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抱怨说,孩子更喜欢与手机玩耍,不愿意与他们一起玩耍,甚至不愿意与他们多交流。家长或许应该思考一下,为什么孩子不愿意与他们一起玩耍?是不是因为家长不具备与手机一样的趣味和有趣性?孩子可以从手机中获得快乐,但他们能从家长身上获得更大的快乐吗?
有些家长明明知道对孩子说某些话会让他们不高兴,却总是刻意触碰孩子的逆反心理。比如,在孩子考试得了满分和考试得了低分时,家长对待孩子完全不同。当孩子考得好时,家长兴高采烈,到处炫耀,而当孩子考得不好时,家长表情严肃,批评责备。孩子会如何思考呢?他们可能会想:“爸爸妈妈真的爱我吗?为什么分数不同,态度也不同?原来他们爱的是分数,而不是我。”这样的情况下,孩子能快乐吗?
快乐本来是一件无需驱动的事情。所谓无需驱动,就是指不需要任何外部或内部的力量来推动。与其他事情不同,例如进食,当我们感到饥饿或身体不适时,我们会被生理需要驱使进食。上学读书也是如此,有时我们可能心情不好,但还是得去上学,这是外部力量的驱动。然而,快乐并不需要这样的驱动力。生命本身就应该在快乐中度过。此外,家长的观念也需要更新,不能总是灌输一些用痛苦换取快乐的故事。
当然,并不是说现在的孩子就不需要吃苦了。适度的逆境是必要的,问题在于有些痛苦是多余的,有些焦虑明显是家长额外添加的。乐活原则的核心是鼓励孩子过快乐的生活,不剥夺他们应有的快乐,让孩子们感受到人生的美好和价值。
快乐,是孩子们天生的权利,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尊重并满足他们的快乐需求,让他们在快乐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