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确定她不劝他吗?打脸不要来得太快!
宝玉挨打后,宝钗和薛姨妈都相信是薛蟠“犯舌”。薛姨妈是直接开骂:“不知好歹的东西,都是你闹的,你还有脸来问!”而宝钗是怎么说的?“是你说的也罢,不是你说的也罢,事情也过去了,不必较证,倒把小事弄大了。我只劝你从此以后少在外头去胡闹,少管别人的事。天天一处大家胡逛,你是个不防头的人,过后儿没事便罢了,倘或有事,不是你干的,人人也都疑惑是你干的。不用说别人,我就先疑惑。”
——这是不是劝薛蟠?
第二天,薛蟠酒醒了,向宝钗道歉,顺便承诺“从今以后,我再不同他们一处吃酒闲逛,如何?”连薛姨妈也不相信:“你要有这么个横劲,那龙也下蛋了。”而宝钗却说:“这不明白过来了!”
——她假装相信他的承诺,是鼓励,又何尝不是劝?
薛蟠被柳湘莲打伤,为避羞而起南游之念,薛姨妈本来不想让他去,听了宝钗的话还是答应了。“诸事完备,薛姨妈、宝钗等连夜劝戒之言,自不必细说。”
——连夜“劝戒”,这是不是劝?
说宝钗不劝薛蟠,一来是没有认真读书的想当然,二来,作品中这方面的描写的确不多。不像宝钗劝宝玉,随手可以抓一大把:劝吃热酒、劝“绿玉”改“绿蜡”、劝听戏听辞藻、劝“经济学问”……连宝玉赞香菱学诗的苦心,宝钗也见缝插针地劝:“你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她实在劝得太多,引起宝玉的反感了也在所不惜。
那么,为什么写宝钗劝薛蟠比较少呢?明明他们是亲兄妹,宝钗又是薛家的主心骨,按理说她劝薛蟠应该更多才对啊。
劝薛蟠更多,那是一定的;写得比较少,不是没有这些事,而是视角的问题:宝玉才是《红楼梦》第一男主,跟宝玉有关的事自然多写;薛蟠只是配角,他的戏份当然少得多。
就好像《红楼梦》是写过宝玉和香菱的几次交流:赞写诗,换石榴红绫裙,“替你耽心虑后”而得罪了香菱……可是写过薛蟠与香菱的几次交流?
难道人家夫妻,居然比宝玉这个亲戚、外人还少交流吗?别的不说,“这一年来的光景,他为要香菱不能到手,和姨妈不知打了多少饥荒”,和薛姨妈“打饥荒”,难道私底下就不纠缠香菱吗?以薛蟠的性格为人?
当然也在纠缠。不信的话,看看他和宝蟾就知道了。只是薛蟠不是主角,所以不详细写罢了。
连女主之一的宝钗,那么爱劝人,弄得“停机德”都上了她的判词。可是写她对哥哥薛蟠的劝,只是点到为止、不多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