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是不喜欢我,干嘛娶我?”
1942年,延安的窑洞中,一位穿着八路军军装的新娘正哭得梨花带雨。
新婚之夜,一身军装的新郎却端坐一旁,不理新娘,这让新娘觉得十分委屈。
听到新娘的哭诉,新郎轻声说:“我不是不喜欢你,是怕吓着你!”
看到新娘不明所以,新郎悄声说了原因。
随后新娘突然笑着说:“这我怕什么呀,我见得多了!”
听到新娘如此说,新郎才缓缓地解开扣子,脱掉上衣,不好意思地说:“你看,全身都是伤疤,我怕你害怕!”
新娘一边抚摸着这些伤疤,一边笑着说:“我当了这么多年的军医,早就不害怕这个了。”
可是摸着摸着,她就笑不出来了,轻声说:“要不,你给我讲讲这些伤的来历吧……”
新郎点点头,目光看向闪动的红烛,思绪回到了十年前第一次受伤时的情景。
1932年,他已经是贺老总手下便衣班的班长。
这天,贺老总找到他说:“贺炳炎,你小子经过3年的实战历练,已经很成熟了,但还要加强文化学习!”
就这样,从没上过学的贺炳炎就进入了湘鄂西红军学校学习,那里虽然条件简陋但教学却很正规,贺炳炎的思想得到很大提高,也认识了一些字。
然而还没学几天,学校就遭到的敌人偷袭。
为了掩护机关同志撤离,学员们纷纷加入了这场战斗。
然而,当时很多学员都不是带枪来学习的,军校的枪支弹药又非常有限。
贺炳炎一看,就将自己的枪递给了别人,而他却跑到厨房,抓了一把菜刀就冲进敌群。
贺炳炎从小当过铁匠,力大无穷,当兵三年又练就了一身本领,他左冲右砍,连续砍杀好几个敌人,一路冲到敌人的机枪手跟前,将其一刀毙命。
他捡起敌人的机枪,对着敌群扫射。
学员们见状士气大增,纷纷舍命冲杀过去,很快就将敌人杀退。
那场战斗,贺炳炎受了点小伤,但军校学员们联想起贺老总当年“两把菜刀闹革命”的事迹,给贺炳炎起了个“贺小龙”的称号。
从军校毕业后,贺炳炎就被升为了团长,那一年,他才19岁。
他成了贺老总手下得力干将,每当战斗遇到阻碍时,贺老总都会大吼:“贺炳炎上!”
每到这时,贺炳炎都会带人冲上去,不管多困难的任务,他总会想办法完成。
由于经历了多年战火,贺炳炎一生负伤11次,在身上留下了16块伤疤。
听着贺炳炎的讲述,新娘眼含热泪,轻轻地抚摸着丈夫那没有右胳膊的肩膀,心疼地说:“这条胳膊就不用说了,我是知道的……”
那是1935年12月21日,红二、六军团路过瓦屋塘时,与国民党军队遭遇,双方展开激战。
为了掩护主力部队顺利通过,时任红二军团五师师长的贺炳炎,命令机枪手开枪,将敌人吸引过来。
当时敌我力量悬殊,为了鼓舞士气,贺炳炎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
战士们看到师长都冲了,一鼓作气,终于将敌人打退。
可是贺炳炎的右臂,却中了一颗汤姆子弹。
这种子弹俗称“开花儿弹”,一发就将贺炳炎的臂骨打碎了。
战士们抬着贺炳炎走了几十里,才到达战地医院,可由于失血过多,贺炳炎一直处于晕厥状态。
当时贺彪正担任红二、六军团的总卫生部长,他一看伤情就知道,如果不截肢,命就保不住了。
可贺炳炎每次疼醒时,就会高喊一声:“谁敢截我胳膊我就枪毙谁!我还要打仗呢!”然后就又昏过去。
贺老总听说后从远处赶来,一句话就把贺炳炎说服了:“你小子是要胳膊还是要命?没了右胳膊,还有左胳膊嘛,照样能打仗!”
贺老总说什么,他都会听,就算给他两脚,贺炳炎也不敢言语。
手术终于可以进行了,此时敌人已经打来,贺老总下令部队,一定要坚持两个小时,给医生留下充足的时间。
没有手术工具,就从老乡家找来一把锯子,可没有麻药,医生们却毫无办法。
贺炳炎让人将毛巾裹紧一支铅笔,自己咬在口中。
手术整整进行了2小时16分钟,贺炳炎将铅笔都咬烂了,也没吭一声。
贺炳炎就这样保住一命,可他来不及修养,带着伤就开始指挥战斗,还要用左手练习开枪、用刀。
但他的右臂一直有炎症,必须定期去战地医院换药。
在换药的过程中,他认识了一个女医生。
女医生名叫姜平,听说贺炳炎的事迹后非常敬佩,相处久了,更觉得他身上有很多闪光点。
贺炳炎也对姜平产生了亲近之情,只是觉得自己配不上人家。
再加上当时战事紧张,贺炳炎也就没有多想,全身心的投入到战场当中。
直到1942年,贺炳炎去延安学习,才再次与姜平相遇。
贺炳炎的文化教员李振军,被贺炳炎的勤奋精神感动,在了解到他还单身时,就代笔为他写了一封情书。
书信写好后,李振军将信咬在嘴里,游过延河,送到了正在延安医大学习的姜平手里。
就这样,两个都不好意思的人,因为这一封信走到了一起。
姜平在结婚后,为贺炳炎生下5个儿女,她时常笑着对孩子们说:“我早知道那封信不是你爸写的,他字都不认识几个,怎么会写情书?”
婚后的贺炳炎一直四处奔波打仗,姜平在百忙之中还要负责教育孩子,她对孩子很严格,希望他们能像父亲一样,成为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
夫妻二人一直相敬如宾,然而贺炳炎由于伤病困扰,战争时期又经常在恶劣的环境下生活,身体非常不好。
1960年7月1日,“独臂将军”,开国上将贺炳炎,在成都病逝,年仅47岁。
出殡那天,成都下着倾盆大雨,可却有20万军民自发聚集到北较场,要送英雄最后一程。
英雄的一生都献给了国家,正是他这种忘我的付出,才换来今天的太平盛世。
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忘记英雄,忘记仇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