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升级帮助美国通胀软着陆,这背后深层的博弈逻辑是什么?

春迟嫣韵谈军事 2025-01-07 15:02:38

2024年,中国贸易顺差预估将高达上万亿美元,之所以贸易顺差如此庞大,实际上是国内产业内卷的结果。然而我们的各种廉价商品,无论是直接出口到美国,还是通过越南墨西哥等国的转口贸易出口到美国,事实上间接帮助美国压制了通胀。最近美国逐渐压制住的通胀,事实上正是得益于我国卷出口的结果。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产业升级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反而因为卷出口帮助美国实现了软着陆,实际上是我们帮助美国背走了通胀。我们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看上去对我们明显不利,这背后又有什么深层的博弈逻辑?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我们最近几年发生的经济事件,将这些事件连贯起来看,大概就能看出一个比较笼统的结论了。

大家思考一下疫情之后的经济学新闻,大家宅在家里,最多思考的问题,就是房贷从哪里来?于是由此出现了一股痛斥高房价的热潮,这股热潮,很快又延伸到了民众生活压力比较大的医疗,教育,甚至养老等领域。

大家还记得我们什么时候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吗?2015年,这一年,中国经历了史上罕见的股灾。那一次股灾,本质上是一次应对美国金融攻击,高层主动给股市拆杠杆引发的。说白了,中国在美国有预谋的金融攻击之下,意识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美决战迟早要到来,2015年用极大的代价,应付一次金融攻击,可是如果将来中国再遇到美国的全面打压,该如何应对?

这种事情,很快就应验了。2018年以川普贸易战为起点,中美之间走向了事实上的对抗,在疫情爆发之后,美国趁机对中国进行极限打压。当时互联网上出现了一种担忧,那就是外部环境恶化,我们的产业升级一旦遭遇到科技封锁,市场切割,会不会无法完成?就算完成了,会不会因为外部市场困境,而无法走出去?

虽然今天我们已经看到结果,我们完成的很好,但是如果放在四五年前,谁又能想到现在的结果呢?当悲观情绪笼罩,这个问题的答案想必在大多数人眼中都是绝望的。毕竟疫情率先在我国肆虐,来势汹汹的势头,谁也不能预料,会造成多大的破坏,会夺走多少人的生命,会肆虐多久?

而美国是如何应对口罩事件的呢?答案是无限QE,在美股出现熔断之后,美国开启了无限印钞救经济模式。作为全球央行的美联储如此不要脸,加班印钱,别的国家为了不被洗劫,也只有跟随印钱。这就是为什么疫情爆发后,备受打击的全球经济,却迎来了一波资产价格上涨的热潮。其实不仅仅是美股猛涨,中国,欧洲,日本以及其他重要经济体的资产价格,都因为印钞应声上涨。

但是这种上涨是不可持续的,原因是开动印钞机带来的繁荣,本质上是经济泡沫。在我们这里而言,债务和房价的双双暴涨意味着,基础民生开支更大了。相信有不少人,就是2021年因为看到一波资产大涨杀入房市,成为最后一批高位接盘侠的。

资产泡沫的出现,对实体经济的打压是非常明显的。因为高房价,高土地价格会导致制造业成本高企。如果任由泡沫持续,意味着不具备制造业升级所需要的廉价货币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要完成产业升级,是万万做不到的。

于是,2021年新年伊始,我们就开始出台遏制房价上涨的举措。知道今天,依然被国外媒体嘲笑为中国自己刺穿了地产泡沫,以至于导致了今天的经济困境。但是大家想过没有,中国经济现在的债务压力,大多数都是2021年之前累计的,如果我们在三年前就脱实向虚,跟着美国一起搞刺激,最终的结局,必然是房股双双上天。试问,炒房炒股能赚快钱,谁会脚踏实地去做制造业?当泡沫将资金给吸走,科技研发,产业升级的钱,又从哪里来呢?

再一个,美西方的经济刺激,本质上就是将泡沫吹大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西方的购买力是充足的。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死磕制造业升级,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是足以消耗掉我们的产能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2021年限制房地产政策之后,2021 年,中国出口 21.73 万亿元,同比增长 21.2%;以美元计价,出口 3.36 万亿美元,同比增长 29.9%。

大家看看这两个增长数据,说明什么?人民币计价的增长速度没有美元计价的增长速度快,说明人民币当年是在升值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国外在印钞,而我们在生产。人民币上涨,等于我们用廉价商品,替国外承受了一部分通胀压力。

说白了,我们通过压制国内的资产价格增长的方式,将制造业的成本给压了下来,为出口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但是一系列压制成本的结果,就是国内资产总值开始阴跌。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说2021年,那一拨购房者,是最后一批接盘侠的原因。

当房价开始下跌,中国绝大多数家庭资产中的,以房地产形势为表现的资产价格下跌,代价是巨大的。当大家意识到资产在缩水,节衣缩食的生活,也就开始了。我们消费不振,实际上就是从2021年,中国资产价格下跌之时开始的。而今天的困境,恰恰就是当年刺破地产泡沫的代价。出口疯涨的时代里,外部获得的贸易顺差,在过去两年里有效掩盖了内需不足的困境,所以我们今年才看到真正将提振内需放在经济工作的核心位置。

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2021年的无限QE,最终换来的,是美国的高通胀。全民发钱一时嗨,可是通胀起来美国傻眼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出口的越多,出口商品卖的越便宜,等于帮助美国压制通胀。如果我们降低出口,提升商品的价格,那么国内庞大的产能怎么办?难道大规模停产?问题是停产了之后就业怎么办?产业升级所需要的投入从哪来?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明知道大规模出口是在帮助美国压制通胀,但是我们依然在做的原因。相对于我们帮助美国承担的通胀来说,我们产业升级的速度在加快,我们的就业得到了保障。虽然有利有弊,但是综合来看,利大于弊。与其纠结到底帮助美国背了多少通胀,不如先把我们自己的产业升级给搞上去。

这也是过去几年来,大家看到的,全球产业升级大爆发的成果,大多发生在中国的原因。中国光伏,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备受瞩目的新三样,中国已经牢牢掌控了全球产业链的主导权。这也是为什么在美国的极限打压下,我们的出口依然在强劲增长的原因。

现在有个问题请大家思考,我们这边出口数据越来越好,西方尤其是美国产业在全球产业中的占比越来越少,关键是美国的通胀也起来了。在这种情况下,美西方能任由这种趋势一直发展下去吗?很显然,美国加息,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限制这种状况的持续恶化。因为美元是世界货币,美国暴力加息是可以将全球流动性都吸走的。如此,我们一边出口强劲增长,一边面临着资本外流的巨大压力。

现在有些人依然不理解,为什么我们疫情管控在2022年底的时候突然放开了。说白了,国外放开一年了,而且美联储在暴力加息,我们家里的资本外流已经到了无法忍受的程度了。这个时候放开疫情管控,就是为了遏制这种负面影响的。如果大家能从经济学的角度去思考,就能发现很多重大决策背后的内在原因。

疫情管控放开之后,市场上充斥着乐观的声音,大家觉得只要放开管控,内需会在短期内恢复。这也是为什么早在2021年就表现出消费不振的情况下,到2023年虽然提出了提振消费的决策,但是一直没有落地相关政策的原因。大家的情绪决定了,我们在美元加息的前提下,不大可能推出大规模的刺激消费政策,那样做,只会导致更大规模的资本外流,大家不要忘了,2023年,正是美国对我们发动金融进攻最猛烈的时候。

还有多少人记得,2023年各种金融战的小作文满天飞?当时美国看准了我们内需不振,赌我们一定会出台政策刺激内需,所以加大组合拳力度对我们进行金融攻击。这也是大家看到的,美国在2023年暴力加息,加力在我们周边拱火,尤其是南海,甚至美国主导的北约峰会,还将中国叙事罕见的加入表述之中。如果再加上贸易战和科技战,美国妥妥的就是为了拉爆中国。

说白了,这个时候,中国放手刺激内需的话,最大的后果是刺激效果被美国的加息政策给虹吸走,这样无论我们怎么刺激,最后都难以达到效果,还会因为资金流向美国,而将我们的后备政策给耗尽。这就是我们虽然2023年一整年经济很困难,但是始终没有出台大规模刺激政策的原因。说白了,人家挖好了坑在哪里,就等着你去跳。

美联储一看我们不上当,于是通过修改经济数据的方式,将加息一直延续到了2024年7月份。美国的想法很简单,既然中国不上当,那就继续加大火力,赌中国撑不住自爆,那么美国就可以通过虹吸中国的优质资产,完成美国经济的修复。

这种层次的金融战,在历史上绝无仅有。我们看到过去两年来,中国大型房地产企业接连暴雷,全国各种债务暴雷让各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就连财政都有点难以为继了。就算在这样的状况下,我们依然在大规模刺激出口,而不是刺激内需,说白了,刺激内需需要放水,而美联储加息给我们造成了巨大的资本外流压力,我们只有撑住,没有别的方法。

美联储在金融领域给我们挖好坑,我们不能跳,跳下去,就万劫不复了。于是继续用生产供应全世界。这无意间导致一种后果,那就是美国强力加息,虹吸全球流动性,推高的,是美国自己的金融泡沫。

你能想象吗?美国以占全球经济总量15%的体量,硬生生拉出来一个占全球股市总市值70%的美国股市。当下的美股,已经属于严重泡沫化的状态了,与实体经济严重不匹配。这个时候我们的出口企业看到强势美元,反而不着急结汇,大量的外汇在海外市场流动,要么在美国吃高息,要么在美股挣收益,进一步推高了美国资产价格。

美元利息这么高,美债的负担也就随之变得越来越重。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债规模在美联储加息这两年时间里飞速上涨的原因。说白了,美国加息的目的是为了拉爆中国,但是美国并非没有代价。而这个代价,就是资产泡沫和美债加速膨胀。

这一波博弈下来,我们的代价,是内需市场萎靡不振,美国的代价,是股市泡沫严重,国债飞速扩张。

到了这一步,双方的博弈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了,资本市场普遍预估,美股存在严重的泡沫,中国内需市场不振,也将导致中国内部债务到了一个暴雷的临界点。也就是说,中美两边,都到了即将爆发债务危机的边缘。这个时候,就看谁撑不住了。

到2024年9月份,美联储降息为起点,中美之间的这场博弈,算是到了一个转折点,说白了,双方都有点撑不住的了。只不过我们有制造业存底作为支撑,比美国稍微能撑而已。这也是为什么,美联储降息之后我们才开始实施924新政的原因。有人说,中国只能在美联储降息之后才具备刺激的条件,接下来,双方也只能龟缩在自己的领域内疗伤。但是我的看法,现在双方的博弈,才真正到了一个转折点,美国压制通胀只算达成阶段性目标,股市不崩,才算美国真的在这一波博弈中安全着陆了。

说到这里,我要说一下接下来,双方的博弈,到底会朝着什么方向走了。有一个结论请大家明白,我们产业卷的越厉害,对外出口的强度也就越大,美国通胀的压力也就越小。但是美国通胀被压制住,是不是意味着股市也能安全着陆呢?

川普曾公开表示,股市就是一切,他作为美国优先的代表,上台之后,首要任务,就是保美国股市。但是问题是,如果美国通胀压不住,那么美国就没有条件降息,一直加息下去,美股很难一直上涨,就像房价不会一直上涨一个道理,到了一个临界点,总有掉头向下的时候。当下,美联储已经进行了明年谨慎降息的预期管理,美联储现在如果依然保持高息,在日本加息的条件下,美联储科技股领跌,是大概率会发生的。原因是美国科技发展大量使用了廉价的日元,美元加息那么久,美股飞上天,就是廉价的日元在撑着。

现在的问题是,美国能一直保持高息,并让日本不加息吗?答案是做不到。美联储一直这么做,日本经济迟早会被美国吸干。日本不会愿意做美国的炮灰,这也是为什么,美联储今年不得不缓慢降息的原因。

但是如果我们继续卷出口,继续为全球供应廉价的商品,对美国来说,是不是意味着更容易把通胀给压下来呢?如果是这样的话,美联储缓慢降息也就具备了条件,那么美国的股市再保持几年的牛市,也是大概率可以预期的了。到川普下一个任期结束的时候,按照现在美股的成长度,可能美国股市占全球股市的比重,会达到80%甚至90%。

美国通胀软着陆的前提,是美国股市飞上天。这种状况下,美国股市一旦崩盘,后果将会是一场史上最大的大崩盘。现在的问题是,怎么让美股高位崩盘呢?

需要说明的是,美国之所以用全球不到10%的产业规模,依然能保持经济霸主地位,其核心,就是美元的全球货币地位,赋予了美国虹吸全球财富的能力。这种能力赋予美国无限修复经济问题的能力。就像武功秘籍中的吸星大法,再怎么努力的对抗者,都扛不住内力被吸走的困境。

可是如果美股崩了,美国的大萧条,一下就会将美国的金融霸权给击落。

可是小伙伴明显发现了问题所在,难道仅仅依靠我们廉价出口,帮助美国承受通胀,就能让美股崩盘吗?答案是短期内做不到,但是长期可以做到。道理很简单,股市市值背后,是经济基本面支撑,美国债务规模现如今已经高达36万亿,每年的利息开支,已经成为美国政府最大的单项开支。美国股市已经飞上天,再涨下去,自己必须用增量经济支撑。

现在的问题是,下一轮科技革命,还远远看不到苗头,所谓的AI技术,远没有发展到引爆科技革命,创造巨大增量财富的程度。现如今,大家之所以还在支撑美股,不过是因为他的赚钱效应还在,一旦大资本意识到风险,选择离场,那么美国股市大概率一夕之间就会迎来崩盘。

川普是明白这种格局的,这也是为什么他如此期望制造业回流美国的原因。我多次强调过,制造业是唯一可以创造增量财富的基础,就算没有科技革命,如果美国制造业能够扩张到一定的程度,一样可以支撑美国股市的成长。

现在的问题是,美国不具备制造业回流的基础,美国努力了六年了,美国制造业不但没有增长,还下降了。这就是辜朝明口中,被追赶国家的制造业困境,只有产业升级,只有制造业外流,制造业回流,根本就是在痴人说梦,大家觉得美国人愿意接受跟东南亚,中国,印度等国卷制造业吗?

我们当下的制造业份额占全球比重,是35%,按照联合国预计,到203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45%甚至更多。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呢?未来五六年的时间里,我们的制造业将超过整个美西方。多出来的十个点,试问从哪里来?我们会跟东南亚卷低端制造业吗?很显然,美西方整个制造业体系,都在面临着我们制造业的追赶,我们突破的领域,他们大概率就要退出了。汽车市场上,中国汽车在全球将日系车,德系车打的满地找牙,就是最好的说明。

我想表达的观点很简单,美国制造生产不行,之所以保持霸主地位,无非是其金融霸权支撑而已。当我们制造业在成长一波,等待美国的就是彻底的制造业衰落。到时候,股市就失去了支撑,金融霸权,也没有了依仗。

当下,我们只要保障持续的扩大出口,美国的通胀就会越来越轻。他们飞涨的金融市场,就会一直让美国资本疯狂进入。当高位难以为继,就是个惊天大炮仗。

小结:大国博弈,尤其是霸权易主这种级别的博弈。大多数时候,都表现得异常惨烈。美国早在19世纪末期,就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了,但是依然用了五十年的时间,并借助两次世界大战的地缘优势,才将拥有全面霸权体系的英国给超越。

中国跟当年的美国很类似,但是中国的一个大问题是,我们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需要足够庞大的制造业解决民众的就业问题。所以无论以往的大国博弈是什么形式,我们都必须在死磕制造业的前提下,与美国进行大国博弈。即便是我们赢得了这场博弈,我们未来也不能放弃制造业,这是中国基本面决定的。

1 阅读:22
春迟嫣韵谈军事

春迟嫣韵谈军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