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在长春建了多处防空洞,有一处现对外开放,溥仪曾多次使用

林桐你好的 2025-03-16 09:32:50

长春是一座地下城,地下的防空洞等人防设施纵横交错。有些防空洞建于上世纪6、70年代,而更早一批则始于伪满时期。日本占领东北后,除了掠夺之外也大肆建设。他们曾经花很大心思规划长春(当时的新京),制定了“大新京都市计划”,打算让长春取代东京成为新首都;并期望以此为跳板进一步控制整个中国,进而扩展到整个亚洲和世界。

在伪满州国时期,日本出于军事防御等目的,十分重视人防工程的修建,于是开始在长春市区核心地带修筑防空洞。在如今的地质宫、儿童公园、工农广场以及长飞等地,都曾挖掘出日本人留下的防空洞。当年日本人修筑的防空洞里,如今还有一处对外开放,那就是位于伪满皇宫里的御用防空洞。

前面一篇文章里提到了,伪满皇宫博物院面积十分可观,时间不充裕的游客往往将参观重心放在同德殿、缉熙楼和勤民楼等室内区域。其实伪满皇宫还有东、西两座御花园;在人迹罕至的东御花园里还留着一处御用防空洞,是游客如潮的伪满皇宫里被遗忘的角落。

御用防空洞专为溥仪及其家人躲避空袭建造,1939年竣工,由当年的日本关东军设计、伪满洲国建设局营缮科负责施工。防空洞位于地下7米深处,坚固异常,四周由钢筋混凝土筑就,厚1米,顶部厚度更是达到3米。1939年春“诺门坎事件”惨败之后,日本为进一步提升防空洞的抗爆性能,又用挖防空洞的土石在防空洞上面堆积了一座假山(就是现在防空洞入口处的假山),使之能够抵御2吨以上的重型炸弹直接袭击。

防空洞内部呈直筒形,分为斜坡阶梯、缓冲通道和避难室三部分;共设有七道铁门,能有效抵御炸弹的气浪和冲击波。下到防空洞最深处,5间大小不同的避难室为建筑主体,据介绍避难室的功能也有所不同。第一间房间是可以过滤毒气的换气室,内有手摇式通风设备;第二个房间是观察室,为方便随时观察地面情况还配备了一台潜望镜。后面几间均为溥仪及其家眷躲避空袭时的居所,溥仪祖先的牌位当时也被安放在其中。此外走廊尽头还有一个垂直井筒,必要时可以用来紧急撤离。

防空洞完工后曾闲置了几年,直到1945年,随着日本在战场上节节败退,伪满洲国也风雨飘摇;当年8月苏联空袭长春,那段时间里溥仪和家眷躲进防空洞成了家常便饭,甚至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还曾和溥仪一起跑到里面躲避空袭。那时的溥仪内心充满不安,白天沉默不语晚上和衣而眠,直到空袭警报解除才敢从防空洞出来。

此外,在东御花园御用防空洞边还有一处天照大神防空洞。1940年日本关东军授意溥仪访日,将象征日本肇国之祖的天照大神法器带回,作为伪满洲国的“建国元神”,并在东御花园建造了建国神庙和天照大神防空洞。防空洞同样由钢筋混凝土筑就,内设佛龛,每次遇到空袭,祭祀官都会将天照大神搬进防空洞内。1945年溥仪逃离伪满皇宫之时,建国神庙被日本关东军付之一炬,如今仅存基石;天照大神防空洞仍在,但不对外开放。

虽然受限于当时的技术和资源,这些防空洞成为了城市地下防御体系的雏形。它们静静蛰伏在地下,见证了无数世事变迁。

0 阅读:15
林桐你好的

林桐你好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