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叶剑英卸任,彭真接棒成为新一届的领导。彭真也是一位久经考验、为党和国家作出重要贡献的前辈,青年时代,彭真选择了共产主义作为他救国的道路。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老一辈革命家传奇而坚定的一生。
革命生涯
1983年,叶剑英卸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一职,另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革命彭真接过了这一重任。叶剑英和彭真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元老级人物,他们的革命生涯几乎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命运相伴相生。
叶剑英年轻时跟随孙中山先生投身革命。1927年,在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弥漫的危急关头,他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南昌起义前夕,叶剑英及时获悉敌人意图迫害革命军人的消息,立即通知起义部队做好应对准备,化解了一场危机。
在艰苦卓绝的长征途中,叶剑英始终与党中央共进退,坚定地拥护正确路线,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保护党中央和红军主力渡过难关。毛主席曾亲口赞扬叶剑英为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
1976年,已年近八旬的叶剑英在国家面临分裂危机之际,再次挺身而出,将中国革命的航船重新引向正确的方向。叶剑英为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彭真的革命生涯同样波澜壮阔。彭真原姓傅,后又陆续使用过"魏炜实"等化名,一直到1937年才改名"彭真",这个名字寓意追求真理、讲究实事求是。
彭真出身于一个贫苦家庭,自幼家境艰难,饱尝生活的困顿。他是家中长子,肩负着照顾弟妹的重任。幼年丧父,彭真很小就开始帮母亲操持家务,分担生计,在劳作中磨炼了坚韧不拔的意志。
为了实现"匡扶正义、铲除不平"的人生志向,彭真在外祖母的资助下考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求学期间,他广泛阅读进步书刊,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熏陶,思想逐渐从个人的小家转向国家的大业。1923年,彭真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太原到北京,从狱中到庐山,彭真的革命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随着年岁渐长,他在革命斗争的道路上愈加坚定,在党内的地位和威望也日益提高。
1978年,历经磨难的彭真重返北京,再次投身革命和建设事业。1983年,彭真接替叶剑英,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继续为国家的法制建设和民主进步事业鞠躬尽瘁。
狱中坚贞不屈志
1922年,年仅18岁的彭真考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学。在这所学校里,他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逐渐形成了"铲除不平、匡扶正义"的崇高理想。
彭真积极参加进步社团和学生运动,很快成为学生领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他以学生会主席的身份投身革命,领导当地的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与反动势力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1929年,由于叛徒的出卖,彭真不幸被捕入狱,被判处9年有期徒刑。在阴暗潮湿的囚室里,他饱受牢狱之灾的折磨,但他的革命意志却愈加坚定。彭真在狱中秘密组建党团组织,团结、教育和引导着其他的政治犯,鼓舞大家共同抗争。
在彭真被关押的监狱里,曾发生过两起令人发指的虐杀政治犯事件。一次是两名患病的政治犯因得不到及时医治而惨死狱中;另一次是一名犯人被特务看守活活折磨致死。
面对如此丧尽天良的暴行,彭真挺身而出,带领全体政治犯开展绝食抗议。他们提出改善狱中生活条件、制止虐待犯人等正义要求。起初,狱方对绝食行动不屑一顾,但随着抗议规模的扩大,他们终于让步,答应了政治犯提出的要求。
绝食斗争的胜利鼓舞了狱中的革命志士,但彭真的身体却因此受到严重损害。他的健康每况愈下,几乎到了弥留之际。危急关头,中共地下组织冒着极大的风险,通过多方活动,终于营救出彭真,并安排他转移到安全地带休养。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彭真的身体逐渐恢复了健康。
出狱后,彭真积极投身革命斗争。他辗转于上海、天津等地,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在白区开展地下活动,彭真以多种身份巧妙掩护,一方面开展党的秘密工作,一方面团结各界进步力量共同抗日。
即便在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中,彭真仍然坚持学习,深入工农群众,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为日后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打下了坚实基础。
细微处见真章
1949年,北京解放,彭真开始主持北京市的工作,彭真在北京工作长达17年之久。
作为一名优秀的领导干部,彭真善于从细微处着眼,从小事物中发现问题的本质。他常说:"观察一个人,就要看他对待小事的态度。
有一次,食堂的管理员反映,随着来食堂就餐的人数减少,按规定为党外人士吴晗先生供应的猪肉品质有所下降。彭真听后十分重视,他严肃批评了管理员。
彭真对北京城市建设的前瞻性考虑,在当时也引起了一些非议。他主张把北京的道路修宽一些,并且要修建足够的停车场。有人就打趣他搞"大马路主义",问他:"现在都还没几辆车,你图啥呢?"彭真笑着回答:"将来车多了,你们就会感谢我了。"后来的事实证明,彭真的战略眼光是正确的。北京的道路宽阔平坦,公共交通四通八达,为以后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从食堂的饭菜到街道的绿化,从居民的住房到交通的规划,彭真始终坚持从群众的利益出发,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处着眼,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为民情怀。
遭遇逆境仍昂首
1967年,彭真被下放到河南驻马店农村接受"再教育"。在艰苦的劳动生活中,他始终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彭真虚心向贫下中农学习,努力体验农民的疾苦,思考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也没有丧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五七干校",彭真和其他下放干部一样,每天都要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风吹日晒,砍柴挑水,彭真和大家一样出力流汗,从不叫苦喊累。谁家有困难,他总是主动帮助;谁家有好的经验做法,他又虚心求教。
在河南农村,彭真获得了宝贵的基层工作经验,对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他撰写了一系列调查报告和理论文章,为后来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农业经济打下了坚实基础。令人敬佩的是,即使身处逆境,彭真的理想信念丝毫没有动摇,他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历久弥坚。
十年浩劫终结束,1978年,彭真重返北京,再次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
彭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法律工作者,还是一位深情的家乡人。在担任人大委员长期间,有一次,彭真外出视察,途经他的故乡山西。当时,地方领导纷纷劝他回老家看看,乡亲们也热情邀请他回去。
起初,彭真拒绝了邀请,但后来他不禁想到,建国之后自己已回过故乡两次,如今年事已高,人生所剩无几,再次错过或许便没有机会。于是,他决定回去一趟,虽然只是短短停留,既不留宿也不吃饭,只是和乡亲们简单叙旧。
1997年,彭真因病重住院,生命走到了尽头。在临终时,他总结自己的一生,深情地说出了这样一句话:“一生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