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你所看到的是100多年前美国发明的航母前身。在战舰上搭设一个6米高的木塔,通过绳子连接一块重物。随着重物的下降,使绳子通过滑轮将飞机更快的达到起飞速度,这就是最早的弹射器。但巨大的重物会将战舰的木质甲板砸穿。
于1916年,工程师研发出了压缩空气弹射系统。先在甲板尾部建造一条30米长的钢铁轨道,然后利用压缩空气膨胀来推动活塞,再由活塞拉动绳索辅助飞机加速。但只靠压缩空气不足以拉动近1吨的飞机。为此工程师在活塞后面增加了滑轮组,使拉力增加至原来的6倍。
虽然这暂时解决了飞机在海上起飞的问题,但飞机却无处降落,这使得每次任务结束后都只能降落在水上。再用舰船上的绞盘将飞机吊上甲板。于是工程师通过20年的改进,研发出了现代航母的雏形。将舰船整体结构进行重新规划,并将跑道一侧的燃料箱加满,另一侧只加一部分以确保船身平衡。
但随着燃料的消耗,船身会出现严重的倾斜。即便将停机棚移至跑道一侧,当加入新的装备后,仍然还会出现倾斜情况。对此工程师将跑道一侧的结构整体向外延伸,并将所有重型装备移动至右侧。这样不仅能使舰船拥有足够长的飞行甲板,还能存放50多架飞机。
但由于起初大部分飞机都停留在甲板上,当飞机降落时很容易被撞毁。对此工程师在甲板下方安装了阻拦索,当飞机降落时会用尾部的钩子勾住阻拦索,从而带动活塞进入装满液体的汽缸。此时液体会被挤进活塞蓄能器,其内部产生的压力会随着液体的注入而增加,从而抑制住飞机的动能。
同时,工程师还把降落跑道进一步向甲板外侧延伸,不仅提升了甲板空间运用的灵活性,还增加了飞机起降作业的效率。但由于早期航母的甲板都是木制结构,很容易成为敌人的攻击目标。于是工程师又将木制甲板全部换成了9厘米厚的钢制甲板。但由于这样会增加航母的重量,为保持航母在海上航行的稳定性,又进一步增加了航母的长度。
同时,更为先进的喷气式飞机的时速已经达到了225公里。要想安稳的停在甲板上,就需要找到正确的进场角度,否则飞机很容易撞到甲板。工程师经过数次试验后发现,安全降落的进场角度为3°。为了让飞行员准确的找到此角度,在甲板设置了4个灯,并在前端放置一面镜子。当飞机降落时,甲板上的反射光便会以3°角反射给飞行员。
但由于航母在海浪的作用下会使光源产生晃动,对此工程师在镜子后方安装了一个回转仪,它会随着航母的晃动而变化,这样无论风浪多大,飞机都能够找到正确的进场路线。
由于早期的航母都是油老虎,平均每次出海3天就会将200万升燃料全部耗尽。对此,工程师又研发出了核动力装置,将原子裂变所释放的巨大能量使水沸腾,其产生的大量蒸汽被泵送至涡轮机组,驱动叶片在高速旋转下产生动能,再通过齿轮组使长达120米的轴高速旋转。
而在轴的另一端连接着船底的螺旋桨,从而推动了重达9万吨的航母,以55公里的时速在海上航行。并且为了避免辐射波及到船上人员,还需要用上千吨的铅来罩住核反应堆,但这样会大幅增加航母中央的重量。对此工程师用蜂窝状的钢结构,以此来加强龙骨的承受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后续的航母仅用两个核反应炉就能提供同样的动力,并且只需要四吨的铀,就能使航母在海上持续航行20年之久。但由于现代航母的体积越来越大,根本无法容纳干船坞。对此工程师在船厂同时建造航母的161个模块,之后用龙门吊将它们组装焊接在一起。就这样,一个完美的核动力航母就建造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