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种情况下,运动不降糖反而升血糖,糖尿病病友一定要避开

凡雁聊娱乐趣事 2024-12-07 05:22:46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运动被誉为糖尿病管理的“良药”,但这剂“良药”也可能在特定情况下变成“毒药”,许多糖尿病患者在努力通过运动降低血糖时,发现血糖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升高,甚至出现健康危机。

为何会出现这种反常现象?

究其原因,过量运动和清晨空腹运动是导致血糖升高的两大主要误区。

运动中的迷途

王女士是一名45岁的服装店老板,平日性格直爽,精力充沛,生活中充满干劲。

但三年前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后,她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尽管医生叮嘱她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但她一开始并不重视。

直到体重持续增加,血糖难以控制,医生劝她加强运动,她才决定开始自己的运动计划。

王女士的行动力很强,但也容易走极端。

她没有咨询医生或专业人士,而是自己设计了一套“强度训练”:每天凌晨五点起床,从家附近的公园跑步开始,然后去健身房完成两小时的器械训练。

每次运动结束时,她都筋疲力尽,但她认为这是努力的标志。

清晨的街道上只有零星的行人和偶尔驶过的出租车,王女士穿着运动套装,双脚踩着跑步鞋,沿着人行道跑步。

初冬的清晨寒意十足,她的呼吸在空气中化为白色的雾气,汗水逐渐湿透了额头,头发贴在脸颊上。

她跑步的路线从小区门口绕到公园,再返回家,全程约10公里,她的脚步声在空旷的街道上回响,渐渐变得沉重。

运动后的王女士回到家,往往是直接倒在沙发上,连换下运动服的力气都没有。

她觉得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了,每天三小时的高强度运动,加上少吃主食,血糖一定会降下来的,但几天后,她开始发现身体出现了异样。

最初,她只是感到口干舌燥,以为是因为出汗过多导致脱水;接着,她在白天的工作中感到异常疲惫,走动时双腿似乎灌了铅一般沉重;晚上,她的睡眠变得支离破碎,每隔两三个小时就要起夜。

一天早晨,她像往常一样去跑步,跑到一半时,她感觉胸口发闷,双腿乏力,但她强迫自己继续完成跑步计划,回到家后,她拖着疲惫的身体躺在床上,很快睡着了,等她醒来时,已经是下午三点,错过了午餐。

她强忍着身体的不适,匆匆赶去店里,却发现自己在顾客面前站立时有些摇晃,甚至拿不稳手中的商品。

几天后,情况进一步恶化,她的体力已经不足以支撑正常的生活。

她不得不去医院检查,医生告诉她,她的血糖从原来的10 mmol/L升高到14 mmol/L,尿液中还检测出了酮体。

她的高强度运动不仅没有降低血糖,反而因过量刺激了升糖激素的分泌,使得血糖进一步升高,医生严肃地劝告她暂停运动,调整锻炼方式。

而另一边,70岁的张先生也在为运动困惑着,他是个退休教师,喜欢早起锻炼,每天坚持空腹散步。

他认为清晨运动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呼吸到新鲜空气,他的散步路线是小区公园的一条环形小道,围绕湖边,每天步行30分钟,保持均匀的步伐。

初冬的公园里,草坪上覆盖了一层薄霜,张先生穿着灰色的运动服,脚上是一双略显陈旧的运动鞋。

他手持一根步行杖,沿着公园小道慢慢行走,尽管速度不快,但步伐稳健。

他喜欢在散步时观察周围的环境:湖面反射着微弱的阳光,几只野鸭在湖中扑腾,不远处的广场上传来老人们晨练的音乐声。

散步结束后,张先生在公园的长椅上坐下来,拿出随身携带的血糖仪,他熟练地扎破手指,滴出一滴血,仪器很快显示了结果:6.8 mmol/L。

相比运动前的6 mmol/L,血糖反而升高了,尽管他觉得奇怪,但没有过多在意,继续按原计划回家。

医生后来告诉他,这种清晨空腹散步虽然时间不长,但由于晨间激素分泌较高,加之他空腹运动,交感神经兴奋,抑制了糖的消耗,反而促使血糖升高。

他的运动方式看似轻松,却没有考虑到糖尿病患者的特殊情况。

这两位患者的经历展现了运动方式对血糖控制的复杂影响,他们在不恰当的时间或强度下运动,不但没有达到降血糖的目的,反而让血糖失控。

运动为何不降糖反而升糖?

运动作为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手段,一直被广泛推崇,但在特定情况下,运动非但没有帮助控制血糖,反而会导致血糖升高。

这种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人体代谢机制的复杂性,运动升高血糖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两个方面:过量运动和清晨空腹运动。

1.过量运动

当运动强度超过身体的承受范围,特别是超过最大心率的80%到90%时,人体会启动一种“应激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体内的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大幅增加。

这些激素会刺激胰高血糖素的释放,同时抑制胰岛素的分泌,从而加速肝脏中糖原的分解,使大量葡萄糖涌入血液,此时,血糖水平会迅速升高。

过量运动还会导致肌肉中糖原的快速消耗,为了弥补肌肉对能量的需求,人体会分解脂肪,释放出游离脂肪酸。

但在这种情况下,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效率却会下降,导致血糖水平进一步上升。

因此,虽然运动消耗了能量,但体内葡萄糖的生成速度远远超过消耗速度,最终造成血糖的意外升高。

2.清晨空腹运动

清晨是人体激素分泌活跃的时间段,特别是生长激素、皮质醇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处于一天中的高峰。

这些激素本身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而空腹运动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效应。

由于运动会刺激交感神经的活跃,体内升糖激素的分泌会被进一步触发,导致肝脏加速糖异生。

糖异生是肝脏通过非糖物质(如乳酸、甘油等)合成葡萄糖的过程,这一过程会使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显著增加。

与此同时,空腹状态下,肌肉可用的糖原储备相对较少,运动中无法充分利用葡萄糖作为能量来源。

这种情况下,肌肉能量供应不足,导致血糖无法通过正常代谢途径被消耗。

相较于餐后运动时肌肉对葡萄糖的需求较高,空腹运动时的代谢模式更加偏向于保留血糖,以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需求。

科学运动,稳控血糖

运动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手段,但不当的运动方式可能引发血糖升高甚至健康风险。

因此,科学合理地规划运动对糖尿病患者尤为关键。

在运动时,糖尿病患者需要关注时间、强度、类型和频率等多个因素,以确保运动能够有效降血糖,同时避免升高血糖的风险。

运动强度和时长需要合理安排,中等强度的运动被认为是糖尿病患者最安全有效的选择。

所谓中等强度,是指运动时心率保持在"最大心率的50%-70%”之间。

最大心率可以用公式“220减年龄”计算,比如一名50岁的人,最大心率为170次/分钟,中等强度的目标心率则为85-119次/分钟。

在这种强度下,身体能保持良好的代谢效率,同时避免因运动过量而激发升糖激素的分泌。

运动时长也需要控制,每次30-60分钟较为合适,过长时间的高强度运动可能对血糖产生反作用。

运动时间的选择也十分重要,为了避免清晨空腹运动带来的升血糖风险,糖尿病患者应尽量避开晨间激素分泌高峰期。

在餐后1小时左右进行运动是更为科学的选择,因为此时血糖已经有所上升,胰岛素开始发挥作用,肌肉对葡萄糖的吸收效率较高。

同时,运动前需要充分进食,尤其是对于容易出现低血糖的患者,应确保身体有足够的糖原储备以供能量消耗。

运动类型的选择也直接影响血糖控制效果,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的结合被认为是理想的方式。

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自行车和游泳,可以有效降低血糖和改善心血管健康。

抗阻运动,如轻重量的哑铃训练或弹力带锻炼,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基础代谢率,从而帮助血糖长期稳定。

每周150分钟的有氧运动加上2-3次抗阻训练,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运动组合模式。

糖尿病患者在运动时要注意保持规律性。

一次有效的有氧运动可以使胰岛素敏感性提高长达24小时,而抗阻运动的代谢改善效果甚至可以持续数天。

因此,最好每天保持一定的运动频率,即使工作繁忙,也可以通过分散的短时运动来代替长时间的集中运动。

每隔一段时间站起来活动筋骨,减少久坐时间,也能对血糖管理起到积极作用。

运动前后的监测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

在运动开始前,患者应先检测血糖水平,确保其在安全范围内,一般来说,运动前血糖控制在5-13 mmol/L较为适宜。

若血糖低于5 mmol/L或高于16 mmol/L,建议暂缓运动,并采取相应措施调整血糖。

运动结束后,患者还应再次测量血糖,以观察运动对血糖的影响,并据此调整未来的运动方案。

结语

科学运动是糖尿病管理中的一把双刃剑,用得恰当,它能有效降低血糖,改善代谢;用得不当,却可能带来血糖波动甚至并发症的风险。过量运动和清晨空腹运动是导致血糖升高的典型错误,这些教训提醒我们,运动不是盲目的坚持,而是需要科学规划。

适度的强度、合适的时间、合理的运动方式,才能帮助糖尿病患者安全有效地管理血糖,改善生活质量,通过正确的运动习惯,糖尿病患者可以真正掌握健康的主动权,迈向更稳健的未来。

参考文献:

0 阅读:473
评论列表
  • 2024-12-07 19:33

    糖尿病患者最忌讳不吃饭早饭就运动的,这样会导致生酮状态,会分解大量脂肪和蛋白为葡萄糖的,运动后在吃早饭只会雪上加霜。

凡雁聊娱乐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