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3年,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的阿德米拉尔特造船厂,一艘外形奇特的军舰下水了。该舰舰名为“诺夫哥罗德”。它的标准排水量约为2500吨,全长大约30米,装备有两门11英寸(约28厘米)的大炮,并且船体被厚重的装甲覆盖,是一艘被称为“监视舰”的低干舷舰艇。
在当时,这艘舰可以算是相当大型的监视舰了,但更引人注目的是它的宽度——竟然和全长一样,大约也是30米。是的,这艘舰的船体是圆形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像盆一样的船舰呢?这一切始于1868年,英国造船师约翰·埃尔德的一个突发奇想。
当时的海战基本战术是使用大口径炮台发射炮弹,击穿敌舰的侧舷,使其沉没。因此,军舰在搭载强大炮火的同时,也需要用装甲加固侧舷,以抵御敌弹。
于是,埃尔德想到:“如果扩大船的宽度,就可以缩短干舷。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船的稳定性,还能搭载大口径炮。”
缩短干舷可以减少容易被敌人瞄准的侧舷面积,从而减少装甲的使用。而且,相比细长的船体,宽体船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更高的浮力,因此可以搭载大口径炮。
赞同这一想法并进一步发展它的是俄罗斯帝国海军的安德烈·亚历山大罗维奇·波波夫少将。
他参考了埃尔德的想法,设计了一个完全圆形的船体。为了进一步缩短吃水深度和干舷,他甚至将船底从流线型改为平底,使得这艘船看起来就像是漂浮的盆。
为什么非要要制造这样一艘军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舰艇结构也与当时俄罗斯帝国的国际地位有关。在1853年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俄罗斯军队被奥斯曼土耳其、英国、法国和撒丁尼亚联军击败,并根据巴黎条约,黑海的军舰保有受到了限制。
黑海和克里米亚半岛是俄罗斯海军通过地中海进入大洋的重要基地,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该地区仍然是俄乌冲突的焦点。
为了保卫可以说是通往大洋的生命线的克里米亚半岛,军舰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波波夫少将计划将这艘难以被识别为军舰的圆形舰艇部署在克里米亚半岛的塞瓦斯托波尔,作为“浮动的要塞”。
尽管军舰限制在1871年被解除,但舰艇的建造是从那一年的12月才开始的。最初计划建造10艘同型舰,但由于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支付的赔款影响,最终只建造了作为首舰的“诺夫哥罗德”和稍大一些的“海军上将波波夫”,建造工作就结束了。但在某种意义上,没有继续建造更多的该型舰可能是不幸中的万幸。
直径约30米的圆形船体,正如埃尔德所设想的,具有非常高的浮力,在下水后也展现出了良好的性能。即使搭载了两门11英寸的大炮,也显示出了极高的稳定性。吃水最大为4.1米,干舷仅有46厘米,伸手就能触及水面。低矮的船体上覆盖着装甲,“诺夫哥罗德”于1874年正式服役。
诺夫哥罗德号悲惨的命运然而,“诺夫哥罗德”号现在背负着“有历史记录以来建造过的最糟糕的军舰”的恶名。原因是它比预期的更难操作。
俄罗斯海军原本计划将这艘“诺夫哥罗德”用于河流入海口或沿海防御。在塞瓦斯托波尔港口和多瑙河入海口等地进行了尝试运用,但结果并不理想。
首先,由于船体像盆一样薄,即使是轻微的波浪也会导致螺旋桨露出水面。此外,由于其圆形的形状,船舵几乎不起作用,通常速度仅为每小时6节(约11公里)。在强烈的风暴中,几乎无法操纵。
搭载的大炮也存在问题。搭载的20口径11英寸大炮是传统的前装炮,需要从炮口部分装填炮弹和炸药,每次发射后需要非常长的时间来装填下一发,大约需要10分钟。
当这艘舰开始建造时,大型舰炮还是以前装式为主,但到了服役时,久已经是后装式炮的时代,它很快成为了过时的装备。
此外,发射大炮时,由于后坐力,舰艇会旋转。在河流入海口使用时,抵抗河流的流动非常困难,有时甚至会失去控制,随着水流旋转。一旦开始旋转,“诺夫哥罗德”会以令人眩晕的速度旋转,“舰上所有人都因旋转而感到无力”,这表明它旋转的速度相当快。
在1877年的俄土战争中,这艘舰被实际投入战斗,但由于性能上的劣势,无法追上被认为性能较差的奥斯曼土耳其舰艇。
“诺夫哥罗德”因此被贴上了“史上最糟糕的舰艇”的标签,在没有发挥重要作用的情况下,于1903年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