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家庭教育指导师果妈~
做父母的,都非常爱孩子的孩子。
但是,我们却发现一个非常悲哀的现象,那就是你的孩子,并不一定爱你,甚至,对你的爱嗤之以鼻。
朋友小玲家的女儿,就在今年,考上了名校,亲戚们都为他们开心,毕竟小玲为了培养女儿那是相当的不容易,这么多年的全职妈妈+陪读生活,换谁,都会觉得非常累。
本以为,是苦尽甘来,不曾想,却又是另一场苦难。
假期的时候,亲戚们在一起聚餐,小玲的女儿没有回来,有人问:“你女儿怎么没回来?上大学了,学业应该不忙了吧!”
不想,小玲立马就掉了眼泪。原来,女儿不回来的原因,只有一个:终于自由了!再也不想回到妈妈身边!
妈妈不计成果的付出,换来的,却是女儿的厌恶。
而这并不算个例。
在某乎上,有人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最讨厌父母对你说什么话?”
“我这是为了你好!”成为点赞量最高的一个回答。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会“厌恶”父母?原因简单却心酸
清代学者吴楚材曾言:“宠儿未有不骄,骄子未有不败。”
再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爱”错了。
父母的爱,“伤害”了孩子
你以为是爱,但是对孩子来说,却有可能是伤害。
你以为是为了好,但是,却一步步带孩子走进了“深渊”。
村里之前有一个女孩子,因为家里不给零花钱,于是女孩子便开始“偷”其他同学的钱、偷家里的钱。
直到某一天,被老师同学发现了,然后喊来了家长。
对于孩子“偷”的行为,家长自然是愤怒的,而且,为了孩子“记住教训”,爸爸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了女儿一个大耳刮子,并且让女孩跪着向同学道歉。
父亲这样教育女儿,是为了女儿好,怕她以后误入歧途,毁了自己的一辈子。
殊不知,这样错误的爱的方式,却已经将女儿推入了深渊。
这样一次教训,其实是将女孩的自尊心,都踩在了脚底下。而且,自此之后,班上的同学都不愿意再和女孩儿接触,她被孤立了。后来,女孩也逐渐成为内向、孤僻之人。
父母因为爱孩子,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难免会用错方法,而这些方法,很多时候会从心理层面伤害到孩子,而家长还不自知。这样的爱,孩子如何能够承受?
父母的爱,孩子未能“感知”
你以为你足够爱孩子,但是,孩子并没有能够感受到你的爱,甚至,能够感受到的是距离、冷漠。
都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父母对于孩子的爱,大多是无须回报的,在很多时候,这些爱都体现在各种小细节上。
比如,将好吃的鸡翅都留给孩子吃,孩子吃得理所当然;
比如,我们顶着惺忪的睡眼,早起给孩子做早餐,孩子还觉得早饭不好吃;
比如,我们对自己抠门儿,但是,孩子的一应要求,却尽量满足……
在我们看来,我们尽自己所能,去爱我们的孩子。
但是,孩子对这些爱,真的能够感知到吗?
并不会,他们无法感知父母的爱,只觉得这一切是理所当然。甚至,在父母没办法满足自己要求的时候,还会觉得,是父母不爱自己的表现。
看不到父母所做的,一味地单方面为孩子输出爱,是不少父母的通病。
现代父母要做的便是:让孩子知道,我们很爱他,哪些行为,是爱的表现,并且,恰当的时机,要让孩子“回报”自己的爱。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关于过生日,我们不但要给孩子过生日,还需要给自己过生日,我们不但需要给孩子准备礼物,也需要孩子为我们准备礼物。
爱,是相互的,才能“有感知”。
父母的爱,孩子无法“理解与共情”
你以为你非常爱孩子,但是,孩子无法共情你的爱,因为你的爱不是他想要的,她无法理解,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对于小玲的女儿而言,其实她知道母亲是爱自己的,但是,她无法理解,自己成绩在不如意的时候,为什么就要接受责骂,为什么自己没能考得好,就对不起母亲的一腔付出。
她其实不需要这样的爱。
她想在自己收获好成绩的时候,得到妈妈一句夸赞,而非一句“才进步这么一点?”,虽然妈妈是希望她戒骄戒躁;
她想在自己非常累的时候,妈妈也能陪自己出去玩一趟休息一下,而非一句“别人成绩比较好还比你勤快”,虽然妈妈是希望她成绩能够更好;
她在收到情书的时候,也想感受和分享一下别人喜欢自己的愉悦感,而非一句“敢谈恋爱我打断你的腿”,虽然妈妈只是担心她谈恋爱从而影响学习生活……
小玲会告诉女儿,自己是为她好,是爱她,女儿也知道妈妈的不容易,但是,女儿没办法理解,更没办法共情,明明很多时候,妈妈可以有更好的方式,自己所要的也并不多。
父母的爱,最可怕的就是“我是为了你好”,而孩子无法理解。这样的爱,对孩子而言,是束缚,是枷锁,只想要逃离。
一旦孩子有了这个逃离的机会,那么,孩子注定会远离,此时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哪里又是一两句话能够说得清的?
所以,该夸奖的时候,还是得夸奖,该陪伴的时候,还是得陪伴,不要“为了孩子好”,而是让孩子能够明白什么才是对自己好,这样亲子之间的关系不会差,而孩子也不会太过偏离正确的道路。
写在文末
对于孩子而言,有一个懂自己的父母,真的很幸福。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们的目光,不能只是放在孩子的错误、成绩之上,更要放在孩子的性格、三观等“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