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日下人不知,物是人非眼前迷。
山海万里俄国货,原是东风假作西。
这几句诗权当引子。说来滑稽,“俄罗斯商品馆”在街头巷尾遍地开花,蓝底白字,俄语神曲,这包装有点过了,连战斗民族自己可能都要怀疑:这真是我的家乡风情?
不料,这门生意的精髓,竟是用中国制造的万国商品,冠以“俄罗斯”之名,糊弄中国同胞。打的旗号颇为响亮,背后的把戏却耐人寻味。
且说这“俄货热潮”,初看还真有几分洋气,然而稍一琢磨,就满是破绽。那些导购嘴里地道俄货的榴莲糖、芒果干,产地却直指东南亚;“骆驼奶粉”更是来自中亚的哈萨克斯坦。
包装外写得是俄语,内里内容却是地地道道的国际联军。这还不算,摆在货架上的食品,条形码69开头,分明告诉你:这是国产。
然而,这些明显国产的东西,偏要用上俄式包装,名字硬要拗出点儿异国风味,好像不给同胞一场舶来品戏码,就不够洋盘。
你说老百姓不识货,愿意上当,那可不尽然。这年头,想不识货可太难了:连短视频平台都能教你怎么认真假货。
一部分消费者是真的傻吗?不,他们压根儿不在乎是真是假,他们买的不是货,是“立场”,是“感情”。只要打着俄罗斯的标签,那就是支持友邻,情怀加成,谁还管这背后是俄国榴莲还是中国糖?
这里面的讽刺意味可太浓了。大批商家从俄罗斯进口榴莲糖——或者直接改头换面贴标签,这套操作,恐怕连老毛子自己都得给跪下叫爸爸。
要知道,俄罗斯轻工业那是出了名的穷且”,自己国家的商店里,很多东西还要靠中国进口呢!结果到了中国,这些所谓的俄货反倒变成了高端风味食品,真是草蛇灰线,讽刺连天。
再说那些加盟店,开得一家比一家热闹,据说回本周期三个月?风险小回报高?这一套销售话术活脱脱是从保健品营销那抄来的。
等着吧,不出半年,这些加盟商就得一边贴钱,一边痛骂品牌方黑心。
毕竟,加盟费、品牌使用费、指定进货渠道,还有啥管理费,样样都在割韭菜,割得干净利落。商家赚的那点小头,还不够填品牌方的牙缝。
不过,也不怪加盟商,毕竟这“俄货热潮”来的时候,市场看着挺蓝海的,谁不想捞一把?
问题是,捞到最后才发现,水里都是鲨鱼。那些真正赚钱的人,早在热潮最初期就套现跑路了,剩下的加盟商,等着割到最后一根韭菜。
然而,最妙的还是这一点:在消费者眼里,俄罗斯商品的价值,居然还能成为一种道德制高点。买了“俄货”,就好像在支持反西方;而买了别的,仿佛是失了立场。
至于这些货物到底从哪儿来,有没有意义,反倒没人关心。这背后,是一场堂而皇之的价值观营销。就算商品质量再差、价格再离谱,只要它贴着俄罗斯的标签,就能站稳脚跟。
有人说,这不过是商家的营销手段。可这营销何止是手段,分明是把国人的智商按在地上摩擦。即便如此,也有人愿意买账,图个异国情调。结果买回家才发现,所谓“俄罗斯风味”,不过是国内工厂批量生产的货色。
可叹的是,这些招摇撞骗还真有市场。一些消费者怀揣对国产食品的不信任,转而对外国商品顶礼膜拜。殊不知,那些所谓的“进口食品”,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的骗局,买的多了,不但哄抬了价格,还助长了欺诈的气焰。
更值得玩味的是,有人借“俄货”之名搞套汇,用复杂的货币兑换赚差价,打着爱国旗号做的却是损人利己的生意。可叹的是,监管虽严,总有人敢冒险。他们自以为精明,殊不知,聪明反被聪明误,最后免不了在法律上翻车。
说到底,“俄罗斯商品馆”不过是一场伪装精致的闹剧。在情怀的糖衣炮弹下,暴露的是赤裸裸的逐利心态。无知的消费者,盲目追捧;聪明的商家,肆意收割。
话已至此,来个尾声。韭菜们为这场俄货热潮掏腰包,不过是给商家做嫁衣;他们收的不是钱,而是对智商的侮辱。
江山如此多娇,骗术层出不穷。
我看,把这“俄货馆”换成“韭菜馆”,可能更贴切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