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就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说法。粮食作为人们生存的根本,地位不可谓不重要。但令人奇怪的是,为什么在从古至今闹饥荒时,许多地方的河里鱼虾丰富。但是灾民们却宁可吃草根啃树皮,也不愿去河里抓鱼吃,这是为什么呢?
▲剐树皮为食的灾民们
01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关于食物最为有名的故事,莫过于《晋书》里记载晋惠帝的名言:“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至今都让人啼笑皆非。在古时候,遭受饥荒的百姓们,宁愿啃树皮吃草根,也不去捕鱼这件事,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首先,当发生饥荒时,一些深居于大山村的百姓,其生活环境的周围本身就物产丰富,田地里所产出的粮食,也并不是他们主要的食物来源。一些村民更是以打猎为生,即使在饥荒年代,村民们的生活基本上也不会受太大的影响。
▲灾民剧照
但是绝大部分居住在北方平原地区的村民,他们赖以生活的食物来源,几乎都来自于耕种的土地里。并且这些村民还需要缴纳地主的租金,以及官府各种花样繁多的杂税。如此一来,一家人每天都难以吃上几顿饱饭,生活很快就会陷入困境。
即使不是发生在大饥荒的时期,村民们在大丰收时期,家里也积攒不了多少粮食。所以一旦遇到干旱或者其他自然灾害,更是不堪一击。为了可以生存下去,灾民们只能开始吃树皮草根等来替代食物,有些地方的百姓甚至会吃观音土来充饥。如今,许多年轻人喜欢用“吃土”来调侃自己没钱,但在历史上那是真实存在的事实,当然幸运的话,可以得到官府的救济。
▲古代赈灾剧照
02比如北宋时期,担任崇阳县令的张咏,就是这样一位好官。据说,他在得知朝廷计划“拔茶植桑”时,就劝诫当地百姓改种桑树。虽然最初百姓都埋怨他,但是其他地区的茶叶种植户,后来都纷纷破产时,只有崇阳县的百姓可以用蚕丝交税,百姓们非常感激他。
后来张咏在担任杭州知府时,正遇上当地饥荒,老百姓只能铤而走险去贩卖私盐,被官兵抓住后,审理案情的张咏只教训了几句便放走他们了。下属们对此都非常疑惑,张咏就解释说,现在正闹饥荒,老百姓只能靠卖私盐来维持生计,如果这时候不宽松处理,他们不知道会闹出什么乱子来。等到秋天有了粮食,再禁止贩卖食盐就行了。当地百姓听说这件事后,非常感动,去贩卖食盐的人竟少了许多,这件事一时传为佳话。
▲张咏画像
在古代,官府的政策向来是提倡“重农抑商”。因此那时候的商人数量并不多,饥荒时期,虽有少数的粮商会在灾区售卖粮食,但价格肯定会大幅度上涨,穷苦的老百姓完全负担不起,只能依靠官府的赈济。但来自官府的赈济多数又只发放到州县城里,乡下的灾民们为了活命,只能选择拖家带口,不远万里逃荒到州县城市中去,才能侥幸有一线生机。
03其次,从国家地理位置上来看,南方自古以来就是全国粮食的主要产地。并且南方有众多河流,分布广泛,水源充沛,闹饥荒的几率相对较少。所以发生饥荒比较频繁的大多在北方地区,本来河流就稀少,人口又比较密集,一旦发生自然灾害,许多地区的灾民数量都是以上百万来计算。
▲干旱田地照片
因此,就算有些河里,有味道鲜美的鱼虾在里面,大部分百姓都已饿得有气无力,哪里还有余力下水去捕捉灵活的鱼虾。并且当时的水产养殖并不发达,河里湖里那些鱼虾数量有限,怎么也不够喂饱那么多数量庞大的灾民。
而在江河湖海稀少的北方地区,野菜比鱼虾更为常见。只要是一片土地,便会看见满地皆生长着野菜。所以在饥荒时期百姓们一般都会选择挖野菜吃。许多经验丰富的百姓,只需要两个时辰,便可装满一篮子野菜,而捕捉鱼虾则相对麻烦。
▲野菜照片
结语随着时代的进步,闹饥荒这样的事情几乎已经绝迹。除了种植技术更为先进以外,物流业的发展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今,便捷的基础交通设施给物流运输插上了“翅膀”,人在家中坐,都可以吃到天下的美食,而这在古代是不敢想象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