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中国汽车行业这盘棋,眼瞅着就要变天了,你敢信?
一汽、东风、长安,这三家共和国汽车工业的“老大哥”,真要合体了?
这消息要是坐实了,那可真是“活久见”!
要说这事儿,还得从苟坪在2025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的那番话讲起。
这位国务院国资委的副主任一发话,说要对整车央企进行战略性重组,打造世界一流汽车集团。
这话一出,汽车圈瞬间炸开了锅,各种猜测、分析满天飞。
这三家要合并的传闻,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早在2017年,长安和一汽的高层就对调了,紧接着三方还签了个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你品,你细品,这不就是“眉来眼去”的节奏吗?
到了2018年,网上甚至传出要成立“中国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结果官方直接辟谣,给大家泼了盆冷水。
可谁能想到,八年之后,这剧情又反转了!
新能源汽车时代,风云变幻,之前的“不可能”,现在看来,也许真要变成“可能”了。
要说这合并后的规模,那可真是“巨无霸”级别的。
咱们先来看数据,2024年长安和东风的营收都在1500亿左右,一汽更是超过5500亿元,三家加起来,妥妥的近9000亿元营收巨头。
再说销量,2024年一汽、东风、长安的销量分别为320万辆、268万辆、248万辆,合并后超过830万辆。
这什么概念?
直接把比亚迪甩在身后,而且是两倍的差距!
这么一来,新诞生的车企将成为中国第一,在全球也能排到第三,仅次于丰田和大众。
这听起来是不是很“梦幻”?
别光看到贼吃肉,没看到贼挨打。
合并哪有那么容易?
这背后,可是暗流涌动,挑战重重。
国企的老毛病,那可是“积重难返”。
创新不足、激励机制僵化、决策缓慢,这些问题要是解决不了,合并了也还是“一潭死水”。
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也是个大问题。
长春、武汉、重庆这些城市,对一汽、东风、长安的财政依赖度可是相当高。
合并要是影响了地方的税收和就业,那地方政府肯定不乐意。
这三家旗下的合资品牌,也是个“烫手山芋”。
一汽-大众、东风日产、长安福特,这些合资品牌,过去的日子都不好过。
一汽-大众虽然还算坚挺,但市场份额也在下滑;东风日产更是面临销量危机;长安福特倒是努力挣扎,但效果还不明显。
合并后,如何优化这些合资品牌的资源配置,也是个难题。
而且,这三家在海外市场的拓展策略也各不相同。
一汽主要靠红旗在高端市场“单打独斗”,东风侧重于新兴市场的布局,长安则喜欢搞技术输出和合资建厂。
合并后,如何整合这些海外资源,形成更强大的出口能力,也是个挑战。
说起一汽,就不得不提徐留平时代的反腐风暴。
2018年,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兼商务副总经理葛致诺、一汽-大众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原总经理助理张硕等一批高管,因为违纪违法问题被查处。
这说明啥?
说明一汽内部的管理问题,那是相当严重。
东风那边,2023年也是人事变动不断。
原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尤峥,调任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
频繁的人事变动,也反映了东风在战略转型期的不确定性。
再说说长安,为了加速新能源转型,也是下了血本。
2023年,长安宣布将在未来十年投入2000亿元人民币,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
这魄力,杠杠的!
你可能会问,为啥之前不合并,现在又要合并了呢?
说白了,就是形势所迫。
以前燃油车时代,靠着合资品牌,大家都能赚得盆满钵满,谁也没动力折腾。
可现在新能源时代,格局变了,不抱团取暖,可能就要被市场淘汰了。
合并可以整合研发资源,避免重复投资,加速新能源技术的创新。
长安汽车在2023年宣布的2000亿投资计划,如果能与一汽、东风的研发资源相结合,无疑能产生更大的协同效应。
合并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
比如,创新不足、激励机制僵化、决策缓慢等等。
这些国企的“老毛病”,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合并后的新企业,也可能只是一个“空壳子”。
合并还可能影响到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就业。
长春、武汉、重庆这些城市,都对一汽、东风、长安有着较高的财政依赖。
合并如果导致企业搬迁或者裁员,势必会对这些地方的经济产生影响。
一汽、东风、长安的合并,是一场豪赌,也是一次机遇。
如果能够成功,中国汽车工业将迎来一次质的飞跃。
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合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次合并也可能成为一场“灾难”。
未来会怎样,咱们拭目以待吧!
至于结果如何,时间会证明一切。
没名
贸易战开始了,没必要合并了!意义不大!
用户71xxx15
扯蛋
用户71xxx15
扯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