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之王”宋襄公传奇(一)

爱爱历史 2024-12-24 04:37:57

>>宋襄公,子姓,名兹甫,今河南商丘人,宋国第二十位国君,春秋五霸之一。

兹甫从小就憨厚诚实,还迂腐固执,其自己以仁义自诩。兹甫身为商王后裔,从小就接受了商王室历史文化的熏陶,熟悉并尊崇商代礼制,素有贵族精神。

话说宋国只是一个小国,周边接壤的国家众多,包括卫、鲁、郑、陈、徐、邾等上十个国家。那时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已经相继称霸。

公元前652年,宋桓公病危时,太子兹甫觉得自己能力还不够,想让其庶兄目夷继承君位。而目夷为人忠义,不肯接受。太子兹甫说的次数多了,宋桓公也认为太子的想法合乎道义,就找目夷交谈,目夷推辞说:太子兹甫能够把君位都辞让,还有比其更仁义的吗?下臣不如其。目夷不只是说说而已,为了避免矛盾,其独自一人就跑到卫国去了。

数月后,宋桓公去世,太子兹甫继位,是为宋襄公。宋襄公真心实意地把庶兄目夷从卫国接回来,并任命为左师。左师相当于楚国的令尹、晋国的上卿和秦国齐国的相,负责国家的军政事务。

宋襄公是理想主义者,想靠自己的“仁义”称霸,其想法与前几位霸主大相径庭,以致被评价为“另类”、“奇葩”和“不接地气”。因为称霸天下是有条件的,一是国家一定要富强,二是军事实力要强大,三是能够妥善处理国际事务。

公元651年夏,也就是宋襄公即位那年,齐桓公在葵丘与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会盟,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对齐桓公极力予以表彰,标志着齐桓公成为中原的第一位霸主。宋襄公也应邀参加了葵丘盛会。在会盟时,宋襄公答应了齐桓公照顾齐国的太子昭。可见宋襄公仁义之名已经远播于各诸侯。

话说宋襄公的父亲宋桓公在位三十一年,宋国对外基本无战争,国内也安定,这为宋襄公治国打下了良好基础。这是一份沉甸甸的政治遗产。宋襄公即位后,其与兄长目夷弟恭兄友,又任命贤臣公孙固为司马,在兄长、贤臣的极力辅佐下,内修国政,仁义治国,宋国治理颇有起色,国力大幅度提升,就连齐桓公、管仲也钦佩有加,故而宋国“得显于诸侯”。

公元前643年,齐国发生内乱,齐桓公活活饿死,《史记》中有“桓公尸在床六十七日,尸虫出于户”的记载。竖刁等乱党拥立庶长子无诡为君,太子昭出逃宋国。第二年,宋襄公信守承诺,率领卫、曹、邾三个小国的军队讨伐齐国。宋襄公的行动比较冒险,幸而得到了齐国朝野上下的支持,齐国大族国氏和高氏率众诱杀了臭名昭著的竖刁等人,弑杀了公子无诡。宋襄公护送太子昭即王位,是为齐孝公。

宋襄公成功在诸侯中打响了名号。然而,宋襄公没有客观、全面地分析成功的原因,而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号召力,其甚至认为仁义不可敌,只要打着仁义的旗号,振臂一呼,就能聚集各国的力量,或是春秋时期“礼乐崩坏”的阶段已过,君王们又回到了遵从周礼,即以“仁德”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境界,包括孝、悌、忠、恕、礼、恭等。

宋襄公是想多了,想得太美好了。宋襄公通知各国出兵护送公子昭回国时,大部分诸侯国根本就没搭理,只有卫、曹、邾三个小国带着人马前来“捧场”,这就足以说明问题。

宋襄公沉浸在自己的美好的世界里。

齐桓公死后,霸主的位置空缺,宋襄公想效仿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自己当盟主。于是宋襄公在扶立公子昭继位的当年就开始策划“曹南会盟”。

宋襄公邀约的都是实力比其弱小的诸侯国,如曹国、邾国、滕国和鄫国,这些小国大概是出于礼节参加了在曹南的会盟。这次会盟本来就是一件谈不上好坏、也谈不上顺理成章的事情,可是宋襄公硬是把事情给办砸了。

会盟期间,宋襄公以霸主自居,为了威胁震恐诸侯,其首先扣押了滕宣公,之后又斩下鄫国国君的人头当作祭品祭祀。宋襄公的理由是,在扶立公子昭回齐的行动中,滕宣公的人马迟到了,而鄫国没有派人参加。

如此看来,宋襄公欺负弱国,用国君的头去祭祀,其仁义是不折不扣的假仁假义,是当霸主的执念让其得了心魔啊。

宋襄公的蛮横引起了各诸侯的不满。曹共公见宋襄公的所作所为便先行回国。宋襄公恼怒了,决定起兵伐曹。同年秋天,宋军围攻陶丘,双方激战数日,最终没有攻克陶丘,宋襄公只好下令撤兵。

0 阅读:6
爱爱历史

爱爱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