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我抱着发烧的老三在客厅来回踱步,厨房里是没来得及洗的奶瓶,卧室里老大在咳嗽,老二突然从床上坐起来喊饿……那一刻,我蹲在地上崩溃大哭。"
这是34岁三胎妈妈,在某平台发的一则帖文,她的名字叫林然(化名),描述着生三胎后的场景。
迄今为止,三胎政策已开放四年,社交媒体上充斥着“三孩家庭幸福Vlog”。
但置身普通家庭才发现,真实的三胎生活,远比想象中复杂得多。
①经济压力
“以前觉得房贷是最大的压力,现在才知道三个孩子的账单才是真正的无底洞。”
话罢,林然翻开记账本:老大奥数、老二钢琴、老三早教,仅教育支出每月就突破1.5万元。
更惊人的是儿童医疗账单,光2024年三个孩子累计就诊23次,医保外的自费部分高达3.8万元。
这绝对不是个例,根据《中国生育成本报告》,0-17岁孩子的平均养育成本已攀升至48.5万元。
你以为这就是上限?三个孩子的叠加效应绝非简单乘法,二手的婴儿车需要重新置换安全座椅。
“皮毛、小头、不值一提”,还有学区房必须升级到四居室,更别提那些永远在贬值的早教课包。
数据显示,三胎家庭年均养育成本已突破25万元,超过北上广深白领平均年薪。
当双职工家庭月入3万时,扣除房贷车贷后,留给三个孩子的预算,需要精算到每一罐奶粉。
尤其是进口品牌换成国产,早教班改由家长自学课程,连儿童服装都开始循环使用……
“最可怕的是隐性成本”,林然指着手机里的家长群。
“别人家孩子都在学马术、编程,我们只能选择最基础的兴趣班。”
每次看到孩子羡慕的眼神,都觉得在剥夺他们的可能性,但一分钱真的难倒英雄汉。
②精力消耗
根据发展心理学中的依附理论,0-3岁婴幼儿需要与主要照顾者,建立持续稳定的情感联结。
当这个理论遇上三胎家庭,意味着妈妈要同时满足,三个孩子的依恋需求。
新生儿需要每两小时哺乳,学步儿随时可能碰倒热水壶,小学生正处在“十万个为什么”爆发期。
“老三吃奶时老二要读绘本,刚哄睡老大,老三又拉臭臭了”,林然的日程表精确到分钟:
5:30起床做早餐,7:00送老大上学,9:00带老三打疫苗,11:30接老二放学……
就连睡眠就成了“奢侈品”,被切割成碎片化的2小时模块,连续三年没看过完整电视剧。
这种持续性的“多线程崩溃”,在儿童心理学上被称为“养育者耗竭”。
更令人窒息的是心理负荷,要记住三个孩子不同的过敏源、作业截止日、特长班时间表。
“有天把老二送错兴趣班,在空教室里哭了一个小时”,可是自己真的不是有意。
这是正常家庭生活,最艰难的是集体生病,三个发烫的额头、三张哭红的小脸……
去医院检查哪个先诊治,诊治后还要进行服药,但三种不同剂量的退烧药,你得时刻谨记。
累吗?累,可依附理论是必然,只因身为一名母亲。
暗夜里的星光
“三胎家庭有着困境,但并非没有光明,有些瞬间也让人热泪盈眶”,林然激动地说道。
“有一次,7岁的老大主动教5岁的老二认字,3岁的老三奶声奶气喊姐姐最棒”;
“还有一次过春节,三个小脑袋挤在一起研究乐高图纸,争论声渐渐变成合作的笑声”。
那一刻别提有多开心。
儿童心理学家发现,多子女家庭的孩子往往具备,更强的社交能力和领导力。
老大天然成为小家长,老二擅长协调关系,老三则充满创造力。
正如林然所讲:他们从彼此身上学到的,远比我们刻意教的多,甚至还形成了学习小组。
老大教数学,老二教英语,老三负责活跃气氛,真切构成了三胎家庭独有的“幸福密码”。
其实在我看来,生育选择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判断题”。
当我们撕开滤镜,看见真实三胎生活,或许更能明白:
重要的不是生几个孩子,而是每个生命都能被安放,每位母亲都不必在崩溃与幸福间独自挣扎。
毕竟,养育的本质从不是计算投入产出比,而是见证三个独立灵魂慢慢绽放的奇迹……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别忘了留个关注!
糖糖
干嘛生这么密,四五岁一个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