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好工出好壶?详解制作功力与壶品的关系

品声爱紫砂 2024-08-14 15:31:01

最近和新认识的壶友交流,感觉有几个问题是新壶友们比较关注的,比如说这把西施壶好看,那把不好看,怎样去判辨这把壶的工艺等级,做工好坏,为什么一样的壶型,价格差异会比较大;什么样的工才叫好工;什么样的壶品才能称为完美品;壶友眼里的微瑕品为什么跟制壶匠人眼里的微瑕标准不一样……

这期我们就讲一下怎样从紫砂壶制作手法上,来审视辨别一把壶的功力,品级的高低。

众所周知,紫砂壶制作的第一步就是从拍泥片开始(这里先不讲泥料的选择和制成),

传统上讲拍泥片的目的是为了使泥中空气排出,使泥的质地细致,颗粒分布均匀,避免在烧窑时出现开裂、鼓包等现象的出现,所以拍泥片是非常吃功夫的。

在这个过程中,力道的掌控尤为重要——太轻,则气泡难除;过重,则可能破坏泥料结构,导致成品率下降。

顾老曾提到:“拍泥片时,心中要有一份宁静,手上的力度要均匀而持续,这样才能让每一片泥都达到最佳状态。”熟练掌握这一技艺后,拍出来的泥片自然平整光滑,烧制后的紫砂壶也更能展现出泥料本身的质感与色泽,减少瑕疵,提升整体的艺术价值。

正因为拍泥片像打地基一样,拍得越好,地基越牢,紫砂圈里有句俗话,要想学好做壶,先拍三年泥。可见拍泥的重要程度。

全手工制成的壶,首先从拍泥片开始,也是因为对于这一工艺的要求高,所以全手工制成的壶起步价格本身就比较高。

那么如果泥片没有拍好,勉强进入下一步做壶成型阶段,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我们来看以下图片:

接下来更重要的一步就是成型工艺,全手工需要手动拍打出壶的造型,这是考验一个工手工艺好坏的最为重要的环节,半手工壶也是先需要拍打出基本造型,再放入模具中去规整。在这个过程中,力道如果没有掌握均匀,会出现什么问题呢?举个例子,看下面的这张图:

通过以上的图片可以看出来,在拍制成型过程中,如果力道不均匀,有重有轻,当成型坯体在窑中烧制时,收缩率是不一样的,不能做到整体同步收缩,就会使形体不完美,出现失圆、微变形,嘴歪、把歪等现象,以下几张图片是这种典型的例子:

在紫砂壶型中有几个非常典型的壶品,比如西施、一粒珠等要求极致几何形体完美的,成品率特别低,这也是为什么市场上很少见到全手工的西施壶和一粒珠,也造成了真正完美的西施壶和一粒珠的价格比较高。

再来,成型之后,嘴、把钮与壶体的衔接处理,比如补泥、光壶身是否能做到位,是否付出了精力慢慢调整梳理,这个阶段的工艺直接会影响到壶的品相,如果处理不好,成品壶就会出现衔接部位痕迹明显,歪嘴、歪把、宽盖等等瑕疵问题。

还有我们之前文章聊过的明针环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看《好壶制作工艺真核心——明针》的这篇文章,这里就不再复述了。

我们仅仅是列举了几个关键的工艺步骤,还有其它特殊工艺等制作环节就不一一列举了,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工艺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一把壶的好坏,通过成品壶本身的痕迹、纹理特征,壶友们是可以推导出一把紫砂壶在制作时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的。

通俗一点儿讲,付出的人力越多,价格自然也就越高了,壶的等级和品相也就越高。比如以下几款壶,壶友们一起讨论一下,每把壶的制成工艺方式(半手还是全手),壶品等级。

其实最有效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货比货,壶比壶,多上手接触好壶,很自然就会形成正确的品壶观,俗称“壶感”,判断一把紫砂壶的好坏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了。

(文中图片引用公开资料,侵删)

这里是当家小吴聊紫砂,我们下期接着聊。

如果你也喜欢紫砂壶,喜欢清茶一杯的慢生活,我有好壶好茶,邀你共赏!

0 阅读:2

品声爱紫砂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