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担任联邦政府要职的人都不知不觉地有些飘飘然,认为在自己的州参加竞选会轻易当选,罗斯福也这么想。他有些厌倦了海军部副部长的工作,想回纽约州竞选州长的职务。其实联邦政府和各州都有相对独立的政治生态圈,即便是总统也无法轻易干预各州内部的事务,联邦政府的这些高官把问题简单化了。
罗斯福在纽约州混得并不怎么样,1910年他因为参与“操纵纽约州国会议员提名”一事得罪了很多人。在那之后,他又抨击纽约州民主党“塔曼尼协会”一派,而后者在该州把控着每次民主党提名人选。
罗斯福想通过与威尔逊总统的亲密关系为自己打通关节,可威尔逊不想因此和塔曼尼协会闹翻,所以只在私下支持罗斯福回去竞选,但并没有在公开场合支持他。海军部长丹尼尔斯也反对罗斯福竞选纽约州州长,他认为罗斯福甚至都过不了民主党提名这一关,而且无论谁代表民主党竞选,最终都无法战胜共和党的竞争对手。
就在罗斯福进退两难时,欧洲爆发了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7月至8月,欧洲各国纷纷站队,加入对自己有利的阵营,同时向敌对阵营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当德国宣战时,罗斯福正在宾夕法尼亚州的海军学院演讲。他收到华盛顿发来的电报,要求他立即返回。
罗斯福以为让他回去是商讨美国参战一事,这也正是他所主张的。可回到华盛顿的第一周,他都没有见到威尔逊总统,后者正在家中陪伴处于弥留之际的夫人。海军部长丹尼尔斯的态度也让罗斯福失望,他在给妻子埃莉诺的信中这样写道:“这里死气沉沉,对于正在发生的历史上最重大事件无动于衷。没有人对欧洲的危机表现出一点点兴奋,丹尼尔斯也是如此。在他们心中,欧洲大战就如同埃利奥特(罗斯福4岁的儿子)看待高等数学那样恐惧。他们认为美国应该保持中立,所以可以像以前那样行事。”
1914年8月4日,威尔逊总统签署《中立声明》,宣布美国在大战中保持中立政策,规定“除了自由表达意见”,所有偏向一方的行为都被视为违法。他还告诉丹尼尔斯:海军部的官员不可以公开讨论大西洋彼岸的局势。海军得到的命令是:静观其变,保护美国港口,防止有人利用美国港口向交战国运送武器。
罗斯福被指派加入两个内阁级委员会,一个负责中立声明的落实,一个负责为因欧洲大战陷入困境的美国人提供救济。不久之后,两艘军舰启航前往欧洲大陆,船上装着用于救济美国商人的黄金。东海岸的居民经常看到军舰出现在近海,那是海岸巡逻队防止交战国的船只靠近。
忙完这两件事,罗斯福又闲了下来,威尔逊的中立声明让他这位海军副部长无事可做。此时纽约州籍的国会参议员伊莱休·鲁特任期已满,年近七旬的他打算退休,罗斯福希望能取代鲁特进入参议院。他的这个决定得到了纽约州州长格林的支持,后者还主动出面调解罗斯福与塔曼尼协会之间的矛盾,这让罗斯福觉得自己成功的希望极大。
但他低估了塔曼尼协会的能量,该协会领袖查尔斯·墨菲并不买戈林的账,而是推出了自己的候选人詹姆斯·杰勒德。正如丹尼尔斯预料,罗斯福在党内竞争中就败下阵来,9月28日的得票结果显示,杰勒德得票数为21万张,是罗斯福的3倍。丹尼尔斯的预测再次得以印证,杰勒德在之后的竞选中败给了共和党候选人。
这次选举结束后,罗斯福的秘书霍韦建议,是时候和塔曼尼协会和解了。从此之后,罗斯福再也没有公开批评过塔曼尼协会。同时墨菲也承认,协会可以主导党内提名,但是无法保证赢得选举,如果再这样内斗下去,得益的只会是共和党人。
到了1915年,罗斯福公开支持塔曼尼协会推荐的纽约县警长人选,他和墨菲的关系开始缓和,人们看到二人在当年的国庆庆典上相谈甚欢。不久之后,塔曼尼协会公开支持罗斯福竞选下一届纽约州州长一职。
意外的是罗斯福没有原谅击败自己的杰勒德,即使多年后他当上了美国总统,有人建议他让杰勒德担任驻外大使,罗斯福拒绝了。
结束了失败的选举,罗斯福将精力又放在海军部的工作上。他认为美国迟早要参战,所以一直主张美国积极备战。1914年10月,丹尼尔斯外出巡视,罗斯福趁机发表了一份备忘录,详细说明了海军人员和装备的不足,并计划扩编1.8万名海军官兵。
这份备忘录不久被全文刊登在《纽约时报》上,对此白宫方面非常不满。罗斯福知道自己捅了娄子,随即发表了一篇声明,声称他支持这份备忘录,但绝对没有提出增加1.8万名海军的计划。12月8日,威尔逊总统在国情咨文中再次重申了中立政策,他拒绝增加常备军规模,也不打算扩充预备役部队。最后他对众人说:“我们不应该因为有些人的激动和紧张而改变我们的态度。”
第二天,丹尼尔斯向国会海军事务委员会保证:就质量而言,美国海军不输给任何国家。海军将继续执行原定的发展计划,每年建造两艘战列舰,不需要征募更多兵员。
12月16日,罗斯福接受国会质询,此时他已经接受了教训。当国会议员一再逼问他时,他很巧妙地规避了各种敏感话题,所有言论都和总统和丹尼尔斯保持一致。在增加海军规模问题上,他对议员们说:“从经济上考虑,我们不能在任何时候都把所有舰船都征召服役,世界上除了一个国家外,其他所有国家都做不到这一点。”当议员追问他指的是哪个国家时,罗斯福回答道:“是海地,他们只有两艘炮艇,所以所有的时候都在服役。”
5个小时的质询圆满结束,报纸上毫不吝啬地称赞罗斯福的表现。《纽约先驱导报》称:“从他的表现看来,在担任海军部副部长的不长时间里,他已经仔细地研究了国防问题。”
1914年12月中旬,罗斯福动身前往英国,考察英国海军部的运转情况。按照对等关系,接待他的应该是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但后者对美国没有参战非常不满,所以他只安排了海军部常务大臣接待了罗斯福一行,这也让二战时的两位巨头没能尽早相识。23年后,在二人一同签署大西洋公约时有人提及此事,丘吉尔说自己完全没有印象。这可能属实,因为他此时正筹划英军在土耳其加里波利半岛登陆,那场战役的失败直接导致了丘吉尔被撤掉海军大臣一职。
进入1915年,德国没能达成速战速决的预期。2月4日,德皇宣布英伦三岛周围海域为交战海域,所有协约国的船只将被击沉,中立国的航船则自行承担风险。作为回应,英国宣布封锁德国所有港口。威尔逊总统则发表了一份声明,警告柏林方面,如果美国的人员和财产遭受损失,责任由德国负责。同时他也给英国方面递交了一份声明,要求英国遵守“公认的国家法条约”。
5月17日,北大西洋最快的商船“卢西塔尼亚”号在爱尔兰海域被德国鱼雷击中,18分钟后沉没。船上1959名乘客有1198人丧生,其中包括115名美国人。霎时间美国民怨激愤,威尔逊试图安抚民众,向柏林方面发出了抗议信,重申美国人在公海自由航行的权利,要求德国赔偿损失。绝大多数人对威尔逊的举措感到满意,但以罗斯福为代表的硬派要求采取更激烈的措施。
德国的回复引用了国内公众的观点:对美国人的损失表示遗憾,同时指责“卢西塔尼亚”号上有军火,要求查清楚事实后再做决定。同时,德国密令潜艇部队:除非得到进一步确认,不得攻击非敌方大型客船。威尔逊对德国的回复非常不满,他认为这是在拖延时间。但国务卿威廉·詹宁斯·布赖恩认为德国方面已经足够真诚,他担心威尔逊的表态会导致战争,遂以辞职表达了不同的观点。
布莱恩的辞职让华盛顿陷入混乱,作为总统的左膀右臂,他的辞职标志着美国政策出现了分裂。丹尼尔斯和罗斯福站到了总统的一边,他们促成威尔逊逐渐对德国采取更强硬的政策。几个月后,威尔逊决定不再维持现有政策,要求战争部和海军部准备一份“适当的国防计划”,以备在年底交给国会。
罗斯福担负了国防计划的汇总工作,为了取得制海权,海军提出一项6亿美元的采购计划,用于建造176艘战舰,包括战列舰10艘、重型巡洋舰6艘、轻型巡洋舰10艘、驱逐舰50艘和潜艇100艘,同时开始培训相应的配套人员。1915年12月7日,该计划递交国会,并顺利获得通过,国会批准海军在3年内完成该项计划。
在这之后,政府内部不再讨论是否进行战争动员的问题,而是商讨如何更快地实施。罗斯福等人期望进度越快越好,可威尔逊一直刻意压制动员的速度。在罗斯福的倡导下,国家安全委员会于1916年8月成立,该委员会被授权可以直接同供货商签订合同,同时可以制定计划“迅速集中国家的资源”。在二战爆发后,罗斯福就是根据这个经验于1940年组建了国家安全咨询委员会,成为当时美国重要的国防机构。
就在罗斯福忙于战争动员事务时,他也正在准备搬离华盛顿,因为即将开始的总统竞选对威尔逊非常不利。美国国内对是否参加一战的分歧巨大,东海岸居民能直接感受到战争的威胁,所以他们对威尔逊的软弱很不满,中西部地区的态度截然相反,他们担心威尔逊把美国拖入战争。几乎所有咨询机构都预测共和党候选人休斯即将入主白宫。
威尔逊之所以拖慢战争动员的进度,就是考虑到即将到来的选举。他这次的竞选口号是“让我们远离战争”,威尔逊希望此举能够得到中西部地区选民的支持。
在选举当晚,民主党财经委员会主席亨利·摩根索在纽约巴尔的摩酒店举办酒会,罗斯福等民主党重要人物都来到这里等待选举结果。东部各州的结果先统计出来了,休斯在当天获得了247张选举人票,距离入主白宫只剩下19张,此时威尔逊的选举人票还只有135张。
午夜时分,罗斯福失望地离开了巴尔的摩酒店,登上开往华盛顿的火车。当火车于次日清晨抵达华盛顿时,休斯的领先优势缩小了,随着中西部投票结果陆续汇总过来,威尔逊的竞选策略正在发挥作用。到了中午,双方的得票越来越接近,最终休斯获得了254张选举人票,威尔逊获得了277张,成功连任。
威尔逊连任让罗斯福在华盛顿又待了4年。欧洲大战战局仍然胶着,1917年1月9日,德皇威廉二世再次改变政策,决定于2月1日实施“无限制潜艇战”,他希望这样能够将英国困死在英伦三岛,逼迫其尽早投降。
2月3日,德国潜艇击沉“休萨托尼克”号货船,这标志着美国已经无法和欧洲继续维持战时贸易关系。而在几天前,德国外交部长阿瑟·齐默尔曼给德国驻墨西哥大使发去了一封密电:“我们必须尽力使美国保持中立,如果不能实现,我们将按照以下条件和墨西哥结盟:一起宣战,一起缔约,巨额经济援助、理解墨西哥夺回得克萨斯、新墨西哥和亚利桑那。”英国情报部门截获了这份电报,并转给了华盛顿,威尔逊将其公布于众。
德国上述两项行动直接促成了美国加入一战,“休萨托尼克”号事件让威尔逊下定决心,“密电事件”给了威尔逊口实。他宣布断绝跟德国的外交关系,并将德国驻美国大使驱逐出境。
罗斯福成了大赢家,他在过去几年一直以硬派示人,事实证明他的主张具有前瞻性。不过他的上司丹尼尔斯则受到了广泛的批评,有人甚至要求由罗斯福出任海军部部长一职。罗斯福清楚丹尼尔斯一直在遵守威尔逊的指示,其个人并不存在任何过错,更何况丹尼尔斯屡屡在自己犯错时替自己辩护,这让罗斯福始终心存感激。
罗斯福公开回应了外界的流言,他表示:“在丹尼尔斯的领导下我工作得很开心,我希望公众了解他对海军的贡献,如果有人不明智地认为我想取代他成为部长,那我会非常伤心”。
过去关于动员速度的分歧已经不复存在了,因为参战时间已经迫在眉睫。4月2日,威尔逊召集正在休会的国会。当晚除了435名众议员外,参议员、最高法院大法官以及内阁成员都聚集在国会山,威尔逊在一个营的卫队簇拥下赶到那里宣布开战。
当他出现在会场上时,所有人都对他报以掌声。威尔逊则用平实清晰的口气说:“我们所针对的不是德国人民,而是他们的政府。美国的目标不是征服,而是和平与正义。我们要进行一场没有仇恨、没有私利的战争,而不是一场报复战争,全世界都因此实现和平。”
最后他要求征召50万人入伍,同时让海军做好打仗的准备。最后他引用了马丁·路德的名言:“这不是我们的选择,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只是不能选择投降。”
1915年4月6日,美国对德国宣战后,罗斯福仍然负责海军采购和战备工作。此后的6个月时间里,美国海军实力扩充了4倍。至战争结束时,共有50万人加入海军,舰船数量超过2000艘。罗斯福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订购装备、募集兵员、扩建营地、运送物资等等事无巨细。在当时联邦政府里“去找小富兰克林解决”一时成了口头禅。
罗斯福的采购效率非常高,不久之后他被叫到威尔逊的办公室,陆军总长斯科特将军也在。威尔逊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他对罗斯福说:“对不起,你已经垄断了市场上的所有物资,所以你必须分给陆军一部分。”
渐渐地罗斯福已经不能满足于在办公桌后面参与战争,他想效仿叔叔西奥多到战场上去。但他的要求被丹尼尔斯拒绝了,后者对他说:“你现在所做的工作比上前线对战争的贡献更大。”罗斯福不甘心,又找到威尔逊,总统让丹尼尔斯转告罗斯福:“告诉那个小伙子,让他坚守在现在的岗位上。”
1919年1月2日,罗斯福登上“华盛顿”号军舰前往巴黎。此时一战刚刚结束不久,他奉命到法国运回美国在那里的军事设施。这些设施包括54处岸上装置、25个港务局和大量没有使用的物资。不久之后,威尔逊也来到欧洲,与英国、法国和意大利首脑会晤,为即将开始的巴黎和会做准备。
1919年2月15日,罗斯福与威尔逊一道乘坐军舰回国。威尔逊中途提出改变目的地前往波士顿。由于船上没有准备波士顿港口地图,在到达波士顿附近时,他们乘坐的军舰搁浅了。当时是深夜,威尔逊已经睡下,罗斯福亲自指挥这艘船顺利驶入港口,其间威尔逊一无所知。
1919年6月2日,一颗炸弹在司法部长帕尔默家门前引爆。罗斯福家就在附近,当时他和妻子埃莉诺正在回家的路上,家中只有11岁的儿子詹姆斯在家。当罗斯福冲进家里时,詹姆斯正光着脚,踩着地上的碎玻璃傻傻地朝外面张望。
这起事件只是一个缩影,接下来一个月,华盛顿发生的多起骚乱导致15人丧生、数百人受伤。战争结束后,联邦政府陷入了麻烦。没有了战争订单,工作机会骤减、工人暴动频发、物价飞涨,数百万退役士兵急需工作。400万人走上街头示威,工会要求扩大生产规模,工厂管理层则坚决反对。
在外交方面,威尔逊在巴黎和会上力主成立国际联盟,但他的主张在国内遭到阻挠。为此威尔逊四处奔走,打算亲自说服选民。在长达22天的旅行中,威尔逊乘车走过8200英里,穿越14个州,发表了40次演讲,最终在9月25日彻底累垮了。
他取消了后面的行程回到白宫,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威尔逊又几次中风,徘徊在生死的边缘,甚至连签署文件都十分困难。次年3月,参议员以“无法获得一致同意”为由,将威尔逊从欧洲带回来的《凡尔赛和约》退回。
威尔逊政府已经分崩离析,各奔前程了。罗斯福也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前途。此时他在哈佛大学的校友路易斯·韦利拜访了他,韦利提出了一个大胆想法,他想让罗斯福担任战时食品部长赫伯特·胡佛的助手,一同参加下一届总统竞选。韦利坦言,民主党很难赢得选举,但无论输赢都能让罗斯福被各州的选民熟知,“这样有助于你最终登上总统宝座”。
罗斯福很快就同意了这个建议,他一直以来就以叔叔西奥多为榜样,当年西奥多就是从副总统的位置迈向白宫的台阶的。如果能够成功,将是缅怀一年前已经去世的叔叔最好方式。不过有一个难题必须解决,胡佛是一个无党派人士,所以第一件事是力邀胡佛加入民主党。
1920年3月6日,罗斯福夫妇宴请胡佛夫妇,让罗斯福失望的是,这次聚会他没有搞清楚胡佛的态度。妻子埃莉诺回忆说:“胡佛先生谈了很多,他很博学,对实事的见解也很中肯。但他没有表示自己是否愿意参选。”
3月底,胡佛打破了沉默,他宣布自己是共和党人,并声称自己早在1898年就在加州登记成为一名共和党人,而且在1912年的总统选举中投了西奥多·罗斯福一票。就这样,富兰克林·罗斯福与胡佛联合参选的计划落空了。
罗斯福没有放弃竞选副总统的念头,他在耐心地寻找时机。罗斯福清楚自己的优势:年轻有吸引力,战争期间在华盛顿工作出众,信仰自由且不支持民粹,在禁酒等问题上较随和不极端。更重要的是,他来自纽约州,那里是美国人口最多的州,拥有45张选举人票,几乎是所需票数的1/5。
此时他与纽约州塔曼尼协会正处于蜜月期。他从协会领袖墨菲那里得知塔曼尼协会打算提名阿尔·史密斯为民众党总统候选人,并且支持罗斯福以副总统身份参加竞选。6月28日,民众党全国大会在旧金山召开。在开幕的那一天,一盏聚光灯照在现任总统威尔逊的画像上,各州代表纷纷起身,高举旗帜绕场一周。这时只有纽约州的代表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
就在大家投来不满的眼神时,罗斯福站起身举起纽约州的旗帜,然后在墨菲点头允许后,率领纽约州代表加入绕行的队伍。
会议开始后,罗斯福被安排发言,他的发言非常简练:“作为朋友,我亲近他(阿兰·史密斯);作为男人,我信任他;作为民主党人,我支持他。我们都知道他在出任公职期间的表现是无可挑剔的。”
在投票环节,塔曼尼协会提名的阿兰·史密斯并不占优势。第8轮投票时,墨菲抛弃了史密斯,带领大部分代表把票投给了詹姆斯·考克斯,而罗斯福和一部分纽约州代表投给了麦卡杜,因为后者是威尔逊的女婿,战时担任过财政部部长。竞选提名的结果在第40轮投票后出现,考克斯最终胜出。大会宣布第二天中午选出副总统参选人。
第二天早上,考克斯的竞选主任询问他希望谁来当他的竞选伙伴,考克斯回答道:“我正在想这件事,我想选罗斯福,因为他的姓很好,他所在的州也很好,他还和塔曼尼协会不是一伙的。我们需要一个团结的队伍,你最好问问墨菲,如果他反对的话,我就再考虑其他人选。”
墨菲是这样答复的:“我不喜欢罗斯福,他在全国范围内也没有什么名气。但这是民主党候选人第一次认真地征求我的意见,即使考克斯希望我支持一个魔鬼,我都会支持。告诉他,我们会在第一轮选举时就提名罗斯福。”
当中午的大会开始时,各州提出的人选全是党内的权贵子弟。这时俄亥俄州代表团团长安斯伯里走到发言台,他说:“我想提名的这个人非常年轻,他比法律规定的35岁只大3岁。虽然他年轻,但是他从政的经历已经很长了,他来自那个让人们想起美国政治的家族,他就是富兰克林·罗斯福。”
印第安纳州和堪萨斯州立即宣布支持这个提名,其他的候选人都被抛弃了。在一片欢呼声中,民主党第一次打破惯例,提名罗斯福为副总统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