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出来的五千年中华文明主体

宇程 2025-01-07 14:52:40

上万年的中华文明,并不是一段一段被抛弃的过时古代文化的堆积,而是在其中存在着一种从开端至今,至人工智能时代,以及到未来,一直都有用的“主体”,认识这个“主体”,应用这个“主体”,才是中华文明复兴的根本所在。

中华文明,从其发源开始一直至今,从外表上看,是一种海纳百川式的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缺乏原创性的文明。

从青铜器技术、牛马羊的养殖、马车技术、直道、行省制度,一直到现代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这些文化都是从外域流入中国的,反而在中华大地上开花结果,发展出了比在其发源地更为辉煌的成果。

一些对自己的文明缺乏自信的人在问:中国究竟为现代社会发明了什么?

众所周知,中国也曾在历史上有过不少对世界文明贡献巨大的发明,并影响至今。

但抛开这些发明本身,其实我们从一个更宏大的视角来看这个问题,从“中国在人类文明中的历史地位与作用”这个角度来看,比发明更重要的是:

把已有的发明成果进行更为完善地、系统性地发展,乃至应用。

这比发明本身更重要,而中国在人类历史上就起到了这样一种其他文明无法替代的作用。

那么,中国为什么能够在世界上起到这样一种独一无二的作用呢?

这就要归功于中华文明的内在核心。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分析过,在伏羲时代所开创的中华原生文化,其核心是“心智文明”,以及由“心智文明”外化应用以后所形成的“生态文明”。

我们所看到的中华文明的外表,其实质是一种“生态文明”,能够把人类创造出来的事物,与人类社会和自然社会和谐共处,这就是一种“生态文明”,而支撑这种“生态文明”的核心就是“心智文明”。

什么是“心智文明”呢?

那就是把“心智系统转换”这种方法,在社会的各个层面进行广泛推广,让整个社会的人都能够抛弃在“显性人体”上的“低层次的心智系统”,进而转入到“隐性人体”内的“高层次的心智系统”,在“高层次的心智系统”中去生活与工作。

伏羲时代所开创的这种“心智文明”,从一开始就用文字记载了下来,所以,有了文字的记载以及社会面的应用,在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心智系统转换”这种方法虽然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在衰落,却也从来没有断续过。

这使得中华民族在各个历史阶段中,都会涌现一批拥有“高层次心智系统”的精英。

“心智系统转换”是凝练中华文明的真正的主体。

“心智系统转换”在中国的整个历史中,有过很多说法,但是在秦朝之后的一个主要说法,就是一个“修”字。

这个“修”字的字义,不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常规字义,而是源自汉字最早被造出来时的“本源字义”。

一、“修”字的“本源字义”分析

上图,是金文“修”字。

金文“修”字的造字,采用的是左中右结构。

金文“修”字的中间部分是一个“水”字的简化形式,“水”字在“本源字义”中,往往被用来表示“显性世界”与“隐性世界”的分界,左边为“显性世界”,右边为“隐性世界”,而在金文“修”字中,中间这个简化的“水”字,被用来区分“显性人体”与“隐性人体”。

“水”字的左边,是一个“人”字,表示的意思是“显性人体”。

“水”字右边的这组字符,表示的则是“隐性人体”的具体状态,呈上下结构:

下半部分是一个开口朝向左下的带有“一”的“口”字,“口”字在“本源字义”中代表的是“心智系统转换”练习中的主角“感知的主体”,“左下的方向”在“本源字义”中表示“显性世界”,“口”朝向左下,表示“感知的主体”在感知“显性世界”,“口”字内的“一”,代表“感知的主体”感知到的内容;

而这个“口”字在整个金文“修”字中处在“右下方位”,这个位置就表示“感知的主体”刚刚从“显性人体”回归到“隐性人体”内;

“口”字上面是个“又”字和一把“工具”,“又”字在“本源字义”中,是个“动态的人体”的意思,而在金文“修”字中,这个“又”字就表示一种“向上的力量”,“又”字上面是类似“登山镐”一样的“工具”的图示;

而这个“又”与“工具”的组合,处在整个金文“修”字的右上方,在“本源字义”中“右上”代表的是“隐性世界”。

所以,“水”字右边这组字符的意思是:“感知的主体”从“显性人体”进入到“隐性人体”中,并且不断地向“隐性人体”的深处回归。

综合上面对金文“修”字三个部分的分析,我们就可以认识到“修”字的“本源字义”就是整个“心智系统转换”练习过程的图示:

“感知的主体”从“显性人体”向“隐性人体”回归,之后再向“隐性世界”深处进一步回归。

二、“修”是识别中华文明主体的唯一标准

构成中华文明的文化元素非常众多,其中既有原生的,也有外来的,但是在这些众多的文化元素中,只有与“心智文明”相统一的文化,才能构成中华文明的主体。

这个“修”,就是识别“中华文明主体”的一个标准,但凡带有“修”这种“心智系统转换”内涵的文化,自然就会在历史过程中,融入“中华文明的主体”。

我们回头来看,儒释道之所以到了后世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主体部分,其核心中都有一个“修”:

儒家的“修身”,释家的“修心”,道家的“修行”。

如果没有了这个“修”,无论是外来的,还是原生的文化元素,最终只能成为中华文明中历史的一部分,而无法成为中华文明的主体、主流。

三、“修”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价值与作用

“修:心智系统转换”这种方法,虽然产生于非常古远的伏羲时代,但是他是从根本上把人从愚昧带向智慧、从落后带向先进的唯一方法。

人工智能时代,对现代文明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跨越式的文明飞跃,这是一个从“旧文明”到“新文明”的飞跃,用现有的西方文明的模式,根本无法带领人类从“旧文明”进入人工智能的“全新文明”,能够引领人类实现这种革命式飞跃的力量,就是“修:心智系统转换”——把人的认知范畴,从“显性世界”进入到“隐性世界”,把人认识的主体,从“显性人体的意识”回归到“隐性人体”内的“感知的主体”本身。

这样,人类就能实现对“自我”以及“世界”认识的根本性的转变。

如此,人类才能认识到“全新的世界”,开启“全新的文明”。

而实现这一点,首先就需要依靠当代中国人的“修:心智系统转换”。

“心智系统转换”的方法,在伏羲时代被创造出来的时候,就记录在了汉字中,汉字最早被创造出来,就是用来记载人在“重叠结构世界”中进行“心智系统转换”方法的图示。

汉字的“本源字义”已经被破译出来,对于第一次接触到“本源字义”的读者,建议先观看视频专栏《“黄帝密文”识字班》。

马王堆《帛书·老子》中用“本源字义”记载的“心智系统转换”方法详情,发布在专栏《解放“道德真经”》。

《老子》上古本《郭店楚简·老子(甲本)》中用“本源字义”记载的“心智系统转换”方法,完整上传于专栏《黄帝老子真经》。

而《大学》、《中庸》、《论语》中用“本源字义”记载的由孔子实践和总结的独特“心智系统转换”方法,非常适合现代人从基础到进阶一步步练习“心智系统转换”,详情发布于专栏《向孔子学功夫》。

真正复兴中华原生文化,让中华文明走向世界,需要心智玩家的读者共同参与:共同学习“心智系统转换”,在自己的生活中应用“心智系统转换”,成为中华文明复兴的最早实践者与分享者。

0 阅读:4
宇程

宇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