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家教?父母的润物细无声用自己的生命滋养儿女的情怀,父母默默无语苦干奋斗,耳濡目染感召了儿女

建安视觉 2024-04-11 10:06:17

父母性格化文化传流探究之一:浅谈家庭教育文化之影响

人,我活到了近古稀之年,才渐悟出老人古语:啥大人啥孩子。若儿女成长期无缘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和正向的社会教育,那么,儿女就是父母的“复制品”,从生活习性到性格、思想品格,处事方式,为人之道,惊人的相似。除非相处环境有外来介入,可能会岀现微弱的质变与一定的量变。总之,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这还用你赘述吗?莫慌,先探讨一下其意义,你会觉知父母的成长关乎儿女的人生质量。

那么,想让孩子好,是光教育孩子,还是先让父母成长呢?

现在社会越来越好,家的物质条件也越来越好,可孩子却越来越“差”。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这不大要紧,因为爸爸妈妈惜怜孩子自己挑,爷爷奶奶、姥爷姥姥隔代亲能替他提篮;家常便饭不能吃,特别是菜类,白开水不喝,这也不大要紧,因为汉堡包、麦当劳、绿茶口感好;“老祖宗的养生之道丢了,文明价值“西洋化了”,小米汤、饼、馍、面条不吃了,这还不大要紧,因为一个微信点外卖,马上送上楼,多便捷;生活怕日常,文化课怕作业,老师管布置,家长管督促、一题题对答案,孩子遇难就退却,家长管解决,“鞭打”就跳楼,虽有大碍也不大要紧,多见就不怪,频频屡屡,苦了东家,西家也好不了多少;老师无奈告家长,家长软硬兼施也难奏效,老师怪家长,家长怨孩子,终于要败家,社会要不安。“四个不大要紧”叠加累计,量变到质变,可就太要紧了!

父母的“作派”如影随形。我儿时记忆,第一感觉是“饥饿”,第二感觉是要“自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国之初,自然环境与国际环境双恶劣,全社会都在饥荒中奋斗,儿时的我,从感觉中“立志”,“红薯面窝头不搅糠”就是人生伟大的目标。父亲终年在外,用小车先推岀了小南海水库大坝,又推岀了彰武水库大坝,他从分配的窝窝头中每天勒紧裤腰带省岀一、两个来,接济在家的我们母子女四人,当时虽无深邃思考却有刻骨铭心的记忆;母亲从“集体”的大伙房内打回稀饭再加半桶开水,全家人“稀汤灌大肚”,领回的两个窝窝头先尽我吃“饱”。

父母的大爱暖我大志报恩家国,饥饿的激励我终身不知疲倦。什么是家教?父母的润物细无声用自己的生命滋养儿女的情怀,父母默默无语苦干奋斗的精神,耳濡目染感召了儿女的斗志;心中有父母,心是热的,情是浓的,劲儿是足的。我的人生经历:饥饿中的小学,文革中的中学,改革开放后的专科、本科,中年时期的研究生,一步一个脚印,抓铁有痕,掷地有声。高中毕业后的农业技术员,拖拉机扶犁手,队办、民办教师一一省级示范性高中校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与中学高级教师,专业型人才……是谁教育岀来的?党的恩赐,国家的关怀,学校的培养,父母伟岸精神的激励。

品格中的复合因子,饱含了父母的多重影响。父亲从旧社会生长岀来的,在三座大山的压榨之下,谨言慎行,把握底线,安全人生。后半生一直是生产队干部,清白生涯,从“四清运动”到文革的“过滤”,历史上无污点一一我不光是“万人”大校校长,还负责建了三所学校,而安全着陆。父亲的影响是巨大的。

由此可见,我的“苦”与大志都来自于环境;我的底线的坚守,则是父亲的“传染”。

父亲的特性的爱是无私的,也是无声的,但对我的影响是有形的。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形成了我性格的主流。

父亲在特殊的社会环境的“逼迫”下,形成了精打细算,以精明之性抗争恶劣环境,对我影响颇深。生活中取暖、做饭需要用煤,各家各户都要到煤窑去买煤,工具是人力小推车,下半夜先吃饭,后起身上路,走了四、五里路,就要“方便”,然后在粪便上插上一支花材棍儿,推煤回来再路过此地,粪便已经冻成一块,拾起来带回家上地肥田一一此故事让我“模仿”了一辈子。废纸不丟弃,仅能写字的一张纸条都要保管备用,一个铁钉、一条线绳,路必拾遗。……那你说,家父这点点滴滴是不是会影响到子女终生?

父亲的憨厚、甘愿吃亏而求“和”,对我在利益方面,处理与同事关系时,总是“高”人一筹。我奶奶是“填补房”来到我家的,前房有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后生了我父与两个姑姑。这样前后就是姊妹七个。在我的记忆中,弟兄姊妹们是没有“同父异母”之分的。但也有“前后之别”的。为了每门脚下不绝后,让我父过继岀门,因为他排行老三,这无可厚非。但“责任”分配不合理是:带走我奶奶养老,还有更苛刻的是,他奶奶的养老,还得分担三分之一。我父都默默无声接受了。在当时社会环境中,一般说来,都是打架生气打官司反目成仇的事。此品此格,也影响了我的终身大局。从公说,人生最辉煌时,我作为校长,三个校区、七百教师、一万一千学生都替政府抗了下来,当然也是全体成员与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从私说,让了一次高级教师与“特级教师”指标,到嘴的“肥肉”却让给了同事。利益上的失去,却赢得了事业上的辉煌,成就了我的人生。

当然,父亲也有人性脆弱之处,群体性饥饿时,父亲随同他人深夜去集体地里偷挖小菜根充饥;工地集体伙食分配给自己的“窝窝头”舍不得吃,没有回归到大食堂里,而捎回来让家人吃。我很理解“饥饿生盗贼”,小时候也有过钻到集体地里偷玉米棒吃一一这就是父辈们的消极影响,但当“为人师表”之后,形象就“光辉”了。

总之,父辈的影响是深刻的,也是深远的,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河南安阳王瑞喜)2024年4月10日

0 阅读:1

建安视觉

简介:热爱生活,独立摄影:关注民生,记录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