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湖南张家界天门山景区,三男一女4名游客留遗书后跳崖自杀。
其中3人跳下后去世,1人被及时阻止,但此人已经服下毒药,最终还是没救回来。
写好遗书,选择数百米的悬崖跳下,甚至事前就吃下毒药,悲惨而决绝,没有给自己留下一条活路。
从新闻报道中,大概可以知道这四个人的生平。
4位跳崖者分别来自福建、河北、河南、四川。
年龄从22岁到33岁,3男1女。
1.
女孩的年纪最小,来自四川,在佛山打工,家里4口人。
她是长姐,下面还有一个兄弟。
也谈了恋爱,男朋友的姐姐说,“女孩是一个很好的女生”。
在出事前,一切还很正常,在3月底,还说要回四川老家照顾爸爸。
结果四天之后,女孩离开了人世。
2.
来自福建的男孩今年23岁,是家里的独生子。
家庭不好,初中毕业后就一直在外地打工,今年过年也没有回家。
3.
河北死者的村子里的人说,死者家里有兄弟三人。
他是最小的,家境很差,属于村里最差的几户。
村民还听说,死者生前可能有一些小额贷款。
4.
而来自河南的孩子,是年龄最大的,据记者说,他家里有两个姐姐,父亲已经61岁了,半身不遂,还有一个90多岁的奶奶。
母亲在他7岁的时候就因为癌症去世了。
自从懂事开始,这个孩子就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十六七岁就去了南方打工。
02
这四个人很普通,普通到他们的生平,就像是我们自己和身边的人。
你说他们不勇敢,但是他们连死都不怕。你说他们不负责,但他们也曾努力活过,甚至在家人和朋友口中是个好孩子、懂事的孩子。
关于自杀,有一个可怕的真相,那就是真正自杀的人,大多数是想活下去。
绝大部分人都是在短期内突然下定了自杀决心,然后立刻着手执行。
那些看似谋划许久的自杀行为,其实当事人每一刻都在犹豫。
如果这个期间,有一件事、一个人燃起了他活下去的希望,有可能自杀的念头就过去了。
甚至是在自杀那一刻,一个阻挠动作可能会推动他走上完全不同的道路。
新西兰的格拉夫顿大桥(Grafton Bridge)1996年拆除了防止跳桥自杀的旧围栏,结果跳桥自杀数从每年1人变为每年3人。2003年又安装了改进的新围栏,跳桥自杀数立刻下降为0。数据还显示,华盛顿特区的艾灵顿桥(Ellington Bridge)增加围栏后,跳桥自杀数从每年4人降为每年0.2人,而且附近的塔夫特桥(Taft Bridge)跳桥自杀数没有上升。
原本会从这座桥上一跃而下的人,并不会去另一座桥。
自杀是一瞬间的冲动。
如果那一瞬间被人阻止了,这个人有可能就能一直活下去。
推动自杀行为的主要是“不太想活”,而不是“非常想死”。
就像尼采的那句名言,“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要阻止自杀,不但要降低“死亡意愿”,更要增加“生存意愿”。
对“值得活下去的、有意义的人生”怀抱期待,才能抵御人生里必然会出现的无常与痛苦。
03
如何让人值得活下去?
其实就是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值得活下去”。
2006年《临床精神病学期刊》上的一篇论文显示,在美国的各个州,居民有医保的比例越高,自杀率越低。医保人口每增加1%,自杀率下降1~2%。自杀风险下降,可能是因为更容易获得医疗服务,也因为与医疗相关的焦虑降低。
2019年《美国预防医学》上的一篇论文显示,在美国的各个州,最低工资越高,自杀率越低。最低工资每上涨1美元,自杀率下降1.9%。自杀风险下降,可能是因为经济压力减轻。
心理治疗当然很重要,但心理治疗不能付你的账单,不能给你一份工作,不能给你一个住房,不能给你医疗保险,不能保护你免受网络暴力或者周围人的暴力……要解决自杀问题,必须超越“个人责任视角”。必须意识到,自杀不单单是“自杀者”的问题。自杀者与其说是问题所在,不如说是一个个“火灾警报器”。他们用生命告诉其他人,这世上仍然处处燃烧着令人痛苦的烈火。
每一个让世界变得更好的举措,都在降低世上每个人的自杀风险。
04
之前写阑尾楼文章,查到一些新闻。
一个年轻人买了阑尾楼,在投诉多次却无人解决后,选择了跳楼自杀。
还有一个业主,房子没拿到,贷款一直要还,最终逼死他自杀的,是法官的一个判决——欠银行的钱,要继续还。
我想拿到判决那一刻,他曾经还有幻存的正义和公道就此破灭,他曾经想从头再来的希望也就此破灭——欠银行30年的贷款,让他很难从头再来。
请记住,每一个想自杀的人,都曾经努力活着。
自杀,并不是他们在逃避什么,而是没有什么值得他们活下去。
想减少自杀行为,就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吧,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办法。
很赞同结尾说的,想减少自杀行为,就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吧!
连复制粘贴都不会,“烂尾”竟然变成了“阑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