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韩国开店,遭恶意差评该怎么办?

灵枫谈国际 2025-04-19 11:13:20

在这个人人都能上网打分的时代,"差评攻击"正成为一些不良消费者针对商家的“新型武器”。这种恶意差评绝不只是让人心里不舒服那么简单,它可能直接导致营业额暴跌、商誉受损,甚至让多年心血经营的小店面临倒闭危机。那么问题来了:根据韩国法律,什么样的差评会构成犯罪?遭遇差评攻击的商家又该如何维权呢?

首先要明确,不是所有差评都违法。消费者说"服务不好"、"食物不合口味"这类主观评价属于言论自由范畴,很难追究法律责任。但如果捏造事实损害他人名誉,或者恶意反复刷差评,就可能构成犯罪。最常见的是《信息通信网法》中的名誉毁损罪,以损害他人名誉为目的,在网上散布虚假信息,最高可判7年有期徒刑或5000万韩元罚款。比如毫无根据地造谣"这家店用中国产劣质食材",或者虚构"卫生极差导致食物中毒"就属于这种情况。

如果恶意差评严重影响经营,还可能触犯韩国《刑法》中的业务妨碍罪,最高可判5年有期徒刑或1500万韩元罚款。韩国知名外卖平台"外卖的民族"就曾以该罪名起诉过恶意差评者。这条法律针对的不是普通差评,而是刷评、有组织诋毁等实质性妨碍经营的行为。特别要注意,如果差评集中在特定时段、来自多个账号或同一ID反复操作,很可能是有组织的商业诋毁,必须果断反击。

面对严重持续的差评攻击,商家可以走刑事控告+刑事调解双轨制。现实中已有通过调解让加害者公开道歉或支付赔偿金的案例。想要更快解决问题,可以依据《信息通信网法》要求平台删除侵权内容,甚至申请临时禁令屏蔽差评。关键是要整理出对方的刷评模式,证明这是有组织行为。

民事索赔也是重要维权手段,可以主张实际损失、预期收益损失和精神损害赔偿。但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在商家,必须系统收集差评前后的营业额对比、退款激增数据、客流量变化等证据链。如果对方借差评勒索钱财或优惠,比如威胁"不发道歉声明就保持一星差评",还可能涉嫌敲诈未遂,面临更严厉处罚。

金毅律师的想法

商家维权要有章法:第一步固定证据,截图保存异常评价模式;第二步法律组合拳,按"要求删评→申请禁令→刑事控告→民事索赔"的步骤推进;最后要善用平台规则,通过官方举报触发平台的恶意评价过滤机制。在这个差评能定生死的年代,我们必须认清:以差评作武器破坏他人生计绝不是言论自由,而是赤裸裸的犯罪。当恶意差评来袭,只有拿起法律武器果断反击,才能守住创业者的生存底线。

0 阅读:0
灵枫谈国际

灵枫谈国际

感谢大家的关注