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说,世袭的官职爵位,是依据制度、逐辈递减的。既然当时的贾源、贾演兄弟同为国公,那么他们的后代,“代”字辈的贾代化、贾代善,也应该是同样的官爵;再下一辈的贾赦,则应该和同辈的贾敬相同;而贾珍呢,应该和将来贾琏(如果是贾琏袭官的话)同级。
但是,林如海介绍贾赦“大内兄现袭一等将军之职”,贾蓉的履历上则写着曾祖“世袭一等神威将军贾代化”。怎么贾代化是叔叔,却和侄儿贾赦同为一等将军?是曹雪芹写错了吗?
曹雪芹用了大半生去写作《红楼梦》,一字一句都追求精益求精、尽善尽美,才能成就我国文学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红楼梦》的修改绝对不止自己说的“增删五次”,是几十年始终不懈的修改,直到作者逝世也未最终完稿。因为没有结稿,就不免留下许多漏洞矛盾,也可以说是错误。
但,贾府有世袭问题,我不认为是错误漏洞。贾代化就是一等将军,贾赦也是一等将军,叔侄二人就是一样的官爵。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来参考另一个细节。在清虚观打醮时,张道士为了套近乎,说宝玉的“形容身段,言谈举动,怎么就同当日国公爷一个稿子”,贾母听了,“由不得满脸泪痕”。
虽然丈夫已经去世多年,但提到时还是要流泪,这是真情,也是时代规矩习惯。就像宝玉挨打时,王夫人哭着提到贾珠,李纨“禁不住也放声哭了”起来。贾母哭“当日国公爷”,可见她的丈夫贾代善也是国公。
也许你会有疑问,贾母可以哭丈夫,就不能哭公公吗?如果张道士说的是宝玉像贾源,就是贾母的公爹,就不能引出贾母的眼泪吗?
还真不能。证据有二:一是七十六回,尤氏说起“孝服未满”,就是指“公公已死二年多了”、还不到三年,她可是“笑道”的。难道笑着说死了两年多的公公,提起死的几十年的公公却“满脸泪痕”吗?
另一个证据就在清虚观里。“正是呢,我养这些儿子、孙子,也没一个像他爷爷的,就只这玉儿像他爷爷”,紧接着张道士的话来说。总不成张道士说宝玉像曾祖,贾母却说“正是呢”像他祖父吧?
贾源是国公,贾代善也是国公,父子两代都是国公,爵位没有递减,这符合实情吗?或者说,符合《红楼梦》中的逻辑吗?
是的,也有证据。秦可卿出殡路上,宝玉邂逅北静王,作品介绍“原来这四王,当日惟北静王功高,及今子孙犹袭王爵”,什么意思?
东平、南安、西宁三位郡王,可能是第一代,比如南安郡王的孙子都可以送殡了,南安郡王当然年纪不小了。而北静王呢,是靠祖荫做了郡王,第一代的“北静郡王”是他的父祖。
袭了郡王这爵,为什么没有依制递减?作品中给出的理由是“功高”。只要功劳大,就可以袭爵而不减等。当然也可能有别的情况,就像林如海家“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因为皇恩也可能加袭。
贾源的儿子贾代善,因为某种原因,袭了“荣国公”的爵位而没有递减,和父亲、伯父是一样的。宁国公却没有这样的恩遇。那么,代善的儿子贾赦,和宁国公的儿子贾代化,是一样的“一等将军”,不是就很合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