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各界追悼总司令母亲,一篇祭文寄哀思:毛主席:题写20字挽联

峥嵘的岁月歌 2025-01-05 18:10:20

1944年春天的延安,杨家岭大礼堂庄严肃穆。一场特殊的追悼会正在这里举行,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唯一一次为党的主要领导人的母亲举行的公祭活动。松柏枝扎制的五角星高悬于礼堂门坊,"朱母钟太夫人追悼会"的横幅在微风中轻轻摆动。毛主席亲笔题写的挽联格外引人注目:"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延安各界代表1000多人齐聚一堂,向这位伟大的母亲致以最后的敬意。为什么一位普通农家妇女的追悼会,会受到如此崇高的礼遇?这背后又有着怎样感人至深的故事?

一、母亲的一生

在四川仪陇县马鞍场,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里,住着一位勤劳朴实的农妇。这便是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当地人都亲切地称她为"朱婆婆"。

谁能想到,这位每天起早贪黑、操持家务的农村妇女,会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母亲?

钟太夫人出生在四川仪陇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那时的马鞍场,一年四季都弥漫着浓重的硝烟味。土匪横行,官府苛捐杂税,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苦不堪言。

十六岁那年,钟太夫人嫁给了朱家。朱家虽然也是农民,但在当地还算殷实。可好景不长,朱家的光景渐渐败落了下来。婆婆早逝,公公体弱多病,家中的重担全落在了这个年轻媳妇的身上。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照进院子时,钟太夫人就已经开始一天的忙碌。她要先把猪喂好,再到田里干活。中午顶着烈日在田间劳作,晚上还要纺纱织布。院子里的那架老旧的纺车,见证了她无数个不眠的夜晚。

1886年,朱德出生了。为了养活一大家子人,钟太夫人更加勤劳。她一个人干着两个人的活,不仅要照料年迈的公公,还要抚养幼小的儿女。

那时的马鞍场,能吃上一顿饱饭都不容易。钟太夫人省吃俭用,把家里最好的东西都留给孩子们。她常常只喝点稀粥,却要想方设法让孩子们能多吃点有营养的食物。

别人都说,朱家的孩子虽然穿得补丁摞补丁,但个个精神抖擞。这都归功于钟太夫人的细心照料。她不仅让孩子们养成了勤劳的好习惯,还时常教导他们要做正直善良的人。

在那个年代,农村妇女大多目不识丁。可钟太夫人却格外重视孩子的教育。当时的马鞍场,能供得起孩子读书的人家不多。钟太夫人省吃俭用,咬牙坚持供朱德上学。

为了凑学费,钟太夫人常常天不亮就赶到集市上卖自己纺的棉纱。有时遇到天气不好,她就打着自制的油纸伞,在泥泞的山路上艰难跋涉。

在钟太夫人的坚持下,朱德不仅上了私塾,还考上了云南讲武堂。当村里人都说"读书无用"的时候,是这位目不识丁的母亲,坚定地支持儿子走上了求学之路。

多年以后,人们问起朱德的母亲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总是说:"我的母亲是个农村妇女,一辈子都在辛勤劳动。"这简单的话语中,包含着多少难以言表的深情。

二、革命母亲的觉醒

清末民初的四川仪陇,土匪横行,官府勾结豪绅,老百姓的日子愈发难过。一次,当地一个大地主仗势欺人,强占了邻村一户贫苦农民的田地。钟太夫人亲眼目睹了这户人家流离失所的惨状,这让她对旧社会的黑暗有了更深的认识。

1905年,一场大旱席卷川北。钟太夫人眼看着村里的穷人卖儿鬻女,有的甚至揭不开锅。可当地官府不但不救济百姓,反而趁机加征赋税。朱家虽然也很困难,但钟太夫人还是接济了几户揭不开锅的邻居。

就在这一年,年轻的朱德考上了云南讲武堂。在送别儿子的时候,钟太夫人说了一句令人深思的话:"你要读书,但不能只顾自己,要想着帮一帮那些可怜的人。"

1908年,家乡发生了一件大事。当地的农民因为交不起重税,组织起来抗议。官府派兵镇压,打死打伤了不少人。钟太夫人亲自收留了两个受伤的农民,冒着被官府责罚的风险,把他们藏在自家的柴房里。

这些经历让钟太夫人逐渐明白,要改变农民的命运,光靠一己之力是不够的。当她得知朱德在云南加入了同盟会,不但没有阻拦,反而暗暗支持。她对前来劝说的乡亲们说:"总要有人站出来,为大家做点事。"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朱德参加了讨伐清军的战斗。有人劝钟太夫人让儿子回家,她却说:"既然是为了大家好,就让他去吧。"这位农村妇女,虽然不识字,但她朴素的正义感让她支持儿子走上了革命道路。

1916年春天,朱德回到家乡。在短暂的团聚中,他向母亲讲述了外面的世界,讲述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钟太夫人听后说:"只要是为老百姓做好事,娘就支持你。"

这种支持一直持续到朱德投身共产主义革命。当地的国民党军队多次派人来威胁钟太夫人,要她劝儿子"弃暗投明"。她不但没有动摇,反而经常接济过往的共产党地下工作者。

1927年,朱德参加了南昌起义。当消息传到家乡时,不少人都为钟太夫人担心。可她却说:"革命是为穷人打天下,我这个穷人的娘,有什么好担心的?"

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钟太夫人不但要面对当地反动势力的威胁,还要承受与儿子分离的痛苦。可是她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用实际行动支持着革命事业。她省吃俭用,把家里仅有的一点积蓄都用来资助那些流落到家乡的革命同志。

就这样,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在亲身经历和革命实践中,逐渐成长为一位觉悟的革命母亲。

三、母子情深话别离

1925年冬天,朱德最后一次见到母亲时的场景,成为了母子二人永远难忘的记忆。那天,朱德穿着一身布衣,在马鞍场的老家与母亲道别。临行前,钟太夫人将一个包裹塞到儿子手中,里面是她连夜赶制的三双布鞋。

这一别,就是近二十年。革命的道路上,朱德走南闯北,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而在家乡的钟太夫人,也过着艰难的日子。每当有人从外地回来,她都要打听儿子的消息。

1927年南昌起义后,国民党反动派对朱德家人进行迫害。钟太夫人被迫搬离老家,在亲戚家暂住。可她仍然想方设法帮助那些流落到家乡的革命同志。一次,有两位受伤的红军战士来到村里,钟太夫人冒着被发现的风险,将他们藏在自家的地窖里,亲自照料他们的伤势。

1934年,朱德随红军长征。此时的钟太夫人已经年过七旬,但她依然保持着勤劳的本色。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干活,还在院子里种了一片菜地。她常说:"儿子在外打仗受苦,我在家也不能闲着。"

1935年春天,钟太夫人收到了一封特殊的家书。这是朱德托人辗转带回来的,信中详细讲述了红军的情况。看完信后,钟太夫人将信小心地藏在了自己缝制的枕头里。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朱德担任八路军总司令后,特地派人回乡探望母亲。来人带来了一件八路军军装和一双新军鞋,这是朱德特意为母亲准备的。钟太夫人试穿了军装,抚摸着那双新军鞋,说:"我儿子现在是八路军的总司令了,可还记得给我做鞋穿。"

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母子二人虽然天各一方,但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从未改变。1938年秋天,朱德派了一位地下工作者回四川,专门去看望母亲。这位同志带回来一个令人感动的消息:钟太夫人在自家的菜园里种出的蔬菜,常常分给过往的八路军伤员。

到了1940年,日军的轰炸开始波及四川。朱德多次派人劝说母亲转移到后方安全地区,但钟太夫人始终不愿离开。她说:"我就在这里等着,等着胜利的消息传来。"

1943年深秋,已经八十多岁的钟太夫人病倒了。她让人转告朱德:"不用担心我,好好带兵打仗。"这成了母子二人最后的话别。

1944年2月15日,钟太夫人在家乡仪陇离世。当消息传到延安时,朱德正在前线指挥作战。在战争的硝烟中,这位铁骨铮铮的红军将领,第一次落下了英雄的热泪。

四、延安送别

1944年4月10日这天,延安城的天空飘着细雨。杨家岭大礼堂前,松柏枝编制的五角星在雨中愈发青翠。大礼堂内,庄严的气氛让人屏息。这里正在举行一场特殊的追悼会——为朱德总司令的母亲钟太夫人送行。

下午两点整,延安各界代表陆续步入礼堂。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等中央领导同志缓步走向主席台。在场的不仅有党政军领导,还有农民劳动英雄田二鸿、工人劳动英雄郝作明,以及当地的士绅商民代表,足有一千多人。

灵堂正中高悬"伟大之母性"的巨幅横匾,两侧是中共中央领导人亲笔题写的挽联。毛泽东的挽联写道:"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这二十个字,道出了对这位伟大母亲的至高敬意。

更让人动容的是刘少奇与周恩来共同撰写的挽联:"教子成民族英雄,举世共钦贤母范;毕生为劳动妇女,故乡永保好家风"。寥寥数语,却将钟太夫人的一生描绘得淋漓尽致。

在追悼会上,谢觉哉以沉痛的声音宣读了朱德总司令的祭文。这篇题为《母亲的回忆》的祭文,最初发表在《解放日报》上,讲述了钟太夫人艰苦而光荣的一生。

朱德和夫人康克清站在母亲的遗像前,身着朴素的八路军军装,脚穿布鞋。这是对母亲一生节俭作风最好的传承。

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发表了讲话。他说,钟太夫人是个好劳动者,一生都在辛勤劳作。她不仅是朱总司令的母亲,更是全中国劳动人民的母亲。全中国人民都以有这样一位母亲为荣。

陕甘宁边区主席林伯渠的讲话更是感人。他说:"太夫人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培养出了朱总司令这样的民族英雄,她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各地发来的唁电一封接一封。特别是敌后根据地的八路军将士们,虽然正在与日寇浴血奋战,但仍派人送来了沉痛的哀悼。唁电中写道:"太夫人毕世勤劳,殚尽心力,抚育革命领袖,功在民族国家。"

就连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何应钦也发来唁电表示哀悼:"惊闻之余,至深哀悼。太夫人福寿全归,母仪永耀。"

追悼会在庄严的气氛中进行。延安各界代表依次上前献花、敬香。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哀思。这不仅是一场追悼会,更是一次对革命母亲的崇高致敬。

夜幕降临时,追悼会在深沉的哀乐声中结束。延安的细雨依然在下,似乎也在为这位伟大的母亲洒下最后的泪水。

五、永恒的精神遗产

钟太夫人离世后,她在四川仪陇的老屋成了当地百姓经常前往凭吊的地方。1950年代初,当地群众自发在老屋前竖起了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革命母亲故居"几个大字。

1955年,朱德回到家乡仪陇,特地去看望了当年帮助过母亲的乡亲们。在与乡亲们的交谈中,一件件关于钟太夫人的往事被重新提起。有位老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943年,一位伤病员来到马鞍场养伤,钟太夫人不但收留了他,还把家里仅存的一点白糖都给了这位伤病员。

1960年,在北京的一次座谈会上,朱德向大家讲述了母亲生前的故事。他说,母亲虽然是个农村妇女,但她懂得"大道理"。当年他要去参加革命时,母亲对他说:"你是去干大事的,不要想着家里。"这番话,成为了朱德终生难忘的教诲。

1964年,在仪陇县成立了钟太夫人纪念馆。馆内陈列着钟太夫人生前使用过的纺车、针线篓等物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打着补丁的蓝布衫,这是钟太夫人晚年常穿的衣服。即使在儿子当了八路军总司令后,她依然保持着节俭的本色。

1974年,一位老红军来到仪陇,他带来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1938年,这位老红军负伤后在马鞍场养伤,亲眼见到钟太夫人在自家菜园里种菜,专门用来接济过往的革命同志。钟太夫人常说:"我虽然帮不了多大忙,但种点菜给同志们补补身子还是能做到的。"

1984年,中央党史研究室的工作人员来到仪陇,收集整理关于钟太夫人的史料。他们在当地发现了不少感人的故事。比如,钟太夫人常常把自己纺的棉纱卖了,用钱帮助村里的贫困学生。她说:"再穷也不能让娃娃们失学。"

1994年,在钟太夫人诞辰130周年之际,当地的老人们回忆起了这样一件事:抗战时期,有几位地下党员被敌人追捕,是钟太夫人把他们藏在自家的地窖里,还想办法给他们送吃送喝,直到他们安全转移。

2004年,一封尘封已久的家书被发现。这是钟太夫人在1943年写给儿子的最后一封信。虽然她不识字,但是请人代笔写道:"你在前方打仗,不要惦记家里。我虽然老了,但还能照顾好自己。"

如今在四川仪陇,钟太夫人的故事仍在传颂。每年清明节,当地群众都会自发前往钟太夫人墓前祭扫。在他们看来,钟太夫人不仅是一位革命母亲,更是劳动人民的楷模。

在马鞍场的老屋前,至今还保存着那口钟太夫人亲手种下的老枣树。枣树依然年年开花结果,就像钟太夫人的精神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9 阅读:325
峥嵘的岁月歌

峥嵘的岁月歌

峥嵘岁月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