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水的民族和方言

里仁卓比文化说 2024-09-07 17:17:24

原创 陵水石剑 爱黎说 2024年08月26日 21:29 海南

陵水是一个“小聚居、大杂居”的民族县份,主要世居民族为黎族、汉族、苗族,并有壮族、回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满族、布依族、土家族、朝鲜族、高山族、藏族、傣族等28个民族的人员在此工作生活。陵水境内方言丰富,主要有黎语、“海南苗语”、海南话、疍家话、客家话、潮汕话等。

一、黎语

陵水群众一般习惯性把陵水黎族分为“哈人”“黎人”和“杞人”,对应的方言分为“哈话”“黎话”和“杞话”。其中:

“哈人”人数最多,约80000人,分布区贯通英州、隆广、文罗、提蒙、本号、光坡等乡镇,连成一片,另有百余人分布于南平居国拥队。“哈话”属哈方言哈应土语,分别以本号地区和军田地区为中心,大体可分为本号次土语和军田次土语两种次土语。

“黎人”人口次于“哈人”,约有34000-40000人,“黎话”属赛方言,也称台方言或者加茂方言等,主要分布在英州镇的原田仔乡地区,隆广镇的五一、新光、红旗、丹录4个村委会以及广坡村委会的沸水、墓山2个自然村,文罗镇的龙马村委会,提蒙乡部分村落,群英乡和本号镇的原祖关镇地区等,分别以田仔地区和群英地区为中心,可分为田仔次方言和群英次方言两种次方言。(注:赛方言人口分布笔者不够熟悉,并有一些变数,人数拿不准。沸水、墓山2村原是杞方言,近几十年改说赛方言。)

“杞话”属杞方言,使用人数相对较少,但包含保城土语、堑对土语和通什土语三种土语。

保城土语主要从原七弓峒迁入。一部分集中在本号镇的芭蕉、黎跃两个行政村,户籍420户1854人;南平居近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玲一带的沟仔、木棉坡、南新(什南亲)、新垦(什核)、什也(什南单)、祖加达等地也有分布,约580户1500余人,多兼说赛方言。其语言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保城镇、什玲镇一带的杞方言相近。(注:黎跃管区水塘、山猪园2个村是哈方言,不计在内。)

堑对土语集中在与琼中交界的大里地区,即本号镇什坡村委会、小妹村委会辖区及格择村委会四公里村一带,户籍333户1682人,与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吊罗山乡、上安乡、和平镇地区的杞方言相近。

英州镇高土村户籍501户2470人,据说也来自七仙岭脚下,但相较而言,其方言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新政镇、响水镇乃至五指山市通什镇等地的杞方言更相近些,可划入通什土语。(注:七仙岭旧称七指岭。)

二、“海南苗语”

“海南苗语”陵水称作“苗话”,属瑶语金门方言,主要分布在本号镇的白水岭、什巴苗村和提蒙乡的小喃平,户籍120户603人。

三、海南话

“海南话”是海南闽语的俗称,属汉语闽方言闽南次方言系统,通用于海南岛大部分地区,并和雷州半岛的徐闻县、海康县、遂溪县等地相近相通,俗称“客话”等。在普通话推广前,陵水全县各民族常住人口几乎都是海南话的使用者。过去,只要是陵水常住人口,无论母语是不是海南话,一般都兼识海南话,而如果不是海南话族群,则往往是以海南话为第二母语的双母语者。故陵水的海南话也称“陵水话”,陈波的《海南方言研究》把它划归海南闽语万陵片中的陵水小片。以建国60周年为界,2009年以后出生的小孩,超过百分之七十,从小就接触和使用普通话,陵水话在陵水的主体通用语言地位已经开始消退。

四、其他

新村镇新村港周边和英州镇赤岭村沿海的疍家话、光坡镇个别村落的客家话、原军田乡远征队等汕头移民的潮汕话使用人口集中,内部一致性高,但使用人口相对较少,分布的区域也小,与境内其他语言的相互影响并不明显。

注:人口参照2023年陵水黎族自治县行政区划和自治组织详细情况摸底数据。

陵水石剑

声明:转载此文,目的是为了传递更多的黎族文化信息,若侵犯了原作者的权益,请与本人私信联系或在评论区留言,本人将及时删除,谢谢!

0 阅读:0

里仁卓比文化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