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虎城将军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爱国将领,1936年,在日军侵略、国家处于危亡之时,杨虎城将军与张学良共同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杨虎城将军为了推动国共合作不顾个人安危,他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与强权对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世人看到杨虎城将军坚定的爱国信念和高尚的民族气节,他的无畏牺牲精神激励着后辈成长,他的子女在他的精神指引下都成为政绩斐然的领导干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dcffb13630b011d080249c33d59867a.png)
杨拯民是杨虎城将军的长子,1922年生人,他自幼跟随父亲生活,每天跟着部队将士一起出操,不但锻炼体魄,还加深了他的爱国情怀。1934年他进入其父创办的尧山中学读书,14岁时他随父亲到日本旅行,在那里他看到日本的先进技术而羡慕不已,同时也因为被歧视而感受到民族落后的痛楚,在那时他就产生了强烈的富国强民之心。
西安事变后,杨拯民在前辈的介绍下来到延河之滨进入抗大学习,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他全身心投入军事工作,在战场上与其他将士们一起冲锋陷阵。杨拯民曾勇敢地向组织上表达自己的看法,倡导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开展思政工作,能够看到他对公正与真理的执着追求,同时也看到他在政治上展现出的敏锐与果敢,为他后来的从政生涯奠定了扎实基础。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bcc766bf033979101c3dc0a3b4c51b0.png)
从1942年起,杨拯民的军事生涯一路高歌猛进,他先后担任了陕甘宁边区米脂县的统战部长和县委书记,肩负起地方统战与党建的重任,为巩固抗日民主根据地作出了积极贡献;随后他又被任命为一野骑六师副师长,他率领部队与其他部队将士在解放战争中创建奇功。解放前夕,杨拯民更是担起了关中军和大荔军分区司令员的要职,守护着一方安宁,为新中国的诞生保驾护航。
新中国成立后,西北野战军筹建空军时选调杨拯民担任参谋长,结果被他婉言谢绝,他决定投身于国家的经济建设之中,他主动选择前往条件艰苦的甘肃玉门工作。在玉门,杨拯民先后担任石油矿务局党委书记、局长,以及西北石油管理局副局长等职,他肩负起恢复和发展中国油矿生产的重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6a38b5ef998ad8a4a16fac4262e2290.png)
那时中国技术落后、条件艰苦,杨拯民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推动玉门油矿的快速发展,在他的领导下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玉门油矿的年产量从建国初期的十几万吨,飙升至1957年底的100万吨,实现了质的飞跃。这一成就不仅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也让杨拯民成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杰出奠基人之一,他的名字永远镌刻在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史上。
1958年,杨拯民调回家乡担任陕西省副省长,他在职期间经历了“大跃进”以及三年自然灾害,他面对这些挑战时严格按照中央制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努力恢复与发展陕西经济,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他的工作得到了陕西百姓的广泛称颂,之后他升任为陕西省委书记,陕西省在他的领导下,经济建设取得显著增长,他为新中国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68970e60b6669ac2da6a38d996ae657.png)
1963年,政绩突出的杨拯民被调到天津担任副市长。在改革开放时期,杨拯民先后担任建筑材料工业部副部长以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等职务。杨拯民在工作中始终严格要求自己,退居二线后仍然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1998年杨拯民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6岁,他的奉献精神和工作成果,永远铭刻在新中国建设的历史中。
杨虎城的儿子已经足够优秀,他的女儿杨拯坤也是位能力出众的女干部,她在抗战爆发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1年在组织的帮助下前往延安,那一年她17岁正式开启了革命生涯。新中国成立后,杨拯坤被调入中央宣传部,继续为国家的宣传事业贡献力量,她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始终保持对党的忠诚,她兢兢业业地工作,认真履行自身职责。进入70年代,杨拯坤先后担任中国国际旅行社北京分社和北京市纪委等重要职务,之后升任北京旅游局党委书记,成为正厅级干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f19fe2edbf822f0d66aa6335b8a9774.png)
1994年,杨拯坤因病逝世,在她的从政生涯中,她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宣传教育和旅游文化事业,她低调务实,从不以“杨虎城之女”自居,用行动诠释奉献精神,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