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二人不死,刘邦根本不敢动韩信,可惜这两个人全被韩信给杀了

韩知许 2025-02-05 15:25:27

如果要问历史上哪位开国功臣死的最可惜,很多人会选择“韩信”,因为他明明有争夺天下的实力,却被暗杀在宫殿之上。

纵观历史,如果韩信能够放过两个人,或许结局全然不同。

而他又为何会对这两人下死手,将自己逼上绝路?

少年困苦

韩信出生在南方楚地,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在了秦统一六国的战场之上。这件事情对他的打击很大。

此时的他跟大部分六国子民一样,面对嬴政的威压,更多的是敢怒不敢言,只能从心底暗自发誓,日后必将推翻秦朝暴政。

由于年少丧父,家中老母也无劳作能力,韩信小时候过的非常贫苦,有时候连饭都吃不上,只能上街乞讨。

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上街乞讨就代表着被其他同龄人欺负,所以韩信只能用“顽劣”来伪装自己。

这样的“顽劣”性格也引发邻里的不满,所以成年后的韩信虽有一身武艺,又能读书写字,但却因“劣迹斑斑”而不能入仕。

再加上他经常到处蹭吃蹭喝,这让人更讨厌他了。

因为家中穷困潦倒,母亲没多久也病倒了,最后不治身亡,而他连棺材和墓地都买不起。

而邻里都袖手旁观,没有借给他一分钱。

最后韩信只找来几张草席,将母亲埋葬在一块空旷的荒地之上。

埋葬完母亲,韩信已经好几天没吃饭了,最后还是河边的一位老大娘见他可怜,于是收留了他。

而韩信一心要做大事,不干农活不经商,每日游走于富贵豪奢之家,晚上就回老大娘家蹭饭吃。

一连几个月后,韩信也不好意思,于是主动对老大娘说:“现在我吃了你的饭,日后待我飞黄腾达时,一定会好好报答你的。”

而老大娘见他依旧一副好高骛远的模样,不禁骂道:“一个大男人,不脚踏实地的工作,连自己都养活不了,谈什么以后!”

这番话直接将韩信骂醒了,他觉得十分惭愧。

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他不再蛮横张扬,而是在县城四处求职,想求一份能饱腹的工作。

这时候,有一位外地新来的屠夫,他之前一直听别人说,韩信是一个狠角色,不要随便招惹他。

但他看韩信每日低声下气的样子,完全不像其他人说的那样,于是便开口骂道:“整天带着一把剑,其实连猪都不敢杀!”

此时韩信早已收敛了脾气,他觉得犯不上与这样的莽夫斗气,打算尽快离开。

结果屠夫得寸进尺,说:“想离开可以,要么杀了我,要么从我胯下钻过去。”

周围聚集了很多看热闹的人,他们都觉得韩信马上要拔剑杀人了。

而韩信会跪下来,承受这胯下之辱吗?

兵仙归汉

韩信看一眼面前的年轻屠夫,又看了看周围看热闹的群众。

他淡然一笑,或是想起了前几年的自己,或许也是这般幼稚吧,于是俯身趴下,竟真的从对方胯下钻了过去。

这一事件后,很多人开始对韩信刮目相看。

当时,南方的江西一带掀起一阵起义浪潮。

没过多久,这股起义风便吹到了楚地,在会稽郡内,一对项氏叔侄揭竿而起,组织起一支庞大的起义军。

听闻这个消息,韩信带着父亲留给他的长剑,马不停蹄地奔向了项氏军营。

虽然韩信路上没有停歇一刻,但来到会稽之时,项梁、项羽的营帐中早已是人山人海,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

虽然将领是做不成了,但好在他长的身高马大,最终成为项梁旗下一名冲锋陷阵的小兵。

在起义军中,韩信更喜欢观察敌军动向,再伺机而动,以最少的损失来获取最大的战果。

如果身为一方将领,肯定能名镇一方。

但此时的韩信,只是项羽叔叔旗下的一名小小士兵,什么前方战况,作战方案,他统统无权过问。

而项梁和项羽二人皆以“勇猛”著称,一旦开战,皆是死战,不留后手。

正如两人性格,他们提拔的将领大都是冲锋陷阵,不顾生死的“猛将”,而不是韩信这样的“智将”。

再加上韩信觉得自己是做大事的人,如果不顾生死地冲上去,死在敌方无名小兵手中,岂不屈才?

因为性格的原因,这导致他在项羽手下迟迟得不到重用。

最后实在没办法,韩信只好离开项羽,来到汉中,希望能在刘邦手下施展自己的才华。

而刘邦觉得韩信只是一个逃兵,还不敢上战场舍命杀敌,也十分瞧不起他,便派他去守仓库。

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韩信觉得刘邦也是目光短浅之徒,决定再次出走。

他相信,天下之大,总有赏识自己之人吧。

好在萧何知道韩信是个大才,一旦放走,成为其他诸侯手下的大将,必然遗患无穷。

于是他借着月色,一路猛追,最终将韩信拦了下来,最后劝刘邦给他一个将军。

统领军队后,韩信如鱼得水,他靠着对战场天生的敏感度,经常做出以少胜多,瞒天过海的作战方案。

汉军自此逐渐壮大,只用了短短数年,刘邦便从屡战屡败边远小诸侯,成长为与项羽争霸天下的一方霸主。

汉军靠着韩信领兵,先降服了北方齐、赵二地,然后撕毁盟约,和楚军决战垓下,逼得项羽自刎于乌江。

刘邦在楚汉争霸中取得最终的胜利,成为天下第一霸主,逐渐吞并天下,建立大汉王朝。

作为大汉第一大功臣,韩信又能否获得自己应有的封赏?

狡兔死,走狗烹

在楚汉争霸前夕,韩信与刘邦二人之间曾出现过一个小插曲。

当时刘邦正和项羽在荥阳附近大战,结果汉军根本不是楚军的对手,刘邦紧急下令,让北方的韩信南下援助。

此时韩信靠着杰出的军事才能,早已在北方打出了一片天地。

韩信攻占齐地之后,面对荥阳之围,便向刘邦说:“我刚打下来北方,现在这里十分混乱,没有一个王能够制约他们,希望您能赐我王侯之位。”

刘邦当时气得破口大骂,现在战事紧急,韩信却有心情称王。

碍于局势所迫,刘邦只好答应他做齐王。

接下来,汉军在韩信的帮助下,很快大败楚军。

于是,楚汉签署了一个盟约,双方以现在的荥阳以北的鸿沟为界,分立东西两岸,互相不再犯。

在此期间,项羽也重新认识到韩信的可怕,于是主动派人北上,希望能和韩信结盟,到时候刘、项、韩三人平分天下。

此时韩信刚被刘邦封为齐王,认为刘邦是器重自己的,所以并不想和项羽结盟。

项羽没能和韩信结盟,心中不禁担忧起来,虽然签署了条约,但保不齐刘邦背信弃义,和韩信一同南下攻打自己。

所以项羽决定尽快南撤,回到楚地休整一番,再图谋天下。

果不其然,在楚军南撤的路上,刘邦突然撕毁条约,抄近路准备在固陵附近伏击项羽。

刘邦对这次伏击势在必得,早早地给驻守北方的韩信发了密信。

但没想到伏击当天,韩信竟没来。

这次汉军损失惨重,不但伏击不成,反而被轻装撤军的项羽打得抱头鼠窜,躲在陈郡不敢露头。

作为汉王的刘邦非常生气,大骂韩信忘恩负义,日后必将治其罪。

但在谋士的劝解下,他又将中原大片土地分封给韩信。

韩信再次得到封地,心中对刘邦更为感激,于是主动出兵,兵分三路,将楚军逼向垓下。

不得不说,韩信确实用兵如神,当时刘邦交出所有兵权,尽数听他指挥。

三十万大军,分为六股,三路齐下,将项羽困死在垓下。

为了破其军心,韩信安排大军晚上高唱楚歌,让项羽误以为江东子弟已经尽数投降于汉军,再无信心抵抗。

最后,项羽自刎于乌江,结束了楚汉争霸。

在夺得楚地之后,刘邦打算诛杀项羽旧部,以除后患,但生于楚地的韩信并未这样做。

从这时起,刘邦就有了猜忌之心。

当时有一名叫钟离眜的楚军将领,是韩信的旧日好友,在楚军失败了,便投奔到韩信身边。

钟离眜劝韩信,刘邦这人并不如你想象中那么遵守承诺,现在天下已定,下一步就要杀你了,你又身为楚人,何不立地为王?

刘邦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心中震惊不已,于是下令让韩信立刻斩杀钟离眜。

韩信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竟直接斩杀了自己的旧日好友,将头颅献给刘邦。

刘邦一看是钟离眜的头颅,知道韩信已经失去声望,立马下令逮捕他。

没多久,吕雉在刘邦的授意下,将韩信引至宫殿,派侍卫将其刺杀,一代枭雄就此殒命。

如果韩信当年接受项羽的建议,独占齐地,完成三足鼎立之势,或许就可以活下来。

再甚者,在拿下楚地之后,不杀好友钟离眜,他身边的朋友也不会担心他滥杀无辜而争相逃离,刘邦也不敢轻易动他。

殊不知,在他急于争功的时候,刘邦早已下了杀心。

0 阅读:9
韩知许

韩知许

韩知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