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当如鸟,飞往你的山:站在生命两端,窥破命运玄机

奋发的读写人生事 2025-03-15 21:24:44

史铁生在《务虚笔记》中写道:"如果你站在童年的位置瞻望未来,你会说你前途未卜,你会说你前途无量。但要是你站在终点看你的生命轨迹,你看到的只有一条路,你就只能看到一条命定之路。"这段洞见犹如寓言,将命运的谜题化作山海间展翅的飞鸟。它飞行的轨迹恰似光谱,在未启程时折射万千可能,待飞抵终点回望,却只化作天幕上一道不可更改的线痕。

一、启程时看山不是山:活着就是不确定性的奇迹

在文学的莽原上,曹禺笔下的周萍曾经指点江山:"我的命运在腥风血雨里飘荡!"少年的豪气充斥着对自由的追逐。这种觉醒与困惑交杂的心境,恰如深山里振翅的雏鸟。它看见层云间漏下的光斑,误以为是终点的坐标,却在飞近时发现不过是云层间偶然的裂隙。贾平凹在《山本》中描述的主人公陆菊人,半生翻山越岭追寻人间真味,终于在暮色四合时望见所有山路都指向同一座山头。生命的动人之处,恰在于这种年少无知的勇气,在迷雾中划出抛物线般的冲动。

二、归航处看山仍是山:宿命是时间折叠的真相

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写道:"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前世来比较,也无法在来世修正。"这恰似五丈原的七星灯照亮宿命原型,当诸葛亮目睹续命长明灯熄灭时,终于领悟大蜀的气数已非人力可扭转。老舍《茶馆》中的松二爷,毕生游走在三种时代浪潮里,最终发现自己不过是在命运河道中完成既定航程的一片芦苇。当年看似偶然的岔路口,在后视镜里都成为必然存在的转角。

三、翱翔间明白何为山:生命过程的辩证觉醒

《庄子·逍遥游》载北冥之鹏徙于南冥,水击三千里,六月息风。这种既是自主选择又顺应天时的翱翔,暗合存在主义大师萨特的人间正道——"人是被判定为自由的"。正如三毛笔下山河岁月中的橄榄树,看似随风飘摇,实则每片叶子都沿着光合作用的宿命生长。释迦牟尼涅槃前将衣钵付与摩诃迦叶的微笑,恰是窥破宿命真相后的释然:既要如精卫般填海不息,又要知大江东去的分寸。

结语:

当耶路撒冷的候鸟穿云破雾,它们的翅膀既丈量着迁徙的宿命,也书写着飞翔的自由。史铁生用轮椅丈量荒原时顿悟,命运的本质就是"不知道命运是什么,才知道什么是命运"。这是最深刻的生存辩证法:接受生有涯的必然,绽放心有翼的自由。愿你我皆能以举重若轻的姿态,飞往各自的山巅。毕竟最终的归宿不论在云端何处,飞行本身已是圆满。

0 阅读:0
奋发的读写人生事

奋发的读写人生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