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中央军委决定授予济南军区政委宋清渭上将军衔。作为新中国成立后,从基层士兵成长起来的少数上将之一,宋清渭不仅仅达到了个人军事生涯的巅峰,同时也成为从士兵到将军的典范。
对于自己的这一成就,宋清渭多次表示:“是老首长当年的重批成就了我。”这位对宋清渭影响一生的老首长,正是1955年被授予中将的刘培善将军。
宋清渭出生于山东陵县一户贫农家庭,15岁参加八路军,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在解放战争期间,宋清渭从事宣传和民运工作,因在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的后勤工作中成绩显著,被评为“华东三级人民英雄”。
1956年,宋清渭调任福州军区,担任军区政委刘培善的专职秘书。刘培善对工作、对部属要求严格,宋清渭没少受到他的批评,但也因此受到很大的教益,有些事情甚至一生都难以忘怀。
1958年,福州军区召开第二次党代会,宋清渭为他起草了长达3.5万字的主题报告,刘培善叮嘱他印刷的时候一个字都不能错。结果宋清渭熬了三个昼夜,前后校对了20多遍,报告印出来还是有一处错误。
“你这是怎么搞的?我要是不仔细审一遍,就要去闹笑话了!”刘培善拿着印好的主题报告,当众质问宋清渭。直到这时候宋清渭才发现,报告上的“产生问题”变成了“生产问题”,而这一问题只有一半报告是错的。
后来宋清渭经过反复检查,才发现在印刷的时候,工人在加固铅字时把“产生”两个字放颠倒了,导致后半部分都出现了错误。这件事对宋清渭的触动很大,之后诚恳地向刘培善作了检讨。
1959年,军委在北京召开扩大会议,刘培善先坐飞机去报到,让宋清渭跟着各军的领导一起走,并做好途中的联络保障工作。当时福州到北京没有直达的火车,在上海转车的时候,南京军区的同志专程前去迎接,并告知说总政通知各军区的部分领导同志不参加会议。
由于转车的时间很短,宋清渭和随行的同志商量了一下,马上通知那些不参加会议的领导同志就地返回。结果到了北京之后,刘培善听说那些领导同志已经返程,严厉质问宋清渭:“你一个党委秘书有什么权力,不向我请示报告就让人回去?”
原来,刘培善到了北京之后,向中央军委的领导请示,福州的同志已经启程,能不能让所有人都参加会议,军委领导也表示同意。宋清渭知道真相后,后悔得恨不得钻到地缝里去。
所幸那几位领导同志在上海下车之后,觉得还是应该向刘培善报告一下再回去,刘培善接到电话立刻让他们赶到北京开会,并让宋清渭安排接站和住宿。
之后一天几天,满肚子委屈的宋清渭都躲着刘培善,也不愿意说话。刘培善发现这一情况后,趁着晚上不开会将宋清渭叫到屋里,语重心长地讲了办事严谨与否的利害,末了还说:“不能正确对待批评的人,是经受不起挫折的。”
这句话后来被宋清渭一直记在心里,在之后几十年的工作中,宋清渭处理问题总是慎之又慎,遇到批评也是提醒自己认真听取,即使与事实不符也冷静对待,事后再慢慢说明。
遗憾的是,刘培善在1968年便离开了人世,而他那老红军的优良作风,一丝不苟的求实态度,却被宋清渭完整的继承下来,并促使他一步步从农家子弟成长为共和国上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