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林肯来中国,到底是谁会见谁?美国大使馆,文字游戏好玩吗?

爱电影的小美 2023-06-20 17:48:54

布林肯的中国之行如今虽然已经告一段落了,但是我能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他带过来的那些事并没有跟着他一块走。这些事情落在我心里,就好像一块被蚊子叮起来的肉疙瘩,又瘙又痒,让我觉得总有些话不吐不快。

比如我今天要讲的这一条,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办公室在6月18日,也就是布林肯来京访问首日,记录下来的会谈纪要。这条纪要很简单,满打满算还不到300个字符,无非就是对布林肯和我们秦刚外长当天会谈的一个简单概括,其中不乏“坦诚的”“实质性的”和“建设性”这类只道寻常的外交辞令。

这些都没有什么,如果美方在做会谈纪要时也像我们一样,只是规规矩矩地照章办事的话,那么我也不会特意要把它拎出来讲了。

真正引起我注意的,让我觉得意难平的,是美方这条会谈纪要的标题。在美国驻华大使馆的官方微博上,它们的标题是这样拟的:《安东尼·布林肯国务卿会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秦刚》。

布林肯会见我们秦外长?有没有觉得美方的词措读起来有点怪怪的?比如,主语和宾语的位置好像弄反了,如果把它改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秦刚会见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这样再读起来,是不是就觉得通顺多了?

一开始我也以为这只是我自己多虑了,但当我在社交媒体上找到大家关于它的评论,并且仔细看了一下,我这才发现,原来对此感到困惑和别扭的人远不止我一个。而且,大家伙疑惑的点和我一样,基本集中在了三个问题上:第一、在外交语境下,“会见”这个词到底能不能把主宾关系颠倒过来用?第二、美方的这种用法到底符合不符合我们的表述习惯?第三、美方这么用是故意的,还是无心的?

一、外交不仅是书面规范,也是约定习俗先从第一个问题说起。在外交语境下,“会见”这个词到底能不能把主宾关系颠倒过来用?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特意去找了一下相关资料。结果发现,对于“会见”一词,我们外交部官网上的礼宾知识一栏是这样描述的:

“会见是对外交往中最常见的活动。拜访会见重要人士,或是客人会见主人,常称为拜会。会见君主,有时为表示恭敬可用拜见、觐见。职务、身份高的人会见客人,特定情形下可称为接见或召见。现在一般不作上述区分,多称为会见。”

外交部的这份解释说得已经很清楚了:在外交语境下,“会见”这个词是可以把主宾关系颠倒过来用的。所以,美方给他们的会谈纪要拟的标题:《安东尼·布林肯国务卿会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秦刚》,从书面规范上来说是可以的。而且,考虑到这份会谈纪要毕竟是美国人写的,他们站在自己的角度这么说,在逻辑上也算说得过去。

按照我的理解,在我们的外交语境中,会见这个动名词,最早其实是由拜会和觐见这两个概念衍生出来的。但无论是客拜主,还是主觐客,从字面意思上不难看出,相对主人而言,客人其实往往都是姿态更低的一方。

这很好理解,毕竟你是去人家家里做客的。你是在别人家,你是去见主人,哪怕再怎么客随主便,当客人的还是应该有起码的礼数。否则,那就不是上门做客,而是喧宾夺主了。

现如今,大家都提倡平等了,所以我们的外交辞令也朝着扁平化的方向发展,把拜会和觐见合并起来,统称为会见。这样一来,无论是客人来拜会主人,还是主人觐见客人,一个词就能搞定了。

会见这个词汇的引入,让主客双方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而不再像以前那样,光是一个动词的用法,就能看出主客之别。

不过当然了,虽说把拜会和觐见换成了会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客人在主人面前的地位,但不管再怎么提高,主就是主,客就是客。只要这个基本前提不变,不管文字上再怎么千变万化,主人和客人之间,终究也是存在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的。

为了在不逾越这道鸿沟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给予客人平等地位,我们现在的习惯,一般是对主语和宾语的位置做固定处理。简单来说就12个字:主人就是主语,宾客就是宾语。

布林肯跑到我们中国来做客,秦刚外长是主人,布林肯是客人,他是在我们家。在这个大前提下,在描述秦刚外长和布林肯两人的日常会面活动时,“秦刚会见布林肯”这样的描述,才是更符合常规常理的习惯用法,因为大家一看到主语和宾语上的是谁,就能马上联想到谁是主人、谁是客人,这次的会谈是在谁家进行的。

可要是反过来呢?虽然他布林肯是客人,我们才是主人,但他们偏偏就是要用“布林肯会见秦刚”这样的句式,那又会怎么样呢?

说实话,不会怎么样。因为我上面已经说过了,美方这种表达方式是符合我们外交部的书面规范的,客人见主人用“会见”一词是被允许的。

从布林肯在中国这两天我们接待他的规格来看,我们的外交部长、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和最高领导人都先后出来接见他了,这说明我们对布林肯的这次访华还是比较重视的,对他也很客气。布林肯在没来中国之前对我们说了那么多难听的话,我们后来都没有和他计较,更何况他6月18日和19日这两天还在中国,会谈这个词他们也不算用错,我们的政府自然就更不可能会因为这点小事去和美方斤斤计较了。

那么问题来了,明明美国人在公务流程上并没有做错什么,可为什么美国驻华大使馆的那条微博还是引起了不少中国网友的不满呢?

因为他们的表达方式违背了我们的约定习俗。书面规范这种东西,是政府和政府之间的对话方式,而要想让普通老百姓信服的话,除了书面表达要规范之外,遵守约定习俗也是很重要的,因为这决定了你到头来究竟能赢得主人家里多少人的好感。

大家不妨换个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外头有个看我们家不顺眼的家伙,一直在背后跟别人嚼我们家的舌根,可他却偏偏又很想上我们家来蹭饭,为此一直软磨硬泡,用尽了各种手段。我们家里的大家长出于种种考量,最终还是同意让他登门拜访。并且,还按照我们家一贯的待客之道,在他进门之前就和他说了:“你在我们家不用那么拘谨,把这儿当成自己家就行。你要是不想换拖鞋的话,就穿着皮鞋进来也行。”

结果呢?这家伙还真就不拿自己当外人了,穿着皮鞋就进了我们屋,在我们昨天刚拖过的、还闪闪发亮的白色瓷砖地板上留下一个又一个难看的土印子。

你能说他这么做不对吗?不能,毕竟我们大家长一开始也说过了,他可以穿着皮鞋进来;但是我们有理由为他这么做感到不满吗?有理由,因为这个家也是我们的家,他的皮鞋底踩过的地方,都是我们之前辛辛苦苦打理过的。

布林肯这次过来中国,究竟和我们的大家长闭门聊了些什么,我们或许没多少人知道。但是他美国驻华大使馆留在我们地板上的皮鞋印子,我们中国老百姓可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我们之所以在意,是因为这种事情往小了说,这是你美国驻华大使馆官微不懂中文、没礼貌;要是往大了说,那可就没边儿了,我们就是说你有意喧宾夺主,说实话其实也不过分。

看到这里,有些人大概会觉得我又开始上纲上线了:“人家政府都不当回事的一点小事,你一个市井大妈搁这儿给自己加什么戏呢?外交部那么多人都不出来说话,就你孤烟暮蝉一个自媒体在这儿没完没了地念叨?你这么能怎么不去外交部礼宾司呢?”

这是个好问题,因为它为我引出了我今天要探讨的第二个问题:美方的词措到底符合不符合我们的表述习惯?

二、是小人,就可以为所欲为吗?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同样去找了近期我们外交官在出国访问期间会见外国政要的新闻。而在这些新闻当中,有几条因为相对而言比较具有代表性,所以特别引起了我的注意。

第一条新闻,是关于秦刚外长的。这条新闻最早出现在今年5月2日,秦刚外长在访问缅甸期间,同缅甸领导人敏昂莱进行了会晤。对于秦刚外长的这次出访,新华社用的标题是《缅甸领导人敏昂莱会见秦刚》。

第二条新闻,是关于国务委员兼时任外长王毅的,这条新闻最早出现在去年9月21日,在纽约出席第77届联合国大会期间,王毅主任曾和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进行了会面。对此,外交部当时所刊公文的标题《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会见王毅》。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虽然我们外交部官网上对“会见”这个词解释得很清楚:不管身份是主是客,也无论职务是高是低,按照书面表达规范,“会见”这个词是大家都可以用的,主宾关系并不固定。但实际上,真到了我们这里,除了要符合书面规范之外,我们在使用“会见”这个词汇的时候,其实同时也在默默遵循着约定习俗。当我们自己的身份是客人的时候,我们总是会规规矩矩地把我们自己放在“会见”这个动词的后头,那个宾语的位置上,而不是跑到“会见”的前头,去和人家主人争夺主语的地位。

明明可以这么干,但最好不要这么干,所以我们就没有这么干。什么叫做讲礼仪?这就叫讲礼仪。

有些人或许会说了:“这敏昂莱和武契奇都是国家领导人啊,秦刚和王毅只不过是两个外交官而已,和人家职务都不对等,所以把自己放在宾语的位置上也正常吧?王毅和武契奇的会晤甚至都不是在贝尔格莱德,这和主客有什么关系呢?”

既然说到了职务高低的问题,那让我们再来看看第三条新闻,这条新闻也是关于王毅主任的。去年7月9日,在巴厘岛举行的G20外长会议上,当时还是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同布林肯曾经举行过一次会晤。双方都是印尼邀请过来的客人,而且彼此的职务也对等,对于那一次会晤,新华社用的标题是这样的《王毅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举行会晤》。

虽然我们把布林肯放在了宾语的位置上,但是这一次我们没用“会见”这个词了,而是改成了在语气上更加去高度化的“会晤”一词。不是你布林肯来面见我,而是我和你面谈。大家都是客,所以也就无所谓什么夺主不夺主,这种表达就非常得体。

那要是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照着新华社这个标题来改,把秦刚外长会见布林肯的会谈纪要改成《布林肯同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举行会晤》行不行呢?

抱歉,我觉得一样是不行的。因为布林肯这是在中国,他的身份非常明确,就是个来登门造访的客人。既然是客人,那么按照约定习俗,就不应该反客为主霸着主语的位置。

去年9月23日,王毅主任在美国和布林肯见过一面,对于那一次双方的会晤,外交部公文用的是这个标题《王毅会见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为什么?因为他们两个人虽然都在美国,但会谈过程却是在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的驻地进行的。在这个语境下,布林肯相对我们而言依然是客,所以这个标题这么拟是符合约定习俗的。

如果布林肯这趟过来,是在美国驻华大使馆里头和秦刚外长见的面,那他们用《布林肯会见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就没有问题。这不仅符合书面规范,而且也尊重了约定习俗。

可问题是,他布林肯终究不是。

所以,综上所述,我认为美国国务院的纪要和美国驻华大使馆的微博是有问题的,问题不出在书面规范,而是出在了约定习俗上。我不觉得各位同志和朋友是在无理取闹,也不是我有意要上纲上线。大家的诉求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希望美国政府和美国政府的这些官员能够将心比心。

你在中国以外怎么作威作福都罢了,毕竟我们现在管不着。

可这是在我们家,我也是个经常要做家务的人,我知道那种昨天刚拖好的地板今天就让人用皮鞋印子给糟蹋了是什么滋味。家里老一辈人有一句话是专门用来形容这类人和这类事的,我觉得现在把它用在美国政府的身上也挺合适:

“这样做人不好。”

这句话其实,也是我想留给今天的第三个问题,也就是“美方这么用是故意的,还是无心的?”这个问题的答案。

三、美国政府,这样做人不好

我觉得美国国务院和美国驻华大使馆既是故意的,也是无心的。

之所以说它们是故意的,是因为我对美国驻华大使馆官微的那个尿性实在是太熟悉了。它们的官微运营非常熟练,非常懂我们国内的互联网,甚至可以说是那么多驻华大使馆的官方微博中最懂的。

有些人懂了你,就会理解你,但美国驻华大使馆的官微并不是,它们属于另一种:越懂你,越是懂怎么膈应你。就拿这一次的事情来说,你说它们不清楚外交语境下的“会见”一词究竟包含着什么样的含义吗?我不相信。这就好比你来我们家做客,在明明已经看到我们全家都穿着拖鞋的情况下,你却偏偏还要穿着皮鞋往我们那拖得发亮的地板上踩。这要不是故意的,就这种情商,我看下次也没必要再过来了。

之所以说它们是无心的,是因为美国政客在外事活动中干的这类破事实在是给我看吐了。就拿我们家里的事来说,瞅瞅对岸的台湾省,别看美国这帮政客平时一口一个“总统”喊得那么亲热,真到了它们窜访台湾省受到蔡英文的接见了,瞧那一个个在人家面前那副坐相。这帮人难道不知道自己和蔡英文的职务不对等吗?既然如此,那干嘛还要在会谈过程中盘个二郎腿呢?

好多人说美国人这是有意在让蔡英文难看,我觉得这么说把事弄复杂了。我觉得他们就是脑子里头没有这根筋。

什么叫做“世界霸主”和“世界警察”啊同志们?就是我家是我家,你家还是我家。美国的外交官满世界转悠,去别人家只是名义上的外事访问,实际上美国政客根本就没多少会拿自己当外人。所以,他们才会想穿皮鞋进屋,就穿皮鞋进屋;想在你面前跷二郎腿,就在你面前跷二郎腿。

“你把这儿当自己家”这句客套话对很多美国政客而言是多余的,因为人家压根就没把自己当外人。

我们是外交无小事,他们是外交无大事。他们的小事在我们这儿是大事,我们的大事对他们却成了小事。

那我们的小事呢?对他们而言,那估计就是无关紧要的屁事了。

但是,对,我又要说到但是了。他们可以不在乎我们,但是我们得在乎我们自己。因为他布林肯走了之后,留在国内舆论场上的这些皮鞋印子,终究还是得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中国老百姓来拖的。

凭什么?难道是我们欠了你们美国政府的吗?这次你来了不拿自己当外人,穿着皮鞋就进来了,踩脏了就让我们来拖,那下次呢?

下次他还敢。

不好意思,这我就接受不了了。我们中国人也是人,我们的地板也是自己辛辛苦苦拖干净的,我不觉得应该让你们占我们这个便宜,口头便宜也不行。

我不管你们美国政府是故意的还是无心的,但是这样做人不好。

做得不好,那就应该让人说,应该努力改正,而不是在心里贱兮兮地反复念叨着什么“下次还敢”。

我们的政府不说,那是因为大家长有自己的本分。

但是不说,不代表你们美国政府做得就没错。

什么身份说什么话,这是规矩。人是因为懂得遵守规矩,所以才能被称之为人;国家是因为懂得遵守规矩,所以才能被称之为国家。否则的话,那就和禽兽没什么区别了。

结语、寸土必争,一字不让

我只是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一个干自媒体的大妈,我的身份很卑微,我平时干的就是拖地板这种家务活,所以这些话由我来说就不违和了。我们家并不欢迎你,你来了把我们家里弄脏,完了还要我们自己收拾,我说你两句不应该吗?

同志们,不要忘了,这是在我们自己家,我们才是主人。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替他们在意得太多,却为我们考虑得太少了。

君子凭什么可以被人欺之以方?就因为君子脾气好,是个好人?要是这样的话,这君子我看不当也罢。我情愿当一个客人骂我我还口,客人打我我还手,客人踩我我还拖,客人舞枪我拔剑的家庭主妇。

有些话,总得有人来说;有些事,总得有人来干。有人当君子,就得有人来当大妈,我只是不介意那个人是我罢了。

不要总是要求我们自己站在美国政府的立场上去理解他们,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有我们自己的家庭要照料,我们有我们自己家人的感受要顾及。

解放军拼,是为了争一寸土;企业家拼,是为了争一分利;外交官拼,是为了争一口气。

而像我这样的自媒体,我这样的大妈,我没有那么大能量,我之所以也要拼,只不过是为了争一个字。

大家都要为国家出一份力,一字不让,这就是我要出的那一份力。

我活了40多年,终于等到了今天这个机会。我之所以要出这一份力,不是想证明我了不起,只是要告诉他们,你们穿鞋走进我们家里这件事情是不对。我一定要和你说清楚,下次再过来,记得换上拖鞋。

否则的话,我就对你不客气。

0 阅读:3

爱电影的小美

简介:一个忠实的电影发烧友 每天分享不一样的电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