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龙华
12月20日上午,走进武汉硚口区韩家墩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超过5000平方米的医疗空间敞亮舒适,候诊区的就诊居民接连不断。
8年时间,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就诊患者寥寥可数,到年均111.7万人次的门诊量,从“看病即开药”的社区“药房”,到拥有省级基层重点专科,武汉市硚口区社区医疗服务已成为众多辖区居民看病的首选。对此,硚口区卫生健康局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表示,提升自身医疗服务水平,为社区居民量体裁“医”,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实现“病有所医”。
武汉硚口区韩家墩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上门为居民服务。(湖北日报通讯员 汪常青 摄,下同)
“智慧”化解医患供需之结
一对年轻的父母带着8岁的儿子明明前来就诊。孩子近期反复发热、咳嗽。韩家墩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李洪刚接诊后,迅速安排小明进行肺部CT检查。不到一分钟,医疗影像AI系统就给出辅助诊断结果,提示存在肺炎的可能。5分钟后,李洪刚的电脑上也收到了明明的CT影像。李洪刚确诊孩子为肺炎后,迅速与明明父母沟通,安排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不到半小时,儿子的病就看完了。社区医院省时省心,家庭医生确实管用。”明明的妈妈临走时留下的一句话,让李洪刚露出了笑容。
谁曾想到,几年前的情景却大相径庭。
“那时,由于中心放射诊断专业技术人员短缺,从检查到诊断结果回传短则几个小时,长则需要等到第二天。”李洪刚为此没少听到居民的“抱怨”。
“来社区医院检查,也要等待、排队,签约家庭医生有什么用?还不如去大医院!”话语虽直,但背后的道理不难让人理解。
“事实上,在基层,诊疗和公共卫生同等重要,只有诊疗跟得上,才能对接社区居民的需求,提供医防融合、综合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现在社区医疗硬件设备提升很快,急救床、心电监护、除颤仪等设备设施俱全;体检中心可完成彩超、CT、心电图等全套体检,但为什么大家还是不愿来,关键是缺人才‘软件’。基层医疗机构首诊‘腰板’不硬,百姓在家门口看不了病,只能拥向大医院。现有客观条件下,可以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快速弥补短板,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区卫健局负责人在对国内部分省市社区医疗调研后,很快理顺了其间的逻辑关系,找准突破方向。
政策指向迅速作出反应。在短短两年内,硚口引入第三方建设的人工智能基层影像云平台投入使用,提供区域内影像检查质控、互联互通、结果互认解决方案;采购可穿戴式血压监测等智能化设备,向社区居民发放,实名制绑定,让测量血压数值实时上传,家庭医生随时监测。激励政策、资金投入,所有新政指向同一个主题: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软硬件跨入临床,改善群众就医体验、服务公卫需求。
很快,在大街小巷里,家庭医生随时回应居民需求,涌现出一个个感人故事:
古田街社区老人兰奶奶突发高血压,佩戴的智能血压仪发出预警,家庭医生叶华文连夜赶来,化险为夷;韩家墩街家庭医生魏蕾借助“AI辅助诊断系统”,发现简易社区居民余奶奶为早期肺癌,将其及时转诊上级医院完成手术。
硚口区荣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团队与居民签约。
跨越医养融合沟壑
“5+2,白+黑,全天候呵护您的健康。”家庭医生对社区居民签约服务时常说的这句话,传导的是一个庞大保障体系的守护,是对尊重生命的践诺。
一切的变化让74岁的老人李汉东感到“幸福来得太突然”。此前,一直为医和食担心的他,现在心里感到格外踏实。只需长按一下手表上的按键,设在六角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居家养老平台就会快速响应。一口气解决了两个“心腹大患”,李汉东感到生活又充满阳光。
一直以来,国家都在提倡医养融合,但现实却存在一道鸿沟。医由卫生机构负责,而养的职能则在民政部门,这就带来一个问题:需要打破部门壁垒,让医养真正融到一起。
2021年4月,硚口区卫健局与民政局联合,帮助六角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拿到“医养结合”牌照,探索运行武汉第一家获此资格的政府举办公益性医疗机构。不久,该中心与有关企业签订协议,携手打造“区域互联网+医养结合服务生态圈管理模式”,为辖区内的居民提供周期性的医疗、康复、护理、助洁、助餐和心理慰藉等六位一体服务。
找出痛点、研发破题、迅速实施,许多关乎社区老人生活细节的暖心之举铺陈开来。烟感、燃气探测、水渍报警、红外人体感应等居家安全监测终端与系统平台互动,24小时看护,一经触发,家庭医生会立即上门干预。
这些变被动为主动的医养结合方式,也倒逼着传统的医疗模式改变。
以往,家庭医生给老人上门量血压,时间不定,不利于精准掌握老人的身体状况。现在,家庭医生借助双向智能管理、提醒功能,实现监测体征数据实时上传,可连续动态科学管理,在线上把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起来。目前,已有5000多位老人置身这一智慧居家医养融合的新场景中。为解开老人们的心结,作为硚口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六角亭街家庭医生们又开始面对重点人群推出心理签约服务试点工作。
“医养融合既是一个老命题,也是一个新课题。”硚口区卫健局相关负责人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有着连绵不断的新起点。
六角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老年居民进行康复治疗。
牵手激活造血功能
12月20日,古田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叶华文到古二社区为居民巡诊。家住飞帆小区的程奶奶说,近段时间自己血压总是忽高忽低。
“这是餐后低血压症。”叶华文说,自己过去也只在医学教科书上见过,跟着下沉社区的同济医院教授张存泰学习后,发现张教授接诊血压忽高忽低的病人就会考虑“餐后低血压症”。“这一下子打开了我的诊疗思维,能迅速找到症结所在。”叶华文说。
2019年2月,硚口区古田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同济医院合作成立“同济医院老年病专家工作室”。由同济医院教授张存泰牵头,带领专业团队定期开展坐诊、带教、教学查房。同时,古田社区家庭医生们可免费到同济医院进行脱产临床进修,双方共同开展健康管理课题研究。5年来,张存泰教授团队成为家庭医生们处置疑难病症时的坚强后盾。
家庭医生最需要提升什么?发现疾病苗头、预防疾病方法的能力。社区居民需求什么?家门口看好病的优质医疗资源。
“利用辖区医疗资源丰富的优势,让家门口的大医院专家沉到社区,这是为社区医疗造血的路径。”8年前起,在硚口区卫健局指导下,硚口区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与同济医院、省第三人民医院、武汉市第一医院、武汉市第四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等签订医联体协议,在医联体内建立专家工作室的合作模式,探索“一中心一特色”布局。
目前,硚口区成立了“同济医院老年病专家工作室”等13个专家工作室,16位博导、91位博士下沉社区。大医院名医每周出现在社区诊所,家庭医生帮助居民优先预约名医专家号、绿色转诊,已成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