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姨妈母女鼓吹的“金玉良缘”,最终的结果如何?

小白红楼 2024-09-05 02:03:10

“金玉良缘”,即贾宝玉与薛宝钗的上天烟缘,是《红楼梦》前八十回中,一条重要的故事情节。在有关贾宝玉的婚姻大事上,荣国府的众人分别选择了不同的站位,比如凤姐对贾母的支持;袭人对王夫人的投靠。

只是,或许对于多数朋友而言,并不十分了解在“金玉良缘”这个问题上的三个细节。

一、何谓“金玉良缘”?

在封建社会,男女的婚姻大事,一向究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是,除此之外,也有个例,因为在封建社会,迷信是充满神秘感的。人们出于对未知事物的虔诚,而对迷信持有不可忽视的态度。

而“金玉良缘”,便是建立在迷信二字之上。

作为荣国府的宝二爷,其出生之时,便有异象:含玉而生。在这块鲜明美玉之上,有着八个大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而薛宝钗,在其幼年之时,得到赖头和尚所赠的八字吉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这八个字,刻在了宝钗所戴的金项圈之上,在《红楼梦》第八回,在贾宝玉前往梨香院看望宝钗期间,这一对隐含的烟缘的八字吉言出现在了宝玉的面前,并由此,在荣国府中大肆宣扬开来。

如此,便是“金玉良缘”的来历。

二、“金玉良缘”的真实性。

“金玉良缘”是真是假,对于这一点,在原文之中,并没有确切的态度。但是,我们从原文的诸多细节之中,尤其从薛家三人的不同说词之中,或许能够体会出一二。

对于“金玉良缘”,薛宝钗是这样说的:

“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所以錾上了,叫天天戴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

面对宝钗对宝玉如此描述金项圈上吉言的来历,她的贴身丫鬟莺儿急了,并赶忙补充的说道:

“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

而对于“金玉良缘”,作为宝钗的母亲薛姨妈,也有着一番说词:

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

或许,我们仅从薛姨妈母女二人对“金玉良缘”的不同解释,便能体会出,这其中所存在的猫腻。

当然,作为薛宝钗的哥哥,作为大字不识的薛蟠,对于“金玉良缘”,同样有着他的看法。

从先妈和我说你有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你留了心,见宝玉有那劳什子,你自然如今行动护着他。

想来,只要我们将薛家三人对“金玉良缘”的看法摆在一起,便不难辨别其真假了。

或许,有朋友便会疑惑了。薛家与贾家,同为四大家族之一,薛宝钗又才貌双全,为何薛家还要编排这样的谎言呢?

对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红楼梦》小说正文的时间线去理解。在《红楼梦》一开始,其所描述的四大家族,便早已不是当日的辉煌了。

拿贾府来说,此时已经是第三代当家了(贾政之上有父亲贾代善;爷爷贾源),此时的贾府,就如冷子兴所说:外架虽未甚倒,但内囊也用上了。

而薛家,更是不比往昔,薛家的当家人,薛蟠之父,早已去世,薛家的产业,在急剧的收缩之中。面对如此局面,面对纨绔的哥哥薛蟠,薛宝钗早早的放弃了原本享有的童年时光,在不断的学习中不断地充实自己。

《红楼梦》第四回,薛家前来京城,便是打着送薛宝钗参加竞选的名号前来,只是“竞选”之事,最终不了了之,却闹出了“金玉良缘”。

此时的薛家与贾府,无论是在门第上(贾府是钟鸣鼎食之家,薛家是皇商之家),还是在家私上(经济存在着巨大的悬殊)。因为,薛宝钗与贾宝玉的婚姻,显然是天方夜谭,注意了,在此,我们还未考虑宝钗比宝玉年长的客观原因。

只是,对于荣国府而言,薛家如此的境况,“金玉良缘”如此荒唐,为何还能如此长久的存在呢?在这里,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荣国府当家人王夫人的态度。

在有关贾宝玉的婚姻大事上,作为荣国府最年长的老太太,贾母从一开始,便看好“二玉”。只是,作为贾宝玉的生母,王夫人却对林黛玉存在抵触情绪,对于这一点,我们仅从黛玉初进荣国府,王夫人接待林妹妹的态度便能体会出。

因此,“金玉良缘”之所以如此长久的存在着,便是源于王夫人的支持,她借着“金玉良缘”的名号,来对抗“木石前盟”。

但显然,在荣国府中,对于“金玉良缘”,大多数人是不认可的。

比如王熙凤,作为荣国府的代理管家,作为王夫人的内侄女,便公然流露出了对“金玉良缘”的无视;在怡红院中,借着“吃茶”调侃黛玉与宝玉的婚姻大事来;比如,贾琏的贴身小厮兴儿,在小花枝巷与尤氏姐妹闲聊,对宝黛二人也有这样一番言语:

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

可见,对宝黛二人的结合,在荣国府绝大多数人的心中,都是板上钉钉的了。

而这,也预示了“金玉良缘”最终的结果。

三、“金玉良缘”的结局。

“金玉良缘”最终如何了?对于这一点,因为《红楼梦》未完,仅仅流传下来前八十回的内容,因此,有关其详细的结局,我们是不得而知的,但是,通过前八十回中的诸多线索,我们却能推测出一二。在此,我们仅仅列举两条线索。

1、《红楼梦》第五回出现的判词判曲。

《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在秦可卿的房间午睡,期间,梦游太虚幻境,在薄命司中看到了预示着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判词判曲。

而在红楼十二曲《终生误》中,似乎点出了“金玉良缘”的结局。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从这首判曲中,我们不难体会出,“金玉良缘”最终胜出了,但是,从这首判曲之中,我们同样能够体会出两层深意。

其一:宝玉、宝钗结合之时,黛玉早已不在人世,正如判曲中的“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其二:虽然“金玉良缘”胜出了,但贾宝玉的心,却依然铭记着林妹妹,对薛宝钗,仅仅是“齐眉举案”的客套罢了。

2、宝玉对黛玉如此痴情,为何会接纳“金玉良缘”?

在《红楼梦》中,我们从诸多的细节之中,不难体会出,贾宝玉对林黛玉的一番痴情。比如他错将袭人当成林黛玉的深情表白:

宝玉出了神,见袭人和他说话,并未看出是何人来,便一把拉住,说道:“好妹妹,我的这心事,从来也不敢说。今儿我大胆说出来,死也甘心!我为你弄了一身的病了,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掩着。只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

尤其是,在紫鹃情试宝玉这一节中,当他从紫鹃这里得知,林妹妹即将被林家人接回扬州之时,所流露出来的决绝之态,更验证了他对黛玉的一片痴心;正如痊愈之后的他,安慰紫鹃时所说:

宝玉笑道:“原来是你愁这个,所以你是傻子。从此后再别愁了。我只告诉你一句趸话: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灰化烟。如何?”

只是,对黛玉如此痴情的他,为何最终接纳了薛宝钗呢?在这一点上,《红楼梦》第七十一回,原文中的一个细节说出了答案,这便是藕官烧纸。

因为宫中老太妃去世,如贾府这样的有爵之家,一年之内不能有鼓乐之时,加之结合荣国府如今的处境,导致昔日为迎接元春省亲买来的十二个戏子被放了出去。

但其中的七八个戏子,自愿选择留了下来,而藕官,便被分到了林黛玉身边。这一天,宝玉前往潇湘馆看望林妹妹,却在半路之上,遇见了婆子数落丫鬟的一幕,当他到达之时,才认出,这是林黛玉身边的藕官,而婆子之所以数落她,是因为她在大观园中烧纸。

大观园,本是贾府迎接元春省亲之地,属于皇家园林,因此,在如此神圣的地方,即便如宝玉,也是不敢烧纸祭拜的。只是藕官戏子出身,对种种规矩礼仪并不了解,才闹出这样的一幕。

好在,宝玉及时出现,替她解了围,但出于好奇,他又忍不住询问起藕官烧纸的原因。而藕官,出于感激宝玉的帮助,便通过芳官之口,道出了实情。

芳官听了, 满面含笑,又叹一口气,说道:"这事说来可笑又可叹。"

宝玉听了,忙问如何。

芳官笑道:"你说他祭的是谁?祭的是死了的Т官。"

宝玉道:"这是友谊,也应当的。"

芳官笑道: "那里是友谊?他竟是疯傻的想头,说他自己是小生,菂官是小旦,常做夫妻,虽说是假的, 每日那些曲文排场,皆是真正温存体贴之事,故此二人就疯了,虽不做戏,寻常饮食起坐, 两个人竟是你恩我爱。菂官一死,他哭的死去活来,至今不忘,所以每节烧纸。后来补了蕊官,我们见他一般的温柔体贴,也曾问他得新弃旧的。

他说:`这又有个大道理。比如男子丧了妻,或有必当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义重了。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守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你说可是又疯又呆?说来可是可笑?"

宝玉听说了这篇呆话,独合了他的呆性,

或许,通过藕官烧纸这一节,我们便不难明白,对黛玉一片痴心的宝玉,为何在其死后,会接纳宝钗了?

其所做出的妥协,不过是出于他对孝的认可,是如藕官烧纸背后的深意一般;从这里,我们也能体会出,虽然“金玉良缘”最终胜出了,但宝钗,却注定得不到宝玉的心。

0 阅读:4
小白红楼

小白红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