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任北京市长和山西省长,却因非典和矿难两度辞职,今现状怎样

幻露聊过 2024-09-25 06:02:44

2019年9月的一天,新疆南疆的天气依然如酷暑般炎热,广袤无垠的戈壁滩上荒无人烟,看不到一丝生机。

就在这时,深入戈壁腹地的公路上,一辆路虎牌的越野车疾驰而过,并在路边停了下来。一位戴着墨镜的中年男子打开车门走了出来,他身姿挺拔,面容冷峻,举手投足间尽显阳刚之气。

不过,称他为中年男子并不准确,因为从年龄上来讲的话,他已迈入了古稀之年。很难想象一个七十岁的老人,还能显得如此年轻而精气神十足。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老人就是因两度辞职的经历被世人熟知的孟学农。

在本世纪初的那几年,孟学农的名字经常见诸于媒体的新闻报道上。但自从第二次辞职以后,他就长期远离了公众的视线,渐渐地被这个时代所遗忘。

一提起孟学农,似乎总能唤醒人们对于非典和山西矿难的特殊记忆,正是这两起天灾人祸式的重大事件,让孟学农的仕途遭遇了滑铁卢,也让人们对这位总走背运的学者型官员印象深刻。

那么,孟学农究竟有着怎样特殊的人生经历?他两次辞职的背后有哪些隐情?他的晚年生活又过得如何呢?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这一年,孟学农出生于山东省蓬莱市的一个普通家庭,那个年代的人们崇尚向工人和农民学习,因此父母给了取了这样一个名字。

孟学农小时候就非常孝顺懂事,别的孩子都在玩耍的时候,他却默默地在家学习或者帮助父母干活,因为他知道父母养家糊口的不容易,希望为他们分担压力。

父母对孟学农也寄予了厚望,他们含辛茹苦地供养孟学农上学,就是希望他能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

孟学农知道父母的良苦用心,因此他学习非常地用功刻苦,成绩一直很优异。在报考大学的时候,孟学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工学专业,因为正像很多同龄人一样,他希望以后成为一名工学方面的专家,为祖国的工业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跨入大学校园后,孟学农继续埋头苦学,还曾在校学生会任职,他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为走上仕途打下了基础。本科毕业后,孟学农选择继续深造,最终取得了硕士学位。

在那个年代,大学生是稀缺人才,更何况还是硕士生,因此品学兼优的孟学农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大型国有企业——北京第二汽车制造厂工作,并担任厂团委书记。

在汽车制造厂工作期间,孟学农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他踏实苦干、敬业奉献的态度得到了厂领导的赏识,因此将他作为重点培养对象。

之后,组织上安排孟学农前往浙江挂职锻炼,他先后在浙江省委组织部和省委办公厅工作,能在这两个核心部门工作,代表了组织上对他的信任和器重。

而通过在浙江的工作经历,孟学农进一步开拓了视野,增长了阅历,逐渐成长为了一名优秀的青年后备干部。

回到北京后,孟学农一直在共青团系统工作,历任北京汽车工业公司团委副书记、书记,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

1986年,37岁的孟学农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他被提拔为北京市饭店联合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不久后又调任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

当时正处于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期,孟学农立足自身的岗位职能,推动了北京工商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为市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正是由于这段时期出色的工作业绩,六年以后,孟学农被任命为北京市副市长,正式跻身副省部级官员的行列,从此他进入了仕途发展的快车道。

此后的时间里,孟学农一步一个脚印,先后担任北京市委常委、市委副书记等职。2003年1月,当时只有54岁的孟学农当选为北京市市长,成为了主政一方的正省部级官员,可谓位高权重。

北京既是我国的首都,也是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在这样一个极其重要的地方担任主官,身上的担子和责任自然也很重大。孟学农心里很清楚这一点,上任伊始他就跑遍了北京的各大县区,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踌躇满志的他希望作出一番事业,不辜负组织和人民对他的厚望。

可以想象的是,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正值壮年的孟学农肯定会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因为他的起点高过了很多人。

但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伴随着一些意外和挫折,对于孟学农来说更是如此。出任北京市长仅三个月后,一场肆虐全国的“非典”疫情突然降临。

当时的医疗条件还没有现在发达,社会对于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也没有什么经验,再加上外来人口流动性大,北京一时间成为了“非典”病毒传播的重灾区。

凭着三十多年的从政经验,孟学农第一时间就作出了阻隔疫情发展的部署,但社会对于应急防疫的经验还很欠缺,一纸行政命令显然不能达到防控的效果,更需要医疗体系的支撑和民众的配合。

随着“非典”疫情的持续蔓延,孟学农虽竭尽所能但仍感觉力不从心,经过了深刻地自省和反思后,他认为自己身为市长,对不起广大北京市民,辜负了组织的信任和培养,应该承担防控不力的领导责任,决定提出引咎辞职的请求。

2003年4月,孟学农的辞职申请被批准,他也因此成为了历史上任职时间最短的北京市市长,孟学农这个名字从此也被全国人民所熟知。与此同时,孟学农辞职事件也标志着我国官员问责机制的完善。

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孟学农短暂地离开了人们的视线。他被任命为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级别上虽然仍为正部级待遇,但与北京市市长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不过,孟学农并没有因为这一次的重大挫折而心灰意冷,总结了经验教训之后,他开始收拾行囊,重新出发。

尽管新的工作岗位远不如之前那么耀眼,但孟学农清楚南水北调工程的重大意义,为此他多次深入到基层调研走访,参与制订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为推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作出了贡献。

正是看到了孟学农知错能改的良好品质,和踏实勤奋的工作作风,中央才决定重新起用他。党的十七大前夕,孟学农被任命为山西省委副书记、代省长。

2008年1月,孟学农在山西省十一届人大会议上正式当选为山西省省长,时隔五年之后再次走到了政坛前台,成为了主政一方的“封疆大吏”。

山西省境内煤炭资源丰富,大大小小的煤矿林立,如何治理煤矿的安全隐患,遏制矿难事故的发生,保护群众的生命安全,是历任主政官员面临的首要难题。

孟学农当然也很清楚这一点,“非典”的教训还历历在目,这一次他不能再重蹈覆辙了。所以刚一走马上任,他就轻车简从到基层开展调研,多次深入到煤矿一线检查安全生产情况,并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安全生产措施,强化安全隐患整改落实。

客观地说,孟学农的工作可谓尽心尽力,几乎到了事无巨细的程度,但他终究是人不是神,好比“非典”一样,很多意外是他控制不了的,更无法做到先知先觉。

命运就像在和孟学农开重复的玩笑,就在他就任山西省长仅几个月后,又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击碎了他的宏图壮志。

当时,山西省襄汾县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尾矿溃坝事故,共造成了两百余人遇难。在中央三令五申强调安全生产的情况下,竟然还发生如此严重的矿难事故,身为省长的孟学农自然是难辞其咎,为此他夜不能寐,寝食难安,甚至流下了男儿泪。

在严肃处理了事故的责任人后,孟学农再次提交了辞职申请,这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决定。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抓好人命关天的安全工作,辜负了中央的重托,对不住三晋大地的老百姓,内心无比煎熬和自责,所以只有引咎辞职。

中央批准了孟学农的辞职申请,此后他先后在中直机关工委和全国政协任职,实际上已经远离了一线领导岗位。

两度辞职的特殊经历,让孟学农的仕途之路多了一份悲情色彩,当然也有一些壮志难酬的遗憾。

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标志着党和国家对官员的问责力度正逐步加大,从政的风险也越来越高,“太平官”已经没有生存的空间了。对于老百姓来说,这显然是一件好事,因为只有恪尽职守,心怀敬畏,官员才能真正地造福一方。

另一方面,孟学农两度引咎辞职,至少说明了他懂得自我反省,敢于承担责任,比起那些犯了大错还赖在官位上,不处理就不下来的人,不知道要强了多少倍。

而且孟学农在任期间,工作方面一直务实亲民,为官正直清廉,性格平易近人,群众的口碑也很不错,曾有人评价他身上有古代士大夫的风度。所以每当人们提起他时,总会带有一种同情或者惋惜。

2009年,已辞职一年之久的孟学农,因为怒怼河南某地官员的作风问题,再次吸引了舆论的关注。他为此还赋诗一首,表达自己的一腔赤子之心,诗的题目为《心在哪里安放》,内容节选如下:

我多想多想,让干涸土地得到灌溉,淙淙之水在贫瘠的高原上流淌,泥土的芬芳、晨曦的阳光,绿色的情景成为并不苛求的向往。

我多想多想,让鬓角斑白的老人,该吃饭吃饭,该上炕上炕,手中有余钱,家里有口粮。

我多想多想,手拿把攥着命运的人们,事该干,福该享,冲就冲,浪就浪,舞就舞,唱就唱,五千年文明史再不让我们悲怆。

抒情般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染力,完全是一种真情流露。既体现了孟学农作为学者型官员的儒雅气质,更表达了他对人间疾苦的关切,和对老百姓的深情厚意。

算起来,孟学农如今已经迈入古稀之年,这位曾令人印象深刻的官员,已经退隐了很长时间,他的现状又是怎样的呢?

退休以后,孟学农回归了普通人的身份,过着淡泊平静的生活。在他看来,无论曾经多么位高权重,退休了就是人民群众的一员。为此他崇尚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他住的是普通公寓,平时经常在菜市场和公园里转悠,因为他觉得这些地方的烟火气息最为浓厚,自己必须要接地气。

与此同时,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孟学农的心态也变得更加豁达和坦然,他似乎看淡了世间的万物,不再计较功名利禄,也不再纠结过往的得失成败,只要做到心底坦荡和问心无愧就行了。

在很多人看来,孟学农享受优越的退休待遇,退休后肯定会像很多老干部那样养花钓鱼,安逸地度过自己的晚年生活。

但孟学农却没有这么做,他和很多年轻人一样,把登山、探险等户外运动当成了主要的业余爱好。

远离了官场喧嚣,一方面让他卸下了压力和烦恼,另一方面也让他得以回归本真,能够追逐内心真实的声音,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呢?

北京周边大大小小的景点,都留下了孟学农的足迹,曾有游客在攀爬野长城时偶遇孟学农,他穿着一身运动装,显得活力十足,微笑着接受合影,没有一点架子。

2019年9月,孟学农正好年满七十周岁,对很多人而言,这个年纪正是在家含饴弄孙、安享晚年的时候,但孟学农却约上了三五好友,来了一场自驾游。

这可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自驾游,孟学农和朋友驱车长途跋涉,一路风餐露宿,从北京一直到达了新疆,途径了好几个省份,沿途穿越了自然条件恶劣的戈壁和沙漠,总行程长达12000公里。

在这场挑战自我极限的旅行探险中,孟学农时不时地驻足停留,在广阔的天地之间拍照留念,镜头中的他容光焕发,身材和精神状态保持得相当不错,完全不像一个已经70岁的老人,也和原先不苟言笑、正襟危坐的官员脸孔判若两人。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的这两句诗词或许最能表达孟学农当时的真实心境。

用孟学农自己的话说就是:

“这次自驾行是一种闯荡,就是对岁月与生命的搏斗、思考;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壮丽的追随。寻觅身体中的那个极限,以及暮年不愿服输的心态。”

两次辞职的经历,让孟学农的人生看起来不是那么地成功。很多人都说,如果不是时运不济,他肯定会在仕途的道路上写下更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塞翁失马,焉知祸福。人生的得失往往在一线之间,有时也会相互转化。经历了这些挫折后,反而让孟学农开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顿悟了得失的哲学,让自己的人生焕发了全新的生机。

孟学农曾经有很多个头衔,但退休后,他只愿让别人称呼他为“老孟”,因为他本就是布衣出身,如今也是一介平民。平平淡淡地活着,做自己想做的事,他已经感到非常地知足。

经常有人这样问老孟:你对自己的人生经历感到唏嘘和遗憾吗?

饱经沧桑的老孟往往会这样回答:

“我没有感到什么唏嘘。我说过一句话,岁月是美好的,但是经历更美好。人不在于活多大年纪,但是有很多经历,也是丰富多彩的。也有人说我受挫折什么的,我没感到我受什么挫折。

为什么呢?我给他们举例子,遇见阻力的水流会激起更大的浪花,有时候这个浪花更美丽,更好看。”

这些话语何其地坦荡,何其地坦然。

心底无私天地宽,只能说老孟还是那个老孟,一直没有变过。

0 阅读:0

幻露聊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