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有才无德是什么结局?吴起的一生告诉了我们答案

不惑的青年 2024-12-26 16:15:43

公元前387年,魏武侯乘坐御船经过潼关以北的黄河,看着奔腾的河流,忍不住大声感叹:

“魏国的江山正如这样,固若金汤。”

一旁的吴起不以为然地回应:

“我不认为地理形势有什么重要,国家的安危在于主上的品德。如果主上不为国家尽责,恐怕同行的人就会变成敌国的人。”

魏武侯严肃地告诉他:

“我知道了。”

过了一些时日,魏武侯任命田文当任宰相,吴起有些不服气,他对田文说:

“我指挥武装部队,官兵们拼命打仗,使敌国望而退却,你觉得你行吗?”

田文摇了摇头。

吴起接着说:

“让全国人民安居乐业,我的功劳怎么样?”

田文直说不如他。

吴起又追问:

“防卫西河,秦国不敢来犯,你比我怎么样?”

田文又摇头,吴起得意地说:

“这三样你不行,那你为啥官位比我高?”

田文毫不犹豫地说:

“当君王年纪还小,有权力的官员互相猜忌,随时都有可能发动政变,这个阶段宰相位置谁干合适?”

吴起灰溜溜地说:

“当然是你。”

解析:

中国的古代一直都是这样,君王喜欢用制衡术,在威胁到自己权利面前,才干并不是最重要的事,而是忠心和放心。

君王权威也是要自己争取,朝堂之上两派斗争,君王想要把权力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一定要有一批对自己唯命是从的人。

任何一方坐大,君王就会坐立不安,尽管吴起很有才能,但魏武侯还是选择了田文。

主弱臣强,功高震主,自古多少名将和君王逃脱不了反目成仇的命运。

吴起最后的结局,被迫离开魏国,去了支持他的楚国,楚王去世后,他被旧贵族所杀。

回到当下:

从吴起经历看,他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为了权力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原则性很强,没有当上高官,母亲去世了,他不愿意回去送葬。

《资治通鉴》认为吴起的灭亡,取决于他“才有余而德不足。”

在职场管理中,很多公司把忠诚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能力,人才有德,公司才会培养重用。

当然,工作能力强,人品好,处处为公司着想,这一类人,公司愿意花高工资。

相反,有能力,却无品德的人,这样的人因为工作能力强,往往会靠近公司核心部门,然后谋取自己的私利。

我经常在社交平台刷到一些有能力的高管,在摸清公司的运营模式后,直接挖走了公司里的团队,给老板留下烂摊子。

作为个人,遇上有才无德的人,多留意,不能让他套取自己信息,然后被他出卖。

还有,如果自己是有能力的人,没有注意小节,就会像吴起一样,很容易被人排斥。

读史明智,我在这里每天解读《资治通鉴》,留下精彩的人物故事,给你带来不一样的体会。

《资治通鉴》是毛主席的床头书,读了17遍,可见此书的魅力。

0 阅读:22
不惑的青年

不惑的青年

从生活中挖掘不一样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