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说: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心灵,则是一切。如果我们不去修心,我们永远无法成为我们想成为的人。
陶行知先生说:
“大雨过后,有两种人:一种人抬头看天,看到的是蔚蓝与美丽;一种人低头看地,看到的是淤泥与绝望。”
大雨之前,大雨期间,都是一种难得的可以借来修心的机遇和环境。
修心有效与否,在于大雨之后,你是看到了蔚蓝的天,还是只看到了布满淤泥的地。
修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古人常说:定能生静,静能生慧。
一个人内心平静,不轻易被搅乱,才能生出智慧。
心若无法安定,遇事总是容易乱了方寸,往往很难成事。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有两个儿子,一个王徽之,一个王献之。
有一天俩人在同一间屋子里练字,屋顶突然着火。
王徽之仓皇逃出去避火,鞋子都跑丢了。
反而是较小的王献之神色如常,召唤仆人互相搀扶着出去,然后镇定救火。
当时人都夸赞王献之能担当大事。
后来,果真如此,王献之不仅一路做到中书令,书法成就也远超哥哥。
《淮南子》里讲:心治则百节皆安,心扰则百节皆乱。
你把心定住了,那么一切都能定住,如果心乱了,一切就都乱了。
一定可以制百动。
临事的时候,内心安定不慌乱,才能更好地应对人生的变故。
修一颗熬得住的心
生活从来不会一帆风顺,每个人都会经历一段难熬的岁月,需要自己一个人走完那一段艰难的时刻。
在那段日子里,你的内心可能一直都是晦暗的,充满了辛酸和痛苦。
但是,不管如何,你还是要坚持,还是要告诉自己要熬下来。
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这样写道:
“苦难是什么?苦难应该是土壤。
只要你愿意把内心所有的隐忍种在这个土壤里面,很有可能会开出你想象不到、灿烂的花朵。”
要知道,没有任何人的成功背后是轻轻松松的,都是有一段令人倍感煎熬的过程。
《格言联璧》里有一段话颇为精辟: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
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
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历经艰难困苦,方能玉汝于成。
打造一颗顽强的、熬得住一切苦难的心,才能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将人生风景开始延伸到美好而辽阔的远方。
周国平说:
“面对人生低谷或逆境时,不仅考验我们的勇气和毅力,更考验我们的内心。”
修炼好心态,坦然地接受人生当中的起起伏伏、沉沉浮浮,才能在顺境时从容,逆境时淡定。
修炼一颗富有生命力的内心,才能在人生路程里逢山开路,苦尽甜来。
《菜根谭》里有一句话:
“众人以顺境为乐,而君子之乐自逆境中来。”
其实,真正强大且自信的人,他们哪有什么人生低谷,因为这些人总能从最低的境遇里,修出最高的境界,活出人生当中的精彩与灿烂,拥有高级的人生。
修顺境逆境之心
看过《菜根谭》里一句话:“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处顺境中,眼前尽兵刃戈矛,销膏靡骨而不知。”
身处逆境时,就如同全身扎着针、涂着药,会不自觉地磨练意志和品行;处在平顺优渥的环境中,其实就如被各种兵器所包围,会在不知不觉间,耗损身体、消磨意志。
细想还真是如此。
逆境,相对于顺境来说,往往更容易奋发图强。因为周围的困顿,就好像是荆棘丛,让身在其中的人,无时无刻都想着逃离与解脱。由此,必会设法转圜,以求脱困。
而顺境,则如云锦被、温柔乡,最易让人醺醺然,忘记了潜在风险;乐陶陶,丧失斗志。
其实,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需要保持清醒,修行不止。
在顺境中主动磨砺,修炼自己的傍身技能,正是一种必要的修行。而逆境不妥协、客观冷静,也是对心志的坚守和提升。
人生是一场旅行。有笑有泪,有悲有喜。是一场生命的体验,也是一个修行的过程。
就如同一片茶,不光是有生长、采摘,还有炒制和晾晒;更要经过沸水的冲泡,个中滋味,才能丝丝弥漫,沁香满口。
生命又何尝不是如此。
经历过磨砺和拣选,才能剥落粗粝,留下细致和精华;不断主动修行,才能去伪存真、日臻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