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改革,农村的一切都在变,唯独农村基层组织的各种机构没有变,而且随着农村的变化,在不断加强。个人觉得,这也许就是为了稳固农村,保证农村这块基石的长久稳定吧。
然而,虽然原来的村庄还在,原本户口的人员还在,可农民的心已经实散了,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网络图片)
农民的心为什么散了?这种现状,农村的事业如何进行?乡村如何振兴?
农村改革以后,农民从大集体走上了单干,原本大家围在一起,吃的是大锅饭,如今农民各干各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谁也顾不上谁。这个时候,没有组织的帮助,穷富差距就会越拉越大。
人要有了穷富差距,自然就会产生矛盾,富人瞧不起穷人,穷人攀不上富人,大家的心自然就融不到一起。
农村改革初期,农民还离不开组织的协调,那个时候人和人之间都是相互帮助,农业生产相互换工,你帮我,我帮你,大家的心还能凑合到一起。
可后来,农民都自己买了自己的农具,自己干自己的,人情就越来越淡薄。
农村刚刚改革那会儿,农村的基层组织没能及时跟上来,放弃了思想政治教育,一切向钱看,农民长期不开会,长期没有集体活动,村集体组织和农民形成了“两层皮”。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当时是“统分结合”,村集体需要对农民进行必要的帮助,农民的产前产后,需要村集体提供必要的服务。
可由于村集体经济成为了“空壳”,丧失了对农民服务的能力,村集体的凝聚力也随之丧失,农民和村集体完全脱离了关系。村干部不管农民的事,农民拿村干部也就不当回事。农民长期单干,又没有组织领导的协调,农民的心怎么能不散。
(网络图片)
一个组织再庞大,失去了凝聚力,就自然丧失了组织能力。农民本来就是一盘散沙,没有组织形式,必然要走上另一个极端。
看看现在的农村,选举个村干部都要给报酬,不然没有人到场。有几个到场的人,也都是为了选举自己的人。
农村的集体财产遭受了损失,农民没有人过问,农民受到了灾害损失,村集体管都不管,这种局面,大家的心怎么能拢到一起。
想想当年的农民,关心集体,热爱集体,把集体当成自己的家,那股子劲,农村干点什么也不愁。
我小时候村里放电影,都是在露天放,赶上下雨天,电影就放不成,今天放不成,明天片子就排到别人那去了。为了能让农民看上电影,村党支部要建设一个俱乐部。那时候村集体没有钱,就号召农民献义务,到砖厂捡砖头,农民起早上山扛木杆。一个能容纳千人的俱乐部就这样建了起来。
现在的农民,别说献义务,就是村部起了火,都没有人来救援。
前年山上跑了荒火,村里大广播喊了半天,也没组织起来救火的人,最后还是从用人市场花钱雇人帮助救火。
(网络图片)
农村的风气还能不能好转?我个人认为:肯定能。农民靠的是组织,什么时候都要有组织,要有强有力的领导,要有强大的经济支撑,基层组织不能把农村经济搞上去,没有强大的凝聚力,农民的心就很难拢到一起。
乡村振兴,必须首先整顿好领导干部,把干部队伍梳理好,让那些不干净的村干部必须下岗,让廉政的领导干部上岗,廉才生威,让那些好干部轻装上阵,把党的好政策落到实处,真正团结广大农民,农民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农村还是大有希望。
一边踢球一边吹哨子
划片区,同品种种植,土地租种或加入联营,对点销售,方便售卖及二次加工售卖,从及下一年计划种植,市县镇政府应做好,技术,卫生,检测检疫上的支持,单个农民单独种,不好卖出,只能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