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解秀梅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于堤村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家乡解放后,她积极参加本村的业余剧团,被女英雄刘胡兰的故事深深感染,决心报效祖国。1948年8月,年仅16岁且身高不足1.5米、体重仅80斤出头的解秀梅,凭借坚定的决心和不懈的努力,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被安排到部队文工队工作。
一、入朝参战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1950年10月8日,解秀梅随中国人民志愿军68军202师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成为志愿军中最早的女兵之一。在连续18天的艰苦行军中,她背着和男同志一样重的东西跋山涉水,不仅没有掉队,还把身体弱的战友的挎包和米袋子放在自己的肩上,边走边给战友们鼓劲,被评为文工队的“行军模范”。到达朝鲜战场后,她活跃在前沿阵地,为战士们演唱各种节目,鼓舞士气。
二、战地救护
1951年11月下旬,上级派解秀梅和文工队的几位同志到前线慰问和护理伤员。在手术所的日日夜夜里,她精心护理每一位伤员,耐心地给他们喂水喂饭、端屎端尿,还经常用快板为伤员们说唱故事,鼓舞他们的斗志。当时朝鲜的冬天极其寒冷,许多伤员抬下来时脚都冻坏了,解秀梅便用自己的手、袖筒甚至解开棉袄,将伤员的脚放进去取暖。
三、勇救伤员
1951年11月30日下午,解秀梅刚从山上打柴回来,遇到敌机对志愿军病房附近投弹袭击,手术所的房子被炸得燃烧起来。身负重伤的605团排长李永华还未来得及转移,解秀梅毫不犹豫地冲进燃着大火的屋子,背起李永华往外跑。刚出门外三四步,两个汽油弹落在手术所房顶上爆炸,房子被冲天大火吞没,火星溅了他们一身。解秀梅急忙扑灭李永华身上的火焰,背起他继续跑,途中又遭遇炸弹轰炸,她放下李永华,迅速扑在他的身上掩护他。
炸弹爆炸后,气浪冲天,碎石飞溅,解秀梅的棉衣棉裤多处被打破,胳膊受伤流血,但她顾不得伤痛,爬起来背起李永华继续往前跑,终于将其转移到山地防空洞。解秀梅舍生忘死勇救重伤员的英雄事迹,在朝鲜战场上广泛传颂。
四、荣誉与贡献
战后,解秀梅荣立一等功,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2年5月23日,在中南海怀仁堂,她荣幸地向毛主席献花,毛主席为其签字留念。她还受到金日成将军的接见,并被朝鲜颁发“三级国旗勋章。
五、晚年生活
1956年,解秀梅从部队转业到河北华兴印刷厂担任领导工作。此后的岁月里,她深藏功名,过着低调而平凡的生活,直到1995年病重住院时,人们才发现身边的这位老人原来是位巾帼英雄。1996年1月30日,解秀梅因病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逝世,安葬在双凤山革命公墓,享年64岁。
解秀梅以娇弱之躯书写英勇篇章,其精神如璀璨星辰照亮历史天空,激励后人铭记与敬仰,成为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