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
1976年,北京,周总理逝世之后,王铁成的命运发生了转变。
这位普通的龙套演员因其惊人的相似度被推荐试镜,以扮演心中敬仰的总理。
试镜过后,剧组无人不被他的表演所感动。邓颖超观影后泪流满面,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感慨之情溢于言表。
由此,王铁成不再是无名小卒。他的表演如回音击中每一个观众的心弦,让人们仿佛看到了总理本人。随着连连成功,他终成为大家心目中的“活周总理”。

1976年的北京,正处在一片冷色调的冬季。风从北方刮来,拂过长安街,带走了老屋的温度,也带走了一代伟人的最后一息。
1月8日,周恩来总理因病在北京逝世,震惊了整个中华民族。
消息传出,全国上下笼罩在一片哀悼之中。市民们自发地聚集到了天安门广场,戴着白花,沉默地表达着对这位人民总理深深的缅怀和不舍。
在这个时期,北京的文化生态也经历了巨大的转变。
王铁成出生于1936年,他1961年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央儿童艺术剧院。在这里,他的职业生涯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顺利。

由于父亲生意的失败,王铁成很快就变成了剧团中的“待业演员”,他的日常工作更多的是在剧院的后台,帮忙搭建舞台,或是为其他演员做配角。
即便如此,王铁成从未放弃过对表演艺术的热爱。
他常常在剧院的角落里默默观察,琢磨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剧院的生活虽然平淡,但对他来说,每一天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1977年,一部关于周恩来总理的话剧《转折》开始筹备,这部剧意在通过艺术的形式纪念总理的伟大人生。剧组需要寻找能够饰演周恩来的特型演员。尽管这样的角色对任何一个演员都是巨大的挑战,但也同样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在剧团的一个化妆训练课上,王铁成偶然被化妆师化成了周恩来的模样。当他走出化妆间,几乎所有人都惊呆了——他和周总理的神似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这一幕被剧团的一个助理看见,他立刻向《转折》的导演推荐了王铁成。
王铁成对此并不知情,他仍旧在剧院的后台为其他演员服务,直到一天,剧院的负责人找到他,通知他去参加《转折》的试镜。
这个消息对于一直在后台默默付出的王铁成来说,无疑是一个震惊。他深知这样的机会十分罕见,准备把握住这次可能彻底改变他命运的试镜。

试镜的日子很快到来,王铁成穿着简单,背负着厚重的希望,踏入了试镜室。他的出现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屏息以待。当他开始朗诵剧本中的台词时,他那平稳而又充满磁性的声音,以及与总理相似的神态,立即捕获了所有人的心。试镜结束时,掌声响起,似乎预示着一个新星的诞生。
这一天,不仅是对王铁成职业生涯的一次大考,也是他人生的一次重要转折。尽管他的内心充满了忐忑,但他的表现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只是故事的开始。

试镜后的几天内,王铁成恢复了他在剧院的日常工作,而剧团的导演和制作人则开始了紧张的讨论和角色筛选过程。几天后,导演通知王铇成,他已经成功地被选中饰演周恩来总理。
接到消息的王铁成没有太多时间庆祝,因为《转折》的排练工作即将开始,他需要迅速准备。他开始了紧张的排练日程,每天都要花大量时间研究剧本,模仿周恩来的语速、语调和肢体语言。
导演安排了专门的历史顾问来帮助他更准确地把握人物特征,以及文化部门提供的大量档案资料,让他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位伟人的生平和精神。

在接下来的几周里,剧院成了王铁成的第二个家。
他几乎每天都是最早到达,最晚离开。剧组还安排了特别的服装试穿和化妆测试,确保在舞台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尽可能贴近真实。
随着排练的深入,剧组开始了封闭式的集训,所有的演员都被要求留在剧院,以便更好地沉浸在角色中。王铁成与其他演员一起,反复排练,修改动作和台词。导演对剧本的每一个场景都精雕细琢,力求还原历史的同时,也传达出周恩来的人格魅力。

终于,排练的成果在首次公演中展现了出来。剧场座无虚席,观众们早早就来到了剧场,期待着这部作品的上演。当王铁成以周恩来的形象首次走上舞台时,观众瞬间安静下来。他的表演不仅外形惊人地相似,更重要的是,他那平和而坚定的声音,和充满智慧的眼神,让人仿佛看到了周总理本人。
剧中的关键场景之一,是周总理在艰难岁月中坚持不懈地工作,尽管健康每况愈下,但依旧不忘国家和人民。王铁成的表演极具感染力,观众们被深深打动,场景一结束,掌声雷动,不少观众热泪盈眶。

演出成功之后,剧组收到了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邀请,希望能够巡回演出。王铁成随剧组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无论到哪里,他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和极高的赞誉。通过这次机会,他不仅证明了自己的演技,更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纪念了周恩来总理的伟大人格。
几个月的巡回演出后,剧组回到北京。王铇成被更多的剧院和电影制作公司注意到,他开始收到更多的演出邀请,演艺事业迎来了新的高潮。他的生活和职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他依然保持着对艺术的热爱和对角色的尊重。

随着《转折》话剧的成功,王铁成不再是一名无名的配角演员。他的名字与周恩来总理的特型演员身份紧密相连,成为了公众与媒体关注的焦点。多家剧院和电影制作公司向他发出了合作邀请,希望他能在其他剧目中继续展现他的演技。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王铁成接受了多个与周恩来总理相关的角色。每一次的演出,他都深入研究角色,力求在每个细节上都尽量还原真实的周总理。他的表演让观众仿佛看到了周总理的复活,特别是他那标志性的语调和举止,使他在影视界独树一帜。

1978年,一部讲述周息来总理在重庆时期的大型历史电影《重庆岁月》开始筹备,王铁成被选为主演。这是他首次在大银幕上饰演周总理,也是他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了这个角色,他前往重庆实地考察,学习当地的方言,并观看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以确保演出的准确性和深度。
电影的拍摄非常顺利,导演对王铁成的表现非常满意。他不仅能够精准捕捉到周总理的公共形象,更能展现他在私下的温情与智慧。电影上映后,受到了观众和批评家的一致好评,王铁成的表演被誉为“栩栩如生,仿佛周总理重返人间”。
随着名气的不断提升,王铁成开始受邀参加各种电视节目和公共讲座,分享他对周恩来总理的理解和扮演该角色的经验。他的谦逊和专业精神使他获得了业内外人士的广泛尊敬。

在1980年代初,王铁成继续扮演周恩来总理的角色,在几部重要的历史剧集中出演。这些作品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对外展示了中国近代史和周恩来总理的伟大人格。
通过不断的努力和精湛的表演,王铁成几乎成为了饰演周恩来的专属演员,他的事业达到了高峰。他不仅在艺术上获得了认可,更在精神上与周总理的形象融为一体,成为了观众心中不可替代的“周总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一代的演员也开始崭露头角,王铁成渐渐意识到需要给年轻人让路。他开始选择在幕后工作,如担任导演或艺术指导,传授自己多年的表演经验和对周恩来总理人物的深刻理解。

尽管王铇成逐渐淡出了舞台和荧幕,他对表演艺术的热爱并未减少。他成立了一个表演工作室,专注于培养年轻演员,尤其是那些演绎历史人物的演员。通过这种方式,他希望能将自己对艺术的热情和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传递给下一代。
王铇成的人生轨迹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成长与转变,从一个默默无闻的配角到国宝级的演员,再到幕后的导师,他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尊重和热爱。
从舞台上退下,王铁成转而致力于培养新一代演员,确保历史与艺术的传承不息。他的故事,是对一个时代、一个伟人的致敬,也是对个人奋斗与自我实现的深刻展现。
参考资料:
[1]李功耀.戏里戏外释人生——访著名表演艺术家王铁成先生[J].人民公仆,2015(09):82-87.文献收录于中国知网
[2]于帆. 王铁成:“爱心中的艺术,不要爱艺术中的自己”[N]. 中国文化报,2021-11-08(002).DOI:10.28144/n.cnki.ncwhb.2021.003404.文献收录于中国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