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并非自古以来就这么乱,至少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期间没有这么乱,真正打破中东平衡态势是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崩溃后。
1916年,奥斯曼帝国内部爆发阿拉伯革命,阿拉伯人脱离帝国独立,到1918年时,奥斯曼帝国在中东的领土仅剩也门和麦地那。
与此同时,奥斯曼帝国开始驱逐亚美尼亚人,制造了惨绝人寰的亚美尼亚大屠杀。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迫使奥斯曼帝国交出外高加索地区。

色佛尔条约
发展到这一步,奥斯曼帝国崩溃已成定局。1920年,奥斯曼帝国和协约国签署《色佛尔条约》,被迫承认亚美尼亚和汉志王国独立,同意把伊斯坦布尔以外的伊姆罗兹岛、特勒多斯岛割让给希腊,承认意大利对多德卡尼斯群岛的主权,放弃所有亚非属地,交由协约国委任统治,在博斯普鲁斯海峡设立非军事区,允许各国军舰通航,并允许库尔德人自治。
一纸《色佛尔条约》,让奥斯曼帝国丧失了71%的领土。它的继承者土耳其人进行了殊死抵抗,打败了前来接收领地的希腊军队,终于换来协约国对《色佛尔条约》的废除,签署了相对温和的《洛桑条约》,确定了现代土耳其的疆域雏形。
不过,土耳其也仅仅要回了东色雷斯、伊兹密尔地区、西亚美尼亚和库尔德斯坦等地区,亚非地区的属地则永远地失去了。
赛克斯-皮科协定

赛克斯和皮科
签订《洛桑条约》后,英国和法国得到了奥斯曼帝国的亚洲部分,即今天的叙利亚、黎巴嫩和两河流域地区。不过,英法对这里的统治形式为代管而不是直接统治。如何瓜分这片区域呢,在《色佛尔条约》签订前,英法已经展开了秘密谈判。
1916年,英国外交官马克·赛克斯和法国驻贝鲁特领事弗朗索瓦·乔治·皮科就小亚细亚瓜分事宜展开谈谈判,瓜分地区为从以色列到科威特的新月肥沃地带,于同年5月达成了《赛克斯-皮科协定》,条约规定:

赛克斯-皮科协定示意图,A为叙利亚,B为伊拉克
加沙地带和耶路撒冷由协约国共管;
巴格达、巴士拉、科威特一线以东地区归英国所有;
黎巴嫩、叙利亚西部地区为英国所有;
从海法港到基尔库克画一条略向下弯曲的线,以北为法国的势力范围,大致包括叙利亚大部分地区和伊拉克北部,称为A区;
以南为英国势力范围,大致包括约旦和伊拉克剩余部分,称为B区。
在A区和B区分别建立一个世俗化国家。
但是,《赛克斯-皮科协定》墨迹未干,英国就后悔了,因为划给法国的伊拉克北部的摩苏尔省发现了石油。

红圈内为摩苏尔五省
于是,英国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说服摩苏尔地区的库尔德人并入即将成立的伊拉克,即B区,并通过操控伊拉克议会,确立了库尔德人在伊拉克的合法地位。为了安抚库尔德人,英国又把摩苏尔省一分为五,给予他们很大的自治权,一来降低他们的抵触情绪,二来进行分化。
后来由于种种问题,中东划界并没有完全按照赛克斯和皮科的设想发展,但基本上确定了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和科威特现代版图的雏形。
中东乱局
这个协定的邪恶之处在于,它没有满足中东各民族和各宗教的基本诉求,反而人为地制造了许多矛盾,为日后的中东乱局埋下了巨大隐患。
首先,英国把巴勒斯坦地区以约旦河为界分为两部分,却把最为重要的耶路撒冷国际化,直接导致了后来的巴以冲突。

库尔德女兵
同时,把逊尼派、什叶派和库尔德人强行捏合为伊拉克,形成三分天下格局,两派一族之间矛盾重重,冲突不断,历届伊拉克领导人都为此头疼不已。
叙利亚的情形与伊拉克类似,逊尼派与什叶派混居,各自又分成了若干个教派,同时也有部分库尔德人生活。
黎巴嫩作为“东方小巴黎”西方化比较严重,形成独特的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共同掌权的情形。
众所周知,这些地方最后都爆发了非常严重的宗教冲突。
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正是英国和法国,当然它们是不承认的。
100年过去了,中东格局的重塑之路仍然漫长,巴以对领土的诉求、逊尼派与什叶派之争、库尔德人的独立之路,共同构成了中东的乱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