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退款,没了

带刺的牡丹 2025-04-23 20:57:01

电商平台"仅退款"政策调整引发行业震荡

图片源自网络

在电商行业深耕三年的创业者李雯,至今仍记得第一次遭遇"仅退款"时的愤怒。那是一位顾客以"颜色不符"为由,拒绝退回价值68元的运动护腕。当她尝试与顾客沟通时,却发现已被对方拉入黑名单。

这位曾在外企担任高管的女性创业者,如今经营着一家专注运动装备的线上店铺。虽然店铺仅上架十余款商品,但每件都经过严格品控,退货率维持在8%左右,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面对不合理的退款要求,她态度鲜明:"我们不会纵容恶意消费行为。"

李雯的遭遇并非个例。近期,拼多多、淘宝、京东等主流电商平台相继调整售后政策,将"仅退款"的最终决定权交还商家。这项始于2021年的政策,曾被视为电商行业的创新之举,如今却陷入巨大争议。

图片源自网络

政策变味的困局

最初,"仅退款"政策旨在优化消费体验。传统退货流程中,消费者需自行承担运费并完成退货手续,而新规允许符合条件的情况下直接退款。这一改变确实提升了购物便利性,但也催生了新型"职业羊毛党"。

在社交平台上,各类"19.9元学仅退款"的教程层出不穷。某电商维权博主王强透露,他的维权社群已聚集超过两万名商家,每天都能收到数十起恶意退款案例。一位山东农产品商家表示,仅退款造成的损失已超过总营收的10%,每月要处理200多起类似纠纷。

法律维权面临现实困境

面对恶意退款,部分商家选择法律途径。北京某律师事务所主任指出,滥用"仅退款"可能构成诈骗罪,但现实中维权成本往往远超商品价值。数据显示,商家维权成功率仅25%,且多数情况下只能追回货款,无法覆盖诉讼成本。

王强分享了一个典型案例:有商家为追讨9.9元的货款,专程从义乌赶往威海,花费数千元交通住宿费。这种"较真"背后,是全年遭遇七八百次仅退款的无奈。

平台规则的灰色地带

争议焦点在于平台判定机制的不透明。消费者黄敏讲述了一次经历:购买的水果中有两个损坏,系统自动退款20元(订单总额60元),引发商家强烈不满。这暴露出算法判定存在的漏洞。

某电商平台高管坦言,每日海量订单使人工审核难以实现。不同品类商品的损坏标准、赔偿比例等复杂因素,都给系统判定带来挑战。

政策调整与行业未来

部分平台已开始政策调整。淘宝近期宣布,对评分≥4.8的优质商家减少平台干预,赋予更多自主权。同时建立商家赔偿机制,对通过质检的商品予以补偿。

电商专家指出,理想的售后政策应在消费者权益和商家利益间取得平衡。过度倾斜任何一方,都可能破坏健康的电商生态。随着行业逐步规范,"仅退款"政策或将走向更精细化、差异化的新阶段。

在这场平台、商家与消费者的三方博弈中,如何构建公平、可持续的电商环境,仍需各方共同探索。正如一位从业者所言:"好的制度应该惩恶扬善,而不是成为漏洞滋生的温床。"

(注:文中涉及人物均为化名)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