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一封来自遥远东方的加急电报送达到了位于首都柏林的德国外交部。
敬爱的元首:日本人在南京正在疯狂地屠杀平民!请求您立即干预......
这封电报来自于约翰·拉贝,他是一位德国驻南京的商人,同时也是德国纳粹南京分部的副部长。
此时,他正位于南京小桃园10号的独立洋房中,焦急地等待着柏林的回信。
在他的书桌上,堆满了日军实施暴行照片:
街头横陈的尸体、被焚烧的房屋、哭喊着的幼童、被凌辱的妇女...
这些照片张张触目惊心,记录着南京城宛如地狱般的景象。
“一定会有回复的!德国和日本虽是盟友,但不应该对这种反人类的暴行视而不见......”
拉贝喃喃自语,窗外隐约传来的枪声和哭喊声让他坐立不安。
等待的时间比他想象中要漫长得多。
每一秒的流逝,都有无数个鲜活的生命在他的眼前消逝……
元首希特勒会如何回复?他肯不肯向日本人干预?
谁能拯救屋外数十万无辜的中国平民?他们的命运又将如何?
在血淋淋的罪恶和人性良知面前,自己又该做出怎样的抉择?
我是阅然文创,专注分享那些深藏在浩瀚历史当中的尘封往事。
拉贝的庭院:人间地狱之中的“希望之墙”
拉贝迅速从书房走出,跨越庭院。
此时,日本人的枪声、狞笑声和中国人无助的哭喊声,纷纷向他脑中涌入。
刚走到巷口,一封来自柏林的电报就被助手送到他手中:
必须立即停止一切干预行为。日本是帝国重要盟友,不容有任何损害同盟关系的举动。违者后果自负!
拉贝看到电报中的内容,几乎窒息:希特勒还是选择了袖手旁观!
拉贝停下了脚步,努力地调整呼吸,下意识地理了理自己胸口的徽章。
转过巷角,他看到三名日本士兵正用刺刀捅着中国平民取乐。
一地的鲜血,和日本兵近乎于变态般的笑声。
日本兵一愣,闻声看向突然出现的拉贝,搞不明白这里怎么会有西方人。
当他们注意到这拉贝胸前的纳粹党徽时,凶恶的表情才稍稍收敛。
很显然,拉贝的阻拦让日本人感到十分地恼怒。但是碍于他的身份,日本人并没有说什么。
他们悻悻而去,显得意犹未尽。
这样禽兽般的暴行,在日本兵的眼中,不过是一场游戏。
他们懒得和拉贝废话。眼前的南京城,有太多的地方可以发泄他们的兽欲……
拉贝怀着忐忑的心情看着这群日本兵在眼前消失。
一阵无力感涌上他的心头:
是啊,南京太大了!有太多太多的地方都让他无能为力……
将难民安全送回小桃园后,拉贝在日记中写道:
今天又是惊魂一日。
柏林的警告让我倍感压力,但当我看到那些绝望的眼神,就明白自己别无选择。
不知道这些难民还能在小桃园躲藏多久......
国际安全区:地狱中生的希望
拉贝人在南京组建了国际安全区。
但这并没有阻碍南京城的局面进一步恶化,情况变得越来越艰难。
11月22日,拉贝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今天,我们正式成立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
除了我之外,还有金陵大学的贝德士(Bates)教授、魏特琳(Minnie Vautrin)女士等二十多位国际友人。
我们决定在南京城内划出一片区域,作为平民安全区。
我们选定了以中山路为界的3.86平方公里区域。
这里有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金陵大学、美国大使馆等建筑。
国际安全区的建立,犹如在南京城这座地狱里立起了一座希望的灯塔,照耀着中国平民活下去的希望。
虽然,拉贝自己很清楚,国际安全区对于整个南京来说,就是杯水车薪……
接过魏特琳递过来柏林,拉贝的眉头又一次皱起:
元首针对你在南京的行为极为不满。
妄图继续包庇中国平民将被视为叛国行为。
命令您立即解散所谓的安全区。
拉贝将电报揉成一团,扔进了壁炉。
在这一夜,拉贝巡视完最后一个难民收容点,在日记中写道:
今天又有三百多人加入我们。
其中有位母亲,抱着刚出生三天的婴儿。
这个小生命会有什么样的未来?但至少今晚,他们是安全的......
然而,安全区的难民数还在增多……
拉贝日记:与死神与恶魔搏斗的艰难记忆
国际安全区建立后,拉贝等人每天都忙着安置南京难民。
在他的日记中,每天都是奔波忙碌的情景:
12月15日:
今天统计了安全区的人数,已经超过了25万。
我们将难民分散安置在25个收容所中。
我的住所小桃园10号收容了近650人,院子里搭满了帐篷,地下室也挤满了人。
12月18日:
食物供应是最大的问题。
今天我们分发每人每天250克大米,适量盐和酱油,能找到的所有蔬菜。
但这远远不够。
我不得不动用个人积蓄,让人去黑市购买粮食……
12月23日:
建立了严格的登记制度。
每个难民都有编号,按照家庭分组。
设立了医疗站、粥棚和临时厕所。
但是卫生条件仍然令人担忧,已经出现了多起痢疾病例。
12月24日:
贝德士教授带来了一批医疗用品。
德国红十字会的夏普医生正在组织流动医疗队。
我们商定轮流在安全区巡视,确保日军不会闯入。
12月26日:
今天看到一个令人心碎的场景。
一位母亲抱着她的婴儿,在粥棚前排了整整四个小时的队。
孩子已经三天没有喝到奶水,一直在啼哭。
12月27日:
今天用了一个小计谋。
当日军试图闯入时,我让所有难民都躲进地下室,然后在院子里布置了一些德国国旗和纳粹标志。
这个方法暂时有效。
然而,进入到一月份,疾病、粮食、药品、住处并不是国际安全区的最大困扰。
来自于日本人的骚扰,才是拉贝最大的梦魇……
一月份的某一天,日本兵强硬要求进入安全区。
当拉贝走到安全的大门时,一队荷枪实弹的日本兵正在门外列队等着他。
“我们怀疑你的安全区内私藏中国军人!”日本军官恶狠狠地对他说道。
“这里是……”拉贝刻意地摆弄了一下胸前的徽章,希望能让眼前的日本人顾忌自己的身份。
“这个,你仔细看看!”日本军官根本没吃拉贝这一套,将一份电报甩到了他的脸上。
见到电报是德文时,拉贝心中一惊,电报果然来自柏林:
获悉您窝藏中国军人,此乃严重叛国行为。
若不立即停止,将采取最严厉措施。
拉贝深吸一口气,自己的国家铁了心要和日本人站在一起,自己的把戏也被日本人拆穿了!
拉贝进退两难,他再也没理由阻拦这群日本兵了。
这时,他注意到这个军官领口的徽章,灵机一动。
拉贝突然提出的问题,日本人显然没有料到。
在接下来的谈话中,拉贝巧妙地转移了话题,直到天色渐暗,搜查也不了了之。
当晚,拉贝在日记中写道:
今天又是惊心动魄的一天。
那些藏在地下室的人,每一个都悬着一条命。
柏林的威胁越来越严重,但我已经不在乎了……
无奈的离别:祖国与人性的艰难抉择
二月初,国际安全区的粮食危机达到顶点。
这天清晨,拉贝正在清点最后的粮食储备,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骚动。
一群难民簇拥着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走来。
就在这时,一份来自柏林的加急电报送达:
这是最后警告。
若继续包庇敌对分子,将立即撤销您的国籍身份,以叛国罪论处。
限24小时内解散安全区。
拉贝看了看窗外惊恐的难民,又看看电报。
他拿起笔写下这样的回复:
本人约翰·拉贝,愿以国籍担保:安全区内绝无军人藏匿。
恳请给予七日宽限,让我安置好这些平民......
是的,拉贝撒了谎,他不仅收留了中国士兵,还帮着他们换成了平民的身份。
拉贝知道,只要这群中国伤兵出现在南京的街道上,迎接他们的是被死亡还恐惧的折磨。
当夜,他颤抖着写下日记:
我知道自己在撒谎。
但比起国籍,二十五万条人命更重要。
那个从集中营逃出来的老人,他的叙述让我彻夜难眠。
这些罪行,总有一天要接受审判......
1938年2月,德国西门子公司的最后通牒送达小桃园:
拉贝必须立即启程回德国,否则将被开除!
拉贝站在书房里,看着桌上堆积如山的文件:
六大本日记、数百张照片、难民名单、死亡统计......
这些都是日军在南京犯下罪行的铁证。
2月23日的清晨,当拉贝即将离去的消息传开,小桃园内的所有难民自发聚集在一起。
没有人说话,空气中弥漫着悲伤的气息。
一位老妇人颤巍巍地走上前,将一个包裹塞给拉贝。
里面是一件手工缝制的棉袄。
没有人责怪拉贝会在此时离去,因为他已经为中国人做得够多了!
没有继续留在南京,没有救下更多的中国平民,并不是拉贝的无能。
是日本人的无边罪恶,根本是拉贝等人所无法弥补的!
拉贝在南京写下的最后一页日记:
我必须要离开了。
但我向上帝发誓,这些真相终将大白于天下。
拉贝离开了南京,但是日本人的罪恶仍在继续……
这场在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大屠杀,残暴的日本人总共残害了30万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
有人说,这个数字并不准确,实际的数字甚至在50万人以上……
拉贝悲歌:来自祖国的迫害
拉贝离开了南京,回到了柏林。但罪恶并没有因为他离开了南京而终止。
在柏林,他被盖世太保关进了审讯室。
连续三天的审讯中,拉贝始终保持沉默。
他们不知道的是,最重要的证据早已通过秘密渠道转移。
每当审讯官拍桌怒吼,他的脑海中就会浮现那些难民绝望的眼神。
但恶毒的折磨接踵而至。
西门子公司将他降职,断绝收入。
纳粹党将他除名。曾经用来保护难民的党徽,现在却成了他的罪证。
1945年,德国战败。
拉贝的处境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艰难。
作为前纳粹党员,他被盟军拘留审查。
一家人被赶出住所,只能靠煮白菜汤维生。
曙光总会降临,但对拉贝而言,一切都显得太晚……
1946年,东京。
战争法庭上,检察官打开一个破旧的笔记本:
法庭鸦雀无声。
一页页触目惊心的记录,配合着他冒死拍摄的照片,成为了最强有力的控诉。
几名日本被告低下了头。
这些证据最终帮助法庭认定:
南京大屠杀是二战中最严重的战争罪行之一
日军在南京系统性地实施了暴行
军事长官需要为此负全责
这是一场有预谋的种族屠杀
然而,拉贝没能等到这一天。
1950年1月,他在柏林郊区的一间小阁楼中去世……
今天,当你走进南京的拉贝纪念馆,依然能看到那本装订破旧的日记。
它不仅是一份历史档案,更是人性光辉的见证。
有人说,约翰·拉贝是“东方的辛德勒”,但是我认为他比辛德勒做得更多。
每年十二月,总会有人带着白色菊花来到这里。
他们中有当年难民的后代,也有新一代的年轻人。
他们在这位德国商人的画像前驻足,缅怀那个在至暗时刻为南京带来希望的人。
2020年,来自中国南京、浙江的一批指定药品、防护服、口罩等物资紧急抵达德国,被转送到了海德堡市一位名叫托马斯·拉贝的医生及其所在医院。
托马斯·拉贝,约翰·拉贝的后人。
当德国的新冠疫面临严峻时刻之时,托马斯·拉贝向中国发出了消息。
正如当年约翰·拉贝在南京向祖国求助。
大量的救援物资回应了托马斯·拉贝,中国人选择了不一样的方式回应他。
在这些疫情救援物资上,印着一句德国谚语: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
飞龙在天
如果有 就不会屠杀犹太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