消息后,张大飞立即申请入学,并成功考入了初三年级。由于学校提供食宿全免,张大飞终于不再受颠沛流离之苦。
随着北平局势的紧张,齐世英做出了将学校迁往南京郊外板桥镇的决定。
由于迁至南京后学生人数大幅减少,为了确保学校长期运行所需的经费,剩下的学生被安排在齐世英家中寄宿。
这样,齐世英的家也成了学生们称之为“第二个家”的地方。
初次见面时光回到了1936年的冬天,南京下着大雪。每个周六,齐邦媛的家里都会来几个同学一起共进晚餐,他们都是齐邦媛的哥哥齐振一的同学,大多是那些东北的孩子。
因为放假无处可去,齐振一就邀请他们一起到家里吃饭。而在这些孩子中,也包括了张大飞。
张大飞平时很少与人交流,总是安静地坐在角落里,脸上更多的是忧郁的表情,而不是笑容。
齐邦媛的妈妈非常慈善,她对每一个没有家的孩子都充满了关爱,几乎把这些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她注意到张大飞总是独来独往,于是经常把张大飞叫到自己身边,为他夹菜,希望用这份温暖的关怀来安抚张大飞内心的忧伤。
有一天,大家围坐在炉火旁,欢快地聊着天。突然,齐妈妈好奇地问张大飞:“你离开家是因为什么呢?”
张大飞听到这个问题,心中涌上了一股难过的情绪。他沉默片刻,然后说:“我父亲叫张凤岐,他在帮助东北的抗日同志时被日本人活活烧死了,不得不逃离家乡。”
张大飞的话让在场的每个人都感动得红了眼眶。当时的齐邦媛听到后,眼泪也不禁涌上了眼眶,她对张大飞多了几分敬重之情。
一个冬日的周末下午,齐邦媛和哥哥们决定去附近的小山上玩耍。然而,下山的时候突然刮起了强风,寒冷的风使齐邦媛感到害怕,她开始哭泣。
这时,张大飞回头看到了这一幕,他走回来握住齐邦媛的手,陪着她一起下山。这是他们第一次有这样亲密的接触。
齐邦媛经常转学,很少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关怀。她听到张大飞温暖的话语,感受到他的关怀,心里充满了感动。
从那以后,每当齐邦媛看到小山,就会想起张大飞给予她的温暖关怀,那一次的经历让她永生难忘。
1937年10月,日本开始对南京进行轰炸。在这混乱的时刻,齐邦媛即将与家人乘船前往武汉。正当她心乱如麻时,她再次遇到了张大飞。张大飞告诉她:“我已经报名军校了,11点钟要去码头。”
在他们临别的时刻,张大飞递给齐邦媛一个小包:“好好保管它,里面装着我要对你说的话。”
小包里是一本《圣经》,扉页上写着一句话:“祝福你的前途充满光明,愿你走向美好。”
飞行在天空的雄鹰1938年,张大飞成功考入了笕桥中央航空学校。在他的学校生活中,他一直坚持给齐家写信,向他们报平安。对于张大飞来说,齐家人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
在这些信件中,张大飞还向齐家人透露了自己参军的原因。他说日本人把大家逼得走投无路,因此,他决定考入空军官校,将来能为国家报效,为自己的父亲报仇。
自那以后,张大飞没有再流泪,只有战斗的决心。由于在战斗中表现出色和勇敢,张大飞于1941年被派往美国接受训练。1942年,张大飞学成回国后,很快被选拔进入了由14航空队组成的中美混合大队。
这支驻扎在云南的空军部队由美国将军陈纳德指挥,因其英勇善战而被人们称为“飞虎队”,对日军来说是一股强大的威胁。
在这段时间里,齐邦媛一直收到张大飞从前线寄来的书信。这些信件中,他描述了许多她从未听过的奇怪地名,如云南驿、个旧、蒙自等地,这些地名都沿着滇缅公路向缅甸延伸。
怀着复仇之心,飞翔在蓝天中的张大飞不断立下战功,共荣立了18次战功,军功提升至中尉三级。
可是后来不知何故,他们之间的通信突然中断了。齐邦媛很久都没有收到张大飞的来信,这使她心中不安,就好像被一根细长的针狠狠地扎了一下。
过了一段时间,齐邦媛收到了来自哥哥齐振一寄来的一个包裹,打开后,发现里面有两封信。
英雄远去,英魂永存人间1945年6月,齐邦媛正在武汉大学就读时,她收到了一个特别的包裹。这个包裹里装满了她寄给张大飞的所有信件,都是装在美军的帆布袋里。
齐邦媛对这些信件的内容已经非常熟悉了。她以为这是张大飞想让她保管这些信件,所以胡乱地翻看着,直到她看到了那封“诀别信”。
这封信是张大飞写给齐邦媛的哥哥的,但几乎整封信都是表达他对齐邦媛的感情。张大飞询问了齐邦媛的学业情况,还问候了齐家其他家人。
他提到和他一起考入航校的七个人都已为国捐躯,他自己的牺牲也是迟早的事情。他不想辜负齐邦媛的深情,所以他对齐邦媛的哥哥这样说:
“邦媛就像一颗耀眼的星星在天空闪耀,每次见到她我都忍不住想表达自己内心深深的爱意,但我又怎么能对她说出来呢?我知道战争结束后我会活着还是死去。请原谅我对邦媛的感情,委婉地劝她忘记我吧!我只希望她一生都能幸福。”
事实上,在一次执行任务时,张大飞为了保护战友的飞机,不幸牺牲了。
在胜利之夜,全国人民欢庆抗战的胜利,然而齐邦媛却在昏暗的痛苦中度过这个夜晚。最终,她决定以受洗成为基督徒的方式来纪念他们之间那份难以言喻的高贵。
1947年,齐邦媛前往台湾并投身教育事业。她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培养了无数的学生,最终在台湾大学任职并退休。
进入晚年之后,齐邦媛始终怀念着一个心愿,那就是要在自己有生之年写一本书,为了中国在抗战时期的历史,为了那些经历战争的人们。
她还想为了那位伤感的父亲,确保父辈的经历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被遗忘。
而更重要的是,为了那个名字,那个她一生无法忘怀的人,张大飞。他的名字深深地印在齐邦媛的记忆中,永远不会被遗忘。
结语1999年,75岁的齐邦媛特意到位于南京紫金山的航空烈士公墓,她在3000多名献身的航空烈士中找到了刻有张大飞名字的纪念碑。她老泪纵横,当时的五月阳光温暖地照射在她身上,仿佛是张大飞给她温暖的拥抱……
他们之间的短暂情缘与“巨流河”这条温馨却凄凉的河流相连。张大飞的一生光明磊落,他为了保家卫国。
当我们站在南京航空烈士陵园,看着那庄严而肃穆的纪念碑时,我们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不屈和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